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大唐戰神薛仁貴單人殺入25萬大軍 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

薛仁貴(614—683年),唐朝名將,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名禮,字仁貴,以字行世。唐朝著名軍事將領。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勳。

高麗楊廣3次征討,唐太宗再次次征討均告失敗,雖說薛仁貴時期,高麗內部有政治分裂。但是薛仁貴能滅,可見其實力。

之後,高宗命薛仁貴率兵留守平壤,並授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檢校安東都護。薛仁貴受命後,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東都護期間,做為地方長官,表現出了傑出的政治才能,立即投身於恢復和平,恢復生產,醫治戰爭創傷的工作中。史書說他這時撫養孤兒,贍養老人,治理盜賊,提拔任用高麗的人才,表彰獎勵品德高尚、行為優異的百姓,一時間高麗人都非常喜悅,忘記了亡國之痛。(史書原文為「撫孤存老,檢制盜賊,隨才任職,褒崇節義,高麗士眾皆欣然忘亡。」)

從這裡看出可以使人忘記亡國之痛,可見薛仁貴的政治才能是非常出眾的,同樣他又當上了看門將軍,不過是中國東大門的看門將軍,也應了守天下之門這一說。總章二年(669)薛仁貴編撰《周易新本注義》這是世界第一部辨證法理論的軍事著作,軍事價值很高,很了不起。這時期是薛仁貴最風光的時期,是他人生的頂點,但是人會有低潮的時候,隨後薛仁貴進入自己人生的最低點。

人生總有低落時,花甲飲恨青海湖要說薛仁貴一生中唯一的敗仗,那就是青海大非川之敗了,有的只知道薛仁貴簡單事跡的人,看見薛仁貴的評論總會說,唐朝初年薛仁貴青海大非川大敗,是唐初最大的敗績,導致丟失安西四鎮等重大損失,我只能說我很無奈,當不了解一件事情的真實情況的時候,請不要妄加評論。

吐蕃進軍西域,薛仁貴已經56歲了,只要稍稍仔細了解就可以知道薛仁貴的在這場戰爭中的計謀。唐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烏海險遠,車行艱澀,若引輜重,將失事機,破賊即回,又煩轉運。彼多瘴氣,無宜久留。大非嶺上足堪置柵,可留二萬人作兩柵,輜重等並留柵內,吾等輕銳倍道,掩其未整,即撲滅之矣。」這是主帥薛仁貴同副將郭待封之間的一段對話,意思就是烏海路途遠而且險要,車很難行動,如果帶著輜重走的話,就把破敵的機會給延誤了,我們打敗敵人就班師回朝,如果再把輜重從遠處來回搬運很麻煩。這地方瘴氣很濃,大部隊不留太久,這地方的地形正好適合安營紮寨,給你2萬人留在這裡看輜重糧草,我帶兵快進破敵人。注意這句話「破賊即回,又煩轉運」,滅完敵人就班師回朝了,運送輜重很麻煩,薛仁貴為什麼要說這句話?難道吐蕃軍會立刻主動來找他?就地與唐軍結束戰鬥?那薛仁貴為什麼要輕裝前進去找吐蕃軍?這不又走遠了,況且這是大仗,不是消滅一萬人可以解決問題的,為什麼呢?這就是薛仁貴的計謀了--拋磚引玉,他前進到烏海乾掉吐蕃一萬來人,他算得出吐蕃一定會判定唐軍這樣的速度攻擊,一定是輕裝部隊,而糧草肯定是放在後方了,吐蕃一定會馬上集中兵力去找唐軍的糧草,因此他的軍隊集結會倉促,後魏元忠彈劾薛仁貴的一句話也證明了這點「彼吐蕃蟻結蜂聚,本非勍敵,薛仁貴、郭待封受閫外之寄,奉命專征,不能激勵熊羆,乘機掃撲。」而且這是吐蕃和土谷渾的聯軍,而他到達郭待封的防守的地方的時候,郭待封是據險而防守,以益待勞,用2萬軍隊守城當住20萬倉促集結的軍隊,阻擋他一段時間沒問題,這時候薛仁貴再殺回來,薛仁貴的軍隊是乘勝而回,鼓勵他的將士,是去救兄弟,而且是救糧食去了,等到薛仁貴回,吐蕃那是疲憊之師,薛仁貴從後面出現,郭待封再出來,這是前後夾擊,10萬軍隊就可以大破吐蕃20萬,這就是為什麼他說運送輜重麻煩,因為他想的就是把吐蕃軍勾引出來,然後就地全部解決,薛仁貴之前可用2000人幹掉好幾萬人過,這是多麼周密的計謀啊,兵法曰「軍馬未動,糧草先行」有人問了,薛仁貴這不是犯兵家大忌嗎?恩,他就犯了,真正的藝術型軍事指揮家是因地制宜的使用計謀的,書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會按部就班的將軍打不出漂亮仗。可是人家是大勝。可見薛仁貴的計謀到的何等地步。按照安排,吐蕃基本就栽在這裡了,可是因為一個人,這一切都成設想了。

