新聞 > 民生 > 正文

不妙 龍頭黨媒開始討論糧食供給安全

第一大報討終於來論糧食供給安全了,共有5位專家一位匿名4位署名出來站台。我不得不說:我學會「聽話聽音」了,如果你們說不存在風險,那就是說,風險一定是很大了,離預警狀態恐怕是不遠了。

五駁人民日報:你的飯碗在誰手上

2012-12-27

中國第一大報,黨報。今天發出第五個求證:「境外個別媒體揣測中國糧食安全「紅線」鬆動,記者調查——我們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上(求證·探尋喧譁背後的真相)」,署名記者3位:杜海濤史鵬飛成慧。

「求證」不編號了,好像暗示系列要收尾了。這回的喧譁來自「境外個別媒體」;真相呢?像前四個真相一樣,還是假的。

一、糧食安全「紅線」鬆動了嗎?【回應】糧食既有進口也有出口,今年主要糧食自給率仍穩定在95%以上

這個提攜全文的第一題目,措辭就很怪:紅線鬆動,指什麼?是指下調糧食安全水準,從自給率95%,降到90%或者更低了?還是指95%沒保住、掉到紅線以下了?通觀全文,答案既是1,也是2.

中國第一大報,討論天下第一大問題,題目如此之怪、內容如此含糊,題目和內容有大量「不交集」,那記者的飯碗是誰給的?中國第一大報,在天下第一大問題上,竟會藉助一位助理研究員魏亮的兩張嘴皮,來玩偷換主題和偷換概念。中國進口大豆2012年估計超過了5600萬噸,達6000萬噸,已相當於全部國內生產的農產品10%以上了,還什麼「我國糧食自給率維持在90%以上,穀物自給率維持在95%以上」;第一個「90%以上」現在還有嗎?加上第二個不真實的95%,魏亮玩了一個用「穀物」自給的感念,替換「糧食」自給概念的遊戲,他膽子很大!

把大豆當作非糧食的油料作物,把大豆從糧食的概念中「切割」出去,該有多麼愚蠢,十二年前,死乞白賴要加入WTO那時候,中國有關人士、有關部門,就曾這樣自欺欺人地自慰:沒有放棄「穀物」嚒,只放了大豆,不要緊,就是這樣輕率地打開了中國農產品大門,然後呢,就一路下坡一敗塗地了。

到了今天,第一大報討終於來論糧食供給安全了,3個記者不夠用,匪夷所思搞來一個助理研究員,出面給「切割大豆」頒發合法證章來了!我該如何理解呢:是誰允許一個助理研究員在人民日報上這樣說話?第一題,答案768個字:不存在風險。第一大報,你們也搞這麼低級的自欺欺人?切割大豆的那種愚蠢正在把我國農業推向完敗之路,你們還想跟著蠢?究竟要蠢到哪一天?

共有5位專家一位匿名4位署名出來站台。我不得不說:我學會「聽話聽音」了,如果你們說不存在風險,那就是說,風險一定是很大了,離預警狀態恐怕是不遠了。

引用:【將我國糧食自給率維持在90%以上,穀物自給率維持在95%以上,主要糧食產品基本自給仍是必要的。當前我國糧食自給程度仍符合以上指標,不存在風險。】

第二個問題:進口增加是糧食不夠吃了嗎?【回應】不是為了滿足口糧需求,而是工業、飼料用糧等多樣化消費需求;還與國際市場糧價走低有關。

本節中提到,釀酒和飼養動物消耗很多糧食,這是通例或者常識,就像「簡稱條例」一樣,放在這裡占版面,更像是一個迴避問題的手法;「國際糧價走低」,是一個明目張胆的謊言,緊接著在下面的陳述中,這個謊言被3位記者3位專家自己撕扯得稀巴爛。還是助理研究員魏亮初生牛犢不怕虎,敢說話:「二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以糧食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起大落。為避險,我國部分糧食企業進行了一定的國際採購。而在國際市場上,又以中國購糧作為炒作、煽動價格上漲的理由。於是形成了越買越漲、越漲越買,最終進口了不少糧食的局面」。

我又無語了。價格到底是低了,還是高了?中國買糧食,到底是買便宜了,還是買貴了?3位記者3位專家,你們的飯碗是誰給的?是不是必須拿普通人當傻瓜,才能當專家?

