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華人在日本:打不起計程車 可我買得起房子

前年導遊在東京偏市郊的地方買了一戶建(整整一幢樓),兩層木造,帶停車位帶小坪,總住房面積100多平方米(指房間內總面積,牆體及柱子不算在內),花費快3000萬。

開門見山吧,總之就是去了趟島國,覺得日本有四怪。

房價母國地王頻出,顯得島國的房價很溫和

前年導遊在東京偏市郊的地方買了一戶建(整整一幢樓),兩層木造,帶停車位帶小坪,總住房面積100多平方米(指房間內總面積,牆體及柱子不算在內),花費快3000萬。

按當時的匯率折算,導遊花了不到170多萬;按現在的匯率折算,導遊花了180萬出頭。

這棟房子離東京銀座大概要20分鐘這樣的路程,有地鐵可以到達,總體來說還是很黃金的地帶,重點是在首都啊!

可到了今年,同樣的位置,導遊鄰居家的房賣出了4000萬(折合人民幣不到250萬)的價格。

這是什麼增幅?要知道日本的房價近30年沒這麼猛的漲幅了,如果真的要歸因,越來越多的中國看房團確實是主因之一。小編諮詢了一下,幾乎國有行都有做日本購房的住房貸款,關鍵是利率還低,好幾家報的利率才3-3.5%。

但令小編凌亂的點是,我們用在中國一線城市買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小套間的錢,可以在日本的首都買一棟獨棟,人家同樣可以分35年還貸,人家每個月還的利率通常只有0.5%~1%(1%都是高的,0.725%居多)。這還是一都,更別說二府,更別說43縣,更便宜。

為什麼?如果把我國和日本的耕地面積去除,再除以總人口,或許我們的人口密度還沒有日本高,可是為何我們的戶均家住面積還沒有日本大?房子還比日本貴?這是個太深沉的話題。

套用那句萬能的回答——「國情不同」。你仔細去究一究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土地所有權,以及房地產在我國盤根錯節的產業相關度,或許能得到答案的零星側面。

總之,放在最近開發商用140.6億拍下深圳關外一塊50萬㎡建面的商住地,加冕最新地王的新聞里,日本的房價更加顯得如此平和。

一海相隔兩重天。

乘地鐵的千萬別矯情去打計程車

我和同伴打了一個車,從大阪的心齋橋到梅田,也就三公里多點吧,3200多塊日幣,折下來200塊人民幣。我倆每看數字向上翻一次太陽穴就疼一次,付費的時候現金根本不夠,還好可以刷卡。

驚覺導遊是對的,能坐地鐵就做地鐵,別作妖。

而且不要幻想日本可以有搭計程車軟體,贈你個優惠券啥的,號稱全球布局的UBER去年2月在日本福岡意氣風發地試點運行了一個月,就被日本國土交通省叫停;英國搭計程車軟體Hailo也是,在大阪試營運了一段時間,宣布退出日本。而日本本土計程車公司推行的搭計程車軟體,幾乎對乘客沒有補貼!!

我懷著好奇特地去查了查數據,滴滴搭計程車的數據是,截至2015年年底,搭計程車軟體上有3億乘客(也就是說21.5%的中國人使用過打的軟體)和1000萬車主,註冊用戶數以月均13%的速度增長。而日本線上調查公司Fastask的一份針對首都圈居民的調查顯示,只有16.3%的受訪者有過用手機軟體叫車的經驗。

一海相隔兩重天。

水果聖女番茄六顆,18塊

要是一整個西瓜買下來,估計沒有一兩百根本下不來;哈密瓜包裝得很美,一盒要兩百大洋;最吐血是聖女番茄!!對,就是那種小小的番茄,在711和FamilyMart,那是拿塑料杯裝著的,小編買了一杯,裝了六顆,300日元,折合人民幣18塊多。

真的是吃得肉疼。

為什麼?據說是日本農業保護制度、農業協會強勢的原因。咱中國呢,農民兄弟最弱勢和無助了吧。

一海相隔兩重天。

支付他們居然最喜歡用零錢和卡

在日本有個很奇特的現象,就是你很難看到日本人購物時候用掃碼支付和近場支付,可是日本明明多年以前就已經有成熟的手機支付技術,也普及了已嵌入支付功能的日式手機。

日本線下這麼多年最受歡迎的支付方式,居然是現金、銀行卡和各種現金預存卡(比如ID卡、交通卡)。這裡面當然有日本自身線下ATM網絡發達的原因,日本每個便利店幾乎都配有ATM,但取錢涉及手續費;而銀行的ATM,在每天18:00之前取現免費。

另外一個原因,是日本的多卡合一真的做得極好,很多預付卡都有現金儲值功能,受理環境也非常地多,甚至計程車上也能刷卡。此外這些交通卡和現金預卡,消費過後的返點積分是可以直接使用在其他電商網站(如樂天)上的,甚至還可以換購機票。

也就是說,日本的現金預存卡,從某種程度上等同於國內目前紛紛嵌入消費場景的支付工具和手機銀行帳戶,只不過它是一個實體卡。於是久而久之,日本線下的主流支付方式,居然就停留在了現金和刷卡階段,無卡支付極少。

有卡和無卡支付的差別,本質上取決於網際網路應用發展的土壤。這個邏輯,其實和日本的電商發展緩慢,是因為日本的零售實體店網絡全世界最發達是一樣的——日本人把倉儲、配送、物流和服務做到了極致,傳統的實體品牌早早自建網絡銷售渠道,幾乎沒有任何線上的創新業態有機會去進入這個領域。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券商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612/75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