那個人就是薛仁貴的副將,名將郭孝恪的二兒子,郭待封,也就是給薛仁貴看糧草的那個,那郭待封是名門之後,並且出征前官位甚至和這個農民出身的薛仁貴一樣高,憑什麼當他的副將啊,所以書上就寫了「多違節度」,總違反命令。按照開始的計劃實施,薛仁貴先打到烏海,勝利了,砍死一萬來人。這下一步就完蛋了,郭待封沒聽薛仁貴的,繼續帶著糧草前進,薛仁貴知道這事情以後差不多就預感要完了,他再帶部隊回去接郭待封,在平地上讓敵人的優勢兵力給包圍了,那就徹底完了,他下令讓郭待封快點走,郭待封也沒急行軍。等快到了烏海了,還沒碰上薛仁貴呢,人家吐蕃的20萬軍隊真出來了,郭待封這小子把糧草輜重全丟了。薛仁貴聽到這個,也就知道基本完蛋了。然後吐蕃糾集60萬軍隊和薛仁貴這支7萬人無糧食的軍隊決戰,還是歸於薛仁貴能打啊,才能保下一些軍隊,吐蕃應該也損失很多,否則他完全可以殺了薛仁貴,為什麼不殺呢,他被薛仁貴這種氣勢給震住了,他們想像的到,這次他們利用了唐軍將帥不和的矛盾,取得了勝利,但是如果再來一個薛仁貴,他們就受不了了,可以後世唐朝再鮮有薛仁貴這樣的人物了。這次戰爭並沒有全軍覆沒,且《舊唐書》上也沒有記載,只是宋的《新唐書》和《資治通鑑》寫了,但是議和罷兵和全軍覆沒明顯矛盾,舊唐書的記載應該是真的。本來這場戰爭完全可以壓制住吐蕃,估計也不會發生92年之後長安被攻破的慘景了。

 

任何戰爭的潰敗都有其潰敗的根源,大非川之戰戰敗的根源其實還是源於唐朝的府兵制度的過時,和唐朝的第三代將領的匱乏,至薛仁貴、裴行儉後唐朝第三代將領幾乎斷代了,像後來的張守圭、薛訥、阿史那忠這些將領在薛仁貴死了將近20年才展露頭腳,大非川之戰前期選將當時成為唐朝最頭痛的問題,以當時的情況看,主將的選擇薛仁貴是絕對正確的,關鍵還是在於副將的選擇。郭待封曾參與過滅高句麗之戰,不過是做為李績的副將,當然可以看成朝廷重點培養的對象,實際上在滅高句麗戰役上面郭待封並無實質的戰績,而大非川之戰將其用為薛仁貴的副將也理所當然的是為了將其栽培。曾經劉仁軌上表提拔薛仁貴長子薛訥為薛仁貴的副將,不知什麼原因被朝廷否決,以至於薛郭兩人的矛盾顯現出來。薛仁貴是個偉大的軍事戰術家,而郭待封除是郭孝恪的兒子以外,其實就是個草包,一個天才卻由一個草包來做配合,那只會拖人家後腿。

