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台灣細節: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在桃園機場入境,習慣地排在黃皮膚黑眼睛的同胞身後。許久才反應過來,在這裡,我和那些金髮碧眼才是同類,應該走‌‌‌‌「外籍人士‌‌‌‌」通道。

初到台北已是深夜。那是一個小小的十字路口——小得或許說‌‌‌‌「巷口‌‌‌‌」更合適一些,卻設了紅綠燈。紅燈亮起,一輛摩托車靜靜地停下,等著,仿佛沒看到綠燈方向無一輛行車,仿佛不知道穿過路口只需一秒,心裡不由地起了敬意。但很快我就發現自己的‌‌‌‌「小題大作‌‌‌‌」,因為那樣等待的身影,實在是隨處可見。

台灣是摩托車的王國,白日裡萬馬奔騰,深夜裡則整齊地在路旁停成老長的一溜。在台北,很少人會在高峰期開私家車出門。主幹道的中間專屬於公共汽車,暢通無阻;靠邊的有摩托車道、自行車道,逍遙自在;私家車道被夾在中間,舉步維艱。因此不需環保口號,多數人都選擇了綠色出行。

初次在台北搭電扶梯,不時隨著一聲‌‌‌‌「借過‌‌‌‌」,從身後閃出一個歉意的聲影。納悶之餘一張望,才發現自己‌‌‌‌「獨霸‌‌‌‌」著左側。於是忙移到右側的隊伍中,看著通行左側的人們無不腳步匆匆,才心下恍然。即便是在最繁忙的交通樞紐——台北車站,人潮湧到電扶梯口,也會自覺地在右側化作一道細流,而把左側留給有急事的人。

台北車站的大廳,空空蕩蕩,沒有候車的座位。乘客們三五成群,坐在大理石的地板上,喝水、吃點心,好像是在綠茵地里野餐。偏偏地板清潔如鏡,不見垃圾。

台灣許多地方都有以小吃聞名的夜市。最喜歡的是墾丁大街的夜市,據說攤點有上千個,但不僅秩序井然,更難得的是路面不見狼藉。商家在飲料杯和包裝袋外,都會再套個塑膠袋遞給你。照我的體驗看,這樣不僅方便拿取(我一個指頭勾一袋,邊走邊吃完了三菜一湯),還便於帶走垃圾。台灣景點的垃圾箱挺難找,我在台南孔廟,曾拿著一根冰棒木條,遲遲無法‌‌‌‌「出手‌‌‌‌」,雖然拿著黏糊糊的,但看到乾淨的地面,實在不敢隨手一丟——既然民眾如此自覺,那少設些垃圾箱,倒可以減輕清潔工人的工作。

(打烊後清潔如新的九份老街,而清潔工只在早晨來收一次垃圾)

乘坐檯北的捷運,最大的感受是安靜。並非無人聽歌玩遊戲,只是都戴著耳機或設了靜音;並非無人交談,只是聲量總保持在不打擾別人的範圍——人是很奇怪的,只要你的舉止里含著歉意,別人就不會把你的打擾視作打擾。這裡難得見到京滬地鐵那般的擁擠,但也遇到過一次,上車卻發現人山人海中有個空位,於是大喜坐下。一路上總覺得周圍的眼神怪怪,後來才發現,那是博愛專位……

在台灣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謝謝‌‌‌‌」。馬路上,行人禮讓了騎車人,必定會聽到一聲帶著微笑的‌‌‌‌「謝謝‌‌‌‌」。打電話問旅館卻沒房間,沮喪地掛電話前,有一聲帶著歉意的‌‌‌‌「謝謝‌‌‌‌」安慰你。乘公共交通,乘客按鈴下車,必定向司機道聲‌‌‌‌「謝謝‌‌‌‌」才離開。坐計程車,到了地方結帳,總有一句彬彬有禮的‌‌‌‌「謝謝,請慢走‌‌‌‌」送你——台灣‌‌‌‌「的哥‌‌‌‌」似乎都是穿著馬甲、腰背筆挺的中年男士,風度翩翩的紳士派頭。到了餐館,‌‌‌‌「謝謝‌‌‌‌」聲更不絕於耳,連讓服務生幫忙拿個空盤,他送來後我剛要道謝,他卻先說‌‌‌‌「謝謝,您要的空盤‌‌‌‌」——台灣的生意人和服務業者,似乎對顧客含著一種感恩之心,一聲聲‌‌‌‌「謝謝‌‌‌‌」,讓人覺得買單不是完成一次交易,而是一個善意之舉。