三、如何進一步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回應】需要利用國際市場,但保持適度規模;關鍵是要進一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瞧瞧人民日報自己說的話:「雖然目前糧食自給率依然保持在95%以上,但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糧食供應問題是重中之重,必須未雨綢繆。」

其實並沒有人要抽你,你咋就一抽二抽自抽不停手呢?中國糧食自給率「依然保持在95%以上」?上面不是剛剛說明白,連90%都沒有了嗎?說穀物的95%?連這都難說了啊!中國這樣的第一人口大國,在糧食上出問題只要有0.1%,世界市場都會動盪的,5%那麼大的一塊,怎麼能輕描淡寫地就玩沒了呢?知道中國的5%是個什麼分量的事件嗎?3位記者,你們的飯碗裡可還有稀粥?

「如何進一步保障我國糧食安全」這麼大的問題,546個字講完。還是魏亮這頭牛犢敢開牙,他給我們開了一付4味藥的方子:

1.將外資控制的糧食產、購、配、銷限制在政府能夠調控、管理的範圍內。

2.積極審慎發展農業科技,加強糧食價格的監測預警,防範國際價格大幅震盪傳導引致我國糧價起伏甚至輸入型通脹的產生。

3.糧食安全說到底是要提高產量。這就需要產、儲、銷密切配合,尤其是要保障農民生產、自儲、代儲和銷售的積極性。

4.加強對國際糧食安全的監管權,中國一定要自主。

我告訴你魏亮,不管你是哪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的,胡說八道也得有邊,不能上不著天下不著地!

1.「外資控制的糧食產供銷」,你想限制在中共政府能調控的範圍內,你是做夢。你說的外資,別當我們不知道,不就是四大糧商ABCD麼,個個富可敵國,全球60億人口80%的糧食市場在它們手裡;四家一拉手,中共政府還想限制、還想調控?你有何德何能,敢說你知道怎麼限制怎麼調控?跨國公司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其前身可參考現代歷史上的東印度公司,今天它要誰死誰就活不成,你卻要調控人家,你還要給人家劃出一個接受管理的範圍,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2.加強糧食價格的監測預警。什麼叫加強?怎麼預警?農業科技,和加強糧食價格的檢測預警,是一回事嗎?你自己不是說,中國今年在國際市場上遭坑蒙拐騙,「在國際市場上,又以中國購糧作為炒作、煽動價格上漲的理由」,「越買越漲、越漲越買,最終進口了不少糧食的局面」,這不就是「輸入型通脹」的通道嗎?你是不是要說,中國越買越漲、越漲越買的事,不能幹了?這樣說才像話,知道嗎?

3.「糧食安全說到底是要提高產量」,50%和主題有交集了,為此僅僅需要「產、儲、銷密切配合」?這是誰跟誰、哪兒和哪兒?保障農民的積極性,生產積極性、自儲積極性、代儲和銷售的積極性,是一回事嗎?一扯到積極性,就是一個事?我又要無語了。農民不願意種地是普遍現象,為什麼呢?怎麼去「保障」?這事你說不了,那你就別「開牙」;「農民銷售的積極性」,是個什麼事?改革開放之初就有多人正確地提出,讓農民參與到農產品流通中來,是農村改革的十字路口;可是這十字路口一站就是30多年,再拖拖就半個世紀了,死活也走不過去——你有什麼高招來「保障」農民走過十字路口、獲得銷售的積極性?財富分配通過流通實現,這是最肥的聚寶盆,除非農民能組織起來、能形成抗衡流通壟斷利益集團的強大實力,是永遠也不要想「染指」流通的;上嘴皮擦擦下嘴皮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4.魏亮的第四味藥更離譜:「加強對國際糧食安全的監管權,中國一定要自主」。國際糧食安全是什麼?也許是人人有飯吃?這事是個監管的事嗎?中國連自己的糧食安全都顫顫巍巍的了,你一跳半天高,要監管國際糧食安全?還有一個監管權?我怎麼就從來沒聽說中國對國際糧食安全有什麼監管權呢?不是跨國公司在管市場管銷售嗎?市場不是全球化了嗎?「中國一定要自主」,在自己的糧食安全上中國當然、必須也只能自主,但不是說國際糧食安全監管權的自主吧,魏亮助理研究員?

