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黃繼光的前世在蘇聯 朝鮮越南也現身

—被塗抹的英雄:黃繼光們的前世今生

作者:

被塗抹的英雄

蘇聯,馬特洛索夫堵槍眼與很多衛國戰爭中的英勇事跡其實一直就有人質疑。史達林逝世之後,社會空氣逐漸寬鬆,各種聲音逐漸公開浮現。

二戰德軍的MG-34或MG-42通用機槍,使用7.92mm的機槍子彈,彈道穩定且貫穿性能不錯,可以在近距離將人體打成篩子。人們多假設馬特洛索夫難以阻擋子彈的衝擊。其次,該處火力點的構造也讓人懷疑戰績,暗堡平坦的前壁使人很難抓住,寬大的、位置較高的槍眼則會使身體滾落下來。一系列的考察指向一個結論,馬特洛索夫很可能本意並非要去堵槍眼。

現在流傳最廣的推測有兩種。其一,當他試圖去摧毀工事時在暗堡頂上犧牲,身體擋住了通氣管。德軍騰身搬弄開他的屍體,機槍不得不停火,蘇軍抓住機會攻克目標。

其二,他可能是受傷導致走路不穩,或者一腳踩空,擋在了射擊孔前,短暫地阻擋了機槍手的視線。勝敗一瞬間,蘇軍就衝到眼前了。與此說法類似,他可能是正要起身扔手榴彈,當即被射殺。在他身後,趴在地上的戰友誤看作是他要去堵槍眼。

馬特洛索夫英雄事跡的最初版本——馬特洛索夫的排長科羅廖夫中尉刊載在前線報紙上的描述更接近事實:「他一步步向據點靠近,倒在了敵人的槍口下。我們的英雄用鮮血使敵人的機槍啞口無言。」

排長認定馬特洛索夫是犧牲在火力點前面的雪地上,但未解釋英雄的鮮血如何使敵人機槍沉默。根據戰爭經驗,可以有德軍殺得手軟了、彈藥耗盡了、機槍卡殼或者要換槍管等可能。

馬特洛索夫像那個時代多數年輕人一樣,官方介紹的人生履歷只有廖廖幾行:

1924年2月5日生於葉卡捷琳諾斯拉夫(今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1943年2月23日犧牲於普斯科夫州切爾努什。年少的他曾在烏里揚諾夫州的保育院學習,7年級畢業後,在烏法勞改營做教養員助理工作。蘇德戰爭爆發後於1942年9月入伍,進入紅霍爾姆步兵學校(奧倫堡附近)學習。

1943年1月,學員們被派往加里寧前線。馬特洛索夫在以史達林命名的西伯利亞第91獨立志願旅第2獨立步兵營服役,後改序列為加里寧方面軍第56近衛軍步兵師第254近衛軍步兵團。

解凍之後,馬特洛索夫入伍前的履歷也被人勘誤,包括出生地。馬特洛索夫並非官方描述的品學兼優、時刻掛念祖國、具有偉大前程的青年,自小喪失雙親的馬特洛索夫被當成少年犯被關入內務部設在烏法的某個勞改營。由於蘇軍在戰爭中巨大的減員困境,根據1942年7月的第227號令,犯人被提前釋放,補充到部隊專門組建的懲戒營中服役。馬特洛索夫是懲戒營中的一員,而非軍校學員。

中國與朝鮮的「馬特洛索夫」

事實上,馬特洛索夫的犧牲日期也不是1943年2月23日,而是2月27日。修改他的犧牲日期,是出於增強紀念意義的考慮,因為2月23日是紅軍建軍25周年日。

馬特洛索夫身上的完人色彩,是宣傳機器一層層塗抹上去的。馬特洛索夫犧牲後,他對集體農莊、國家五年計劃、勞動人民的愛被不斷加深,最後,他變成了另一個保爾·柯察金。

對馬特洛索夫形象的反覆修改,並非單向的添加,因為政治氣候也會隨時刪除不合時宜的內容。馬特洛索夫的官方傳記作家茹爾巴在1963年版上又做了大幅修改,既有文學技藝上的,也有配合政治氣候的。比如,將馬特洛索夫衝鋒時的口號「為了祖國!為了史達林」中的史達林一語刪除。

被選擇的英雄

孳生出這場爭論的蘇聯土壤,更加耐人尋味。

馬特洛索夫們是蘇聯宣傳機構貫徹領袖意圖、根據時局需要製造出來的神話,這是基於蘇軍的現實而切身打造的。衛國戰爭中,蘇軍與德軍相比,裝備、訓練、編制、指揮、戰術等方面經歷了一個從大幅度落後到不斷成熟進步直至最後在大部分方面趕超德軍的過程。戰爭初期、中期與德軍的客觀物質差距,只能以宣傳敢於犧牲的勇氣來彌補。。