台灣的廟多,遍布每處坊巷,‌‌‌‌「台鐵‌‌‌‌」穿行鄉村,也不時看到樹叢中斜出廟宇的飛檐。電視裡則佛教頻道多,各色出家人緇衣飄飄,手持話筒在台上侃侃而談,不止談佛法,也談生活、談理想,談天下大事,談閱讀心得。有莊嚴寶相的老僧,也有青春活力的妙尼,上台就是一句:我發現今天現場Hi到爆了~~

有次看到的是星雲法師,談的卻是寫作,他有句話特別有道理:‌‌‌‌「讓人讀不懂的文章最好寫,讓人一讀就懂的文章最難寫。‌‌‌‌」台灣景點的說明牌,上面的文字不僅讓人看懂,而且讓人愛看。比如在花蓮太魯閣,一處介紹山櫻花的文字是這樣寫的:‌‌‌‌「吸引螞蟻的葉子:仔細看看葉柄與葉片交接處,有沒有發現一對小圓突?這叫做腺體,能分泌出物質吸引螞蟻來吸食。為什麼要對螞蟻這麼好?因為螞蟻一來,可以幫植物驅除有害的蟲子……‌‌‌‌」我細細看完了這大段文字,也細細看了葉柄上的‌‌‌‌「腺體‌‌‌‌」,而即便在北京故宮,那無味如身份證的說明文字,我從未曾細看。

(台北動物園紅鶴館,這樣的文字,讓孩子認識了動物,也領悟了詩意)

離開高雄的早晨,順道去了臨近賓館的高雄高中。我訝異地發現,校長辦公室竟然就在教學樓的一樓,而且辦公桌几乎對著門口。正值過年假期,無人的辦公室只掩著一扇紗窗門,裡面一覽無餘。想來平日裡,學生在過道來來往往,是可以隨時‌‌‌‌「監督‌‌‌‌」校長的,而有什麼天大的冤屈或是自以為了不起的建議,也可以隨時推門而進——不就是一扇紗窗門嗎?在門外吼一嗓子也能‌‌‌‌「上達天聽‌‌‌‌」啊。只此一個細節,我就信了龍應台說的,‌‌‌‌「台灣人的政府大樓是開放的,門口沒有衛兵檢查他的證件。他進出政府大樓,猶如進出一個購物商場……可能剛好看見市長走過,他可以奔過去,當場要一個簽名。‌‌‌‌」

在台灣遇到問題,我很喜歡找他們的公職人員,因為總能得到很耐心詳盡的解答。要從台南回台北的晚上,在火車站排隊買票,那長得神似裴勇俊的賣票小哥,告訴我票賣完了。沒等我做失落狀,他又慢聲細語地說,可以坐‌‌‌‌「國光‌‌‌‌」客運的大巴啊,站點離這不遠。然後一邊說著方向,一邊拿紙畫了個草圖。他一點沒有不耐煩的樣子,而後面的旅客也是一臉淡定——在台灣排隊你不會上火,因為沒有人會插隊,因為每個人都會得到同樣的優質服務,有什麼好急的?出了火車站,我正要按小哥畫的圖一通好找,卻抬頭看到了大巴站點——就在火車站斜對面,門口一溜大巴,想不看到都難啊,可惜了小哥的一手好畫。

(幫助殘疾小乘客上火車的台灣鐵路工作人員,上車後就有幾位大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搶著幫忙)

從台南到台北約五小時車程,應該是島內難得的長途線路,所以特別給顧客提供了娛樂設備:每個座位前都安有平板電腦,聽歌看電影玩遊戲皆可。我開始見沒有提供耳機,心裡還想這待會車裡得吵成什麼樣。卻不料他們設計得很巧,聲源嵌在椅背上,只有頭後靠才能聽清,連鄰座都不會受影響,所以即便車裡亮著幾十個小屏幕,依然是恬靜的夜。

在台灣等公共交通,你也不會著急,因為站牌的電子屏,會顯示每路車還有幾分鐘到站,讓你心底妥妥的。台灣的公共交通、大巴,車尾多有一塊牌子,將司機的名字‌‌‌‌「大白於天下‌‌‌‌」。這樣司機如同‌‌‌‌「知名‌‌‌‌」的公眾人物,不僅不敢得罪乘客,還格外注意打造個人品牌。就像台南從安平古城到火車站的一輛公共交通,司機大叔簡直是憲哥附體,一路點評景點、吐槽時政,段子與妙語齊飛。車上有個也是大陸來的妹子,到站了還捨不得下,跟同伴說:‌‌‌‌「再聽會吧,等到下一站再走回來。‌‌‌‌」