這是一個糟糕透頂的「求證」,問題當然不是魏亮一個人的,管報導的還有3位人民日報記者,管版面的還有人民日報編輯,你們背後還有上級。把個重大問題的「求證」搞成這樣,實在太丟人了吧。一個比人民日報小一大半的報紙,也不能把吃飯這第一大問題討論得這樣差勁。我是真的無語了。

中國農業自給率,實實在在地說,已經不足90%。在危險面前,縮頭沒有用。問題不解決會積累、系統狀態會越來越糟糕,而任何一個系統,都不可能無限度地承受內部矛盾不斷累積的壓力。

干農業,不能偷懶。水肥土種密保管工,一個也不能少。一味地投機取巧,早晚會遭報應的。

此求證系列從基因改造開始,終結的時候,基因改造莫名其妙地縮頭了。人民日報始終沒有敢像李家洋那樣瘋狂,說基因改造技術是中國農業的唯一道路、基因改造主糧的事必須干,是吧?策劃的初衷改變了嗎?只有你們自己知道。

中國糧食安全的問題太大了,你們這樣搞系列,搞的再長也難以說清,但是再難的問題也有歸宿點,你們還是先想想這裡:你們自己的飯碗,在誰的手上?

來源:顧秀林的博客

 


人民日報原文: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2-12/26/nw.D110000renmrb_20121226_7-04.htm

境外個別媒體揣測中國糧食安全「紅線」鬆動,記者調查——我們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上(求證·探尋喧譁背後的真相)

本報記者杜海濤史鵬飛成慧《人民日報》(2012年12月26日04版)

五駁人民日報:你的飯碗在誰手上

  近5年我國穀物進口量占糧食總產量比率
  製圖:宋嵩

近日,有國外媒體報導稱,中國正在狂熱地購買糧食,糧食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的政策「紅線」或許已開始鬆動,中國農業面臨更大壓力。在糧食九連增的背景下,我國糧食進口量為何會增加?中國糧食自給率有沒有突破「紅線」?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糧食安全「紅線」鬆動了嗎?

【回應】糧食既有進口也有出口,今年主要糧食自給率仍穩定在95%以上

「儘管我國糧食實現九連增,但是糧食進口量確實也在增加,主要原因還是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飼料用糧、工業用糧的比例在不斷提升。」12月25日,農業部總經濟師畢美家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記者查閱海關總署統計數據發現,今年1—11月,我國穀物及穀物粉進口達1342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200.7%。但從近幾年來看,糧食進口數量有增有減。2010年,我國進口穀物及穀物粉571萬噸,比上年增長81.2%。而2011年穀物及穀物粉進口略有下降,當年進口545萬噸,比上年減少4.6%。

今年進口大幅增加是否意味著我國放鬆糧食自給率要求,糧食安全存在隱憂?

對此說法,國家糧食局的一位專家指出,長期以來,我國始終把糧食高自給率作為重要目標。根據2008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我國糧食自給率要穩定在95%以上。

畢美家介紹說,2012年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達58957萬噸,同比增長3.2%。就進口總量來看,玉米、小麥、大米這三種糧食的進口量占國內生產量的比重不足2%。我們完全有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現糧食總量基本平衡。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周立指出,中國承諾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在糧食國際貿易上成為一個穩定性、建設性的力量。中國的這一承諾使得40多個已經喪失了糧食安全和食物主權的開發中國家,以及全球近10億的飢餓人群,不因中國的糧食進口政策而面臨災難性影響。

記者查閱計算了近5年來我國糧食進口與生產數據發現,2008年至2012年前11月,穀物及穀物粉進口量占國內生產量的比重分別為0.30%、0.59%、1.05%、0.95%、2.28%。也就是說,今年主要糧食自給率仍穩定在95%以上。此外,記者還發現,雖然近年來糧食進口增加,但每年仍有糧食出口。就在今年前11月,我國出口了大米、玉米51萬多噸。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魏亮表示,作為糧食和人口的雙重大國,將我國糧食自給率維持在90%以上,穀物自給率維持在95%以上,主要糧食產品基本自給仍是必要的。當前我國糧食自給程度仍符合以上指標,不存在風險。

進口增加是糧食不夠吃了嗎?