蘇聯獨特的政治體制,使得強大宣傳機器一旦啟動,必然大量帶來浮誇風的副產品—全軍在學習熱潮中不甘落後,每個部隊都以誕生自己的馬特洛索夫為榮。、一個士兵要成為馬特洛索夫是極度艱難的;但是,要戰友們將一個死者視作馬特洛索夫,是一件容易的事。任何一個倒斃在敵人火力點前的將士,都具備上報為「馬特洛索夫」的基本要素。

縱觀蘇軍在二戰時期的英雄製造,截然不同於它的對手德國。在戈培爾騙子機器的操弄下,輿論寵兒是飛機、坦克、潛艇部隊的人員。儘管在第三帝國式戰績統計體系下,戰果不可避免摻水,但畢竟是有足夠令人膛目結舌的戰績為支撐的。這些德國王牌們的戰果所體現的是科學的裝備、訓練、合理戰術及必不可少的好運氣,即職業軍人們所篤信的那些必要元素,而非以納粹的政治理論建造精神原子彈。

蘇軍固然也有類似的群體,但對於職業軍人、精英人士的宣傳,並不是堅持講政治的宣傳部門的首選目標。馬特洛索夫的名聲之大,在戰時壓過王牌飛行員闊日杜布和波克雷什金,這是由蘇聯體制決定的。

精神上,列寧主義者堅信標語可以起到坦克的作用。官方長期教導民眾要學習群眾性英雄主義,同時,蘇聯領導人深信對政治目標懷有虔誠信念計程車兵,在戰鬥意志上可以壓倒那些在腐朽沒落制度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

物質上,由於蘇軍推崇大縱深作戰理論,人和裝備都是轉瞬即逝的消耗品,故數量的重要性大於質量。所以,蘇軍一直需要樹立人人都容易效仿的、可以批量產生的「典型」。

典型的紅軍士兵命運是:戰前常備軍人組成的部隊在戰爭初期被圍殲後,大量文化低、訓練差的農村青年被送上前線。因各方面均落後於德軍,這些年輕的身軀僅憑熱情和淳樸的愛國主義感情,在東線規模空前的消耗戰中被慢慢吞噬。少數運氣好的人活下來並積累足夠的經驗,在戰場上逐漸成長為最終在各方面趕超並壓垮德軍的紅軍骨幹。在對一代年輕人生命的淘汰過程中,蘇聯官方只能指望他們在成熟之前,能像馬特洛索夫這樣儘可能靠戰鬥意志來彌補經驗的不足、專業素質的差距。

與馬特洛索夫齊名的,有28名近衛軍潘菲洛夫戰士的故事,5名塞瓦斯托波爾海軍戰士的故事,都是犧牲自己消滅敵人的套路。卓婭和蘇拉也是很容易效仿的榜樣,只需要在精神上鞭策。

馬特洛索夫的功勳是如此張揚,以至於掩蓋了當時火力掩護組的作用。事實上掩護馬特洛索夫的兩個射擊組,有效壓制了側翼火力,打死數十德軍。宣傳部門一味誇大個人戲劇性舉動的宣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壞作用。使一些缺乏實戰經驗、還沒學會區分宣傳故事與戰場實情的軍人,對軍隊科學訓練的必要性認識不足,給蘇軍帶來不少不必要的傷亡。

戰爭結束後,馬特洛索夫的宣傳重點,開始轉向一個流浪兒如何成為英雄,他的思想源動力是什麼,背後的必然性是什麼?這個任務自然落在作家茹爾巴肩上,茹爾巴用馬特洛索夫在犧牲前一刻的想像和回憶完成了這種闡釋:

他想起了使他的一生充滿了不平靜的、但又幸福的意義的事。他回憶起祖國之美,他和戀人並肩立在山坡上幻想著幸福的生活、幻想著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他想到史達林的話,應該準備著為人類的幸福而奉獻出自己的一切精力,一切才能,甚至自己的血也一滴一滴地獻出來。他想到全國人民在注視和等待自己,他代表了人民和真理,不能辜負人們對一個青年團員的信任。

美麗的國土、健康的人們、壯麗的事業,在一切向蘇聯學習的年代,這些幻境是足夠讓白衣飄飄的青年們如痴如醉。一個在組織的關愛下成長起來的青年,需要為了集體利益奮不顧身,馬特洛索夫的故事為此類價值觀的建成添磚加瓦。

當他在德軍機槍前英勇犧牲後,那個廣為人知的亞歷山大·馬特維耶維奇·馬特洛索夫就這樣誕生了。而蘇聯制度模式在世界各地的不斷勝利,也讓馬特洛索夫和其他蘇聯價值觀一樣被輸出到世界各地。追尋馬特洛索夫的足跡,用肉體堵槍眼的英雄從此源源不絕。

只是,在馬特洛索夫的故鄉,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們對慘烈的衛國戰爭記憶依舊;但人們推崇的精神和英雄,卻悄然發生了巨大變化。

責任編輯: 白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428/548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