(在排隊等公共汽車的人們)

當地的朋友開車帶我兜風。經過一條馬路,他說這裡剛修完一條地鐵線路,修了好幾年,因為台灣的道路施工不會完全封路,總要留下一半車道,方便民眾通行,所以很慢。經過市中心的信義路,見到一塊空地,他說這塊地空了很久了,因為地產商在和旁邊的業主談,以求整出大塊地來建大樓——在台灣要拆遷很難,一棟樓有一戶不買帳就拆不得,所以台灣處處是幾十年的老房子,連台北市中心也難得有新建的大廈。

因為正值除夕,朋友帶我去了香火鼎盛的艋舺龍山寺燒頭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龍山寺的盛況,而是相隔一條街的艋舺公園。公園內‌‌‌‌「ㄇ‌‌‌‌」字型的迴廊,有許多無家可歸的遊民在此落腳。在這除夕深夜,對街的人山人海,也不影響他們下棋、喝酒、打地鋪睡覺。朋友說,他們其實很悠哉,常有慈善人士來發放愛心便當。當局也曾為整頓市容,用水槍驅逐過他們,但有‌‌‌‌「立委‌‌‌‌」為他們說話,有民眾為他們聲援,最後公開道歉的是官員,而遊民們照樣悠哉。

(鼎泰豐最亮麗的風景,無疑是透明的廚房,展現著透明的自信)

我們去了名聞天下的‌‌‌‌「鼎泰豐‌‌‌‌」,這裡吃的是很簡單的小籠包、牛肉麵、蛋炒飯,可一旦把簡單做到極致,就比山珍海味還讓人驚嘆。朋友一樣樣為我介紹,每樣都慫恿我拍照,我每嘗一道,他就迫不及待等我的評價,仿佛鼎泰豐是他家的。又到了永和豆漿,才知道本家賣的與大陸完全不同。朋友有點緊張地問我喝什麼,我好奇地想試試‌‌‌‌「米漿‌‌‌‌」,他鬆了口氣似的連贊我識貨——‌‌‌‌「米漿‌‌‌‌」其實是花生漿,花生磨得細細,稠度恰好。接著又去了號稱珍珠奶茶鼻祖的‌‌‌‌「春水堂‌‌‌‌」,嘗上一口,茶香撲鼻,因為用的是很好的鐵觀音。他聽了我的品鑑笑逐顏開,仿佛他是那的老闆。

我問他,為什麼台灣的城市管理這麼好?他只說一點:台灣的官員,平均學歷全球最高。我問他,為什麼台灣人這麼有禮貌——我知道,台灣的國學教育做得很紮實,莫非是因為儒家思想的薰陶?他撓著頭皮說,也沒有啊,反正父母和周圍的人都那樣做,自然耳濡目染。

因為在高雄的旅館,看到閉路電視有播愛情動作片,於是在微博吐了個槽。有個陌生台灣網友給我留言,希望我告訴他旅館的名字,他會向市政府反映,希望能掃掉,因為‌‌‌‌「房客可能有小朋友‌‌‌‌」。我猜他一定‌‌‌‌「能量很大‌‌‌‌」,他說自己就是普通民眾,‌‌‌‌「台灣很多百姓正能量都很大,這樣百姓才是當家的,全民監督,社會才會進步!‌‌‌‌」

回程登上廈航的飛機,乘務員在艙口彬彬有禮地歡迎,我卻瞬間感覺‌‌‌‌「這裡已是大陸‌‌‌‌」。是語調、形體,還是表情?我說不上。就覺得這種禮貌,是一種因角色需要的表演,所以跟假肢一般扎眼。而於台灣人,那是與吃飯、走路一樣自然的事。

所以,龍應台分析台灣人為何統一意願不高時,說道:‌‌‌‌「海峽兩岸,哪裡是統一和獨立的對決?對大部分的台灣人而言,其實是一個生活方式的選擇,極其具體,實實在在,一點不抽象。‌‌‌‌」

(午夜誠品。一個有這麼多俊男美女把書店當夜店的城市,難道還不能稱其為美好?)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燕子塢主人的日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825/434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