【回應】不是為了滿足口糧需求,而是工業、飼料用糧等多樣化消費需求;還與國際市場糧價走低有關

分析糧食進口量增加的原因,畢美家認為,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內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一些高端優質的大米、優質強筋弱筋的小麥需要適量進口作為調劑。玉米作為重要的飼料作物、工業原料,隨著養殖業、深加工等消費領域的迅速發展,供求關係也趨緊,需要適量進口。「以釀酒業為例,釀一斤好酒約需5斤糧食,這無疑也增加了糧食市場需求。」

南京財經大學校長、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副會長徐從才認為,今年穀物及穀物粉進口增速較快與國際市場糧價走低也有一定關係。今年上半年,國際市場穀物的價格相對比較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進口。今年越南、印度等國大米在我國南方糧食主產區已很常見,不少加工企業和經銷商也開始用進口米做當地米的配米。

「根據肉類與糧食的轉化比例,每生產一斤肉蛋奶,需要幾斤甚至十幾斤的糧食。如此,玉米、豆粕等飼料糧油產品需求量成倍上升。」魏亮說,另外兩方面因素也導致我國糧食進口增加。一是之前進口基數小,所以一旦提高進口數量,從比例上看就顯得更高。如玉米等飼料糧食產品,此前基本自給,如今開始進口,進口量就顯得增速快,但我國水稻、小麥等主糧仍基本保持自給自足。二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以糧食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起大落。為避險,我國部分糧食企業進行了一定的國際採購。而在國際市場上,又以中國購糧作為炒作、煽動價格上漲的理由。於是形成了越買越漲、越漲越買,最終進口了不少糧食的局面。

魏亮指出,總體來看,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蛋白質需求增大,我國糧食進口尤其是飼料相關糧油產品進口增長仍然是個長期趨勢,由此造成的糧食缺口需要通過科技進步和國際市場兩個方面來彌補,不可偏廢。

如何進一步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回應】需要利用國際市場,但保持適度規模;關鍵是要進一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雖然目前糧食自給率依然保持在95%以上,但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糧食供應問題是重中之重,必須未雨綢繆。

徐從才建議,需進一步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適當改變補貼制度。比如,變按畝補貼為按收穫量補貼,更為直接地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並通過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減稅等手段降低種植成本。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計降低糧食流通成本。比如,這些年東北地區糧食連年豐收,傳統的「南糧北運」已經被「北糧南運」所取代,而糧倉未能隨之進行有效調整,造成流通環節多,物流成本高。今後,需要合理調整糧倉布局,實現產區、銷區和中轉地糧食物流有效銜接,進而降低物流成本,穩定糧價。

周立指出,由於糧食的特殊社會屬性,是生存必需品、戰略品和國家公共物品,需要在具有消費剛性的口糧上自給自足,在具有消費彈性的飼料、榨油等用糧上綜合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但保持適度規模。

魏亮認為,國家維護糧食安全的重點應放在如下方面:一是將外資控制的糧食產、購、配、銷限制在政府能夠調控、管理的範圍內。二是積極審慎發展農業科技,加強糧食價格的監測預警,防範國際價格大幅震盪傳導引致我國糧價起伏甚至輸入型通脹的產生。三是糧食安全說到底是要提高產量。這就需要產、儲、銷密切配合,尤其是要保障農民生產、自儲、代儲和銷售的積極性。四是加強對國際糧食安全的監管權,中國一定要自主。

本期欄目統籌:羅彥李浩燃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1227/275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