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大陸"現貨白銀"市場混亂 女子炒白銀投43萬虧掉42萬

儘管媒體、學者、理財專家都一再提醒現貨白銀交易風險大,普通投資者在不懂的情況下盲目投資很容易虧損甚至巨虧,但仍有不少人在所謂「高額回報」的誘惑下投身進去,血本無歸。近日,廣州市民何女士(化名)就爆料稱,自己2014年末接到一家名為「中x國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匯」)的營銷電話,在對方的步步引導下介入炒白銀,最終導致投入的43萬元虧掉近42萬。

案例

一個電話引出的巨虧

「請問您對做貴金屬現貨有興趣嗎,投入小收益高……」相信很多市民都曾接到過這類電話,不少人沒聽完就掛掉了,但也有部分人在遊說下忍不住心動。

何女士就是這樣上當的。她表示,2104年底她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推薦一款叫做「銀生利」的理財產品,稱最低可實現年化5%的收益率。她在簡單了解後覺得還可以,就花了20萬元購買,投資期限1年。然而僅隔一天,一個自稱肖老師的人就遊說她稱,單純買理財產品收益太低,不如跟著做現貨白銀。「當時他是在qq上和我溝通的,還說自己經驗豐富,我不懂沒關係,他可以帶著我做,保證每個月都會有盈餘。」雖然對現貨白銀毫無了解,何女士還是被對方說動,開了交易帳戶,將理財帳戶中的錢全部抽出來開始炒白銀。

「起初確實賺了幾萬塊,但後面就開始虧,且越虧越多。每次我想撤出來對方就說沒問題,說接下來行情會很好。結果我前前後後共投進去43萬餘元,到去年年底基本虧光了,帳戶里只剩一萬多元。這時我才懷疑是不是上當了。」

幡然醒悟的何女士和家人找到該公司,開始該公司不承認「肖老師」是自己的員工,後來又稱這是正常的投資交易,虧損是何女士自己操作導致的,與他們沒關係。「經過反覆溝通他們又說願意退回一點手續費,目前正在交涉,還不知道結果會怎樣。」何女士十分憂慮地說道。

記者調查

光手續費就花了36萬

根據何女士發來的投訴資料,記者看到,從2014年12月底到2015年6月的部分交易流水顯示,確實每天都在操作,有虧有賺,但總體虧多賺少,且手續費筆筆都扣、費用高昂,少則幾百,多則數千。在去年3月11日,有一筆交易虧損4.2萬元,手續費竟高達5129.88元。一個明顯的特點是,每天交易都非常頻繁,少則兩三筆,多的一天六七筆。算下來,有時候一天光手續費就付出去上萬元。

「我們統計過,最終手續費付了36萬元,加上虧損的,42萬元沒有了。」何女士稱。

這樣的「交易」手法令人生疑。到底該公司是否有正規經營資質?記者在「中×國匯」的官網上看到,其是福建「中經商品交易中心」的首批009號綜合類會員,主營業務為「大宗商品經營、投資理財服務、黃金/白銀的製品的批發、零售與回購,及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和電子交易」,然而記者通過廣州市商事主體信息公示平台查詢發現,這家公司是廈門「中×國匯」的廣州分公司,經營範圍包括化工產品批發(危險化學品除外);金屬及金屬礦批發、投資管理服務等,並未明確包含有貴金屬現貨交易。

該公司依託的「中經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設籍在廈門,是由國內某媒體和網站設立,主要交易品種為玉米、豆油、石材等,並沒有現貨貴金屬交易品種。「中×國匯」在其官網還列出了廣東國際商品交易中心和廣東萬達金銀貿易中心,前者稱沒有這個會員,後者的客服電話無法接通。

記者又致電「中×國匯」,對方正常營業,還十分熱情地邀請記者去公司了解業務。但在網上搜索該公司名字,搜出好幾個網友的投訴,經歷與何女士十分類似。

專家

頻繁交易、對賭操作是慣用「伎倆」

「這種所謂現貨白銀交易很多都不正規,有些看似正規的平台也可能違規操作。」資深專家、廣東省黃金協會副會長朱志剛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即便正規的現貨白銀交易風險都較高,不是一般投資者所能「駕馭」的,建議不懂的就最好別碰。不正規的就更蘊含巨大風險,比如頻繁讓客戶掛單操作甚至代客操作,公司從中賺取高額手續費和倉儲費,還有更甚的就自己和客戶開盤「對賭」,這些都是違法違規交易的常見手段。

記者了解到,所謂「對賭」,即交易商將投資者的指令全部不實際執行,而是與投資者就未來走勢進行對賭,投資者賭贏了,公司就虧錢,反之投資者虧多少,公司就能賺多少。「你賺了他就會虧,他怎麼可能讓你賺錢呢?」一位貴金屬投資公司老總稱,貴金屬現貨交易的正規平台由於交易量大,較難操控,但如果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公司利用,直接和投資者做對手盤,那投資者基本沒有賺錢的可能。

現狀

管理混亂缺乏監管維權困難

記者調查發現,國家曾在2011年11月下發《國務院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即38號文),要求整頓各類違規交易所和平台,隨後央行等五部委聯合整頓黃金交易所,最終只留下兩個合法合規平台,即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其他各類平台不得開展黃金業務,但白銀業務並沒有在禁止之列,導致各類平台、企業開始大肆做白銀、鉑金等現貨交易,大打擦邊球和經營灰色地帶,市場風險依然高企。而後由於交易平台的審批權限下放到省,在經歷過一輪清理後,各類交易平台、中心又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良莠不齊,資質混亂,難以辨別。

更令投資者維權困難的是,這些投資公司普遍缺乏監管,沒有專門的歸口部門進行管理,而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沒有針對性條文進行規範,導致投資者一旦出現巨虧基本就很難挽回損失。

專家稱,如果遇上像何女士這樣的投資糾紛,一般要麼和涉事公司私下協商一定的補償方案,最好的結果是能拿回全部虧損,但這個可能性很小,因為投資者自身也要承擔一定責任,所以能拿回部分賠償已屬不易;要麼就只能通過法律訴訟途徑解決,但在舉證上要求頗高,且耗時耗力,結果未知。(記者劉薇)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羊城晚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201/685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