根據大非川戰前薛仁貴的分析和整個戰役的具體部署,可以看得出,薛仁貴是對整個戰局有著一個相當精確的分析,在薛仁貴出兵的同時,唐以西突厥首領阿史那都支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匐延都督,以牽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與薛仁貴遙相呼應。可見,唐廷為此次征戰下了一番功夫,薛仁貴使「圍魏救趙」之法,同時西域布置的兵力起牽製作用,戰略部署也可謂高明。郭待封首先不聽命令,將糧草輜重帶離防守區域,然後又以樟氣和高原反應為理由將糧草緩慢押運,導致整個戰役的蹦盤,其主要責任是無法推卸的。大家都知道,蘇定方滅了西突厥後,安西都護府久於戰事,軍隊士兵的戰鬥力也是比較弱的。

大非川之戰的戰敗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唐軍安西都戶久與戰事,實戰經驗薄弱,安西兵戰鬥力不行。

2唐朝政府隊是倉促應戰,戰前準備不充分。

3唐朝府兵制的弊端在這一事情完全顯露,國家將領匱乏。

4郭待封貽誤軍機。

5敵軍主將葛爾欽陵是吐蕃全史第一名將,戰神,善於用兵。

6薛仁貴面對郭待封的行動沒有做及時的調整。

7吐谷渾親吐蕃,沒有人民優勢。

本來此戰的失敗就非常具有偶然性,按照薛仁貴的戰前部署,本身就是打敵一個措手不及,試想即使郭待封開始不聽命令,但是如果將糧草及時押運到位,那結果又會是怎樣?那麼薛仁貴將馬上切斷吐蕃於吐谷渾的交通要道,以婆沙羅道為目標即可將整個吐蕃給瓦解掉。吐蕃號稱60萬,而且多在西域四鎮和吐蕃國內,所以這40萬軍不可能全都是吐蕃人,除蘇毗、羊同外,大部分應當是吐谷渾人。邀擊郭待封的20萬軍隊,也當多是吐谷渾軍(也說明吐谷渾國內親吐蕃的占絕對勢力)。這種聯軍的戰鬥力也不會太高,還有那麼多人他有多少糧食來養?薛仁貴在戰爭前期的獲牛羊萬餘,這說明他有意直奔敵軍糧道而去,只要郭待封能按時將軍需押運到,吐蕃40萬將肯定面臨滅頂之災。

薛仁貴是整個戰役的負責人,對於戰役的失敗自然逃脫不了干係。他不是白起,寧做斷頭將,不做辱國將,沒必勝的戰爭他就不去,薛仁貴是完全可以說受命與為難。記得他敗後說了句話:「今歲在庚午,星在降婁,不應有事西方,鄧艾所以死於蜀,吾固知必敗。」說明他早就料到結果了,但他還是要去。原因還是派不出將,將一個安東將軍派到安西去。在這種條件下,換成世界上任何一位將領恐怕誰也應付不了。因為朝廷權臣相鬥彈劾,戰敗罪責完全由薛仁貴承擔,本來死罪,但是高宗念其往日功勞巨大,貶為平民。但是薛仁貴的震懾力在這時候又體現出來了,薛仁貴離開遼東朝鮮以後不久,高句麗立刻發生叛亂,沒辦法,唐廷再才將平民薛仁貴起用平亂,薛仁貴到朝鮮。但是好景不長,後來因為一起殺人案(史料未清晰記載)有牽連,又被貶去象州,到了60多歲不得安寧。

清政廉潔父母官,愛民如子薛仁貴在象州,薛仁貴有一段鮮為人知的英雄事跡被正史的有限篇幅給去掉了,但是人民不會忘記,在河東薛氏的家族志以及其他一些史書上清晰的記載著他感人的故事。在被貶象州期間,薛仁貴協助州官,治政安民,首先平息了匪患,又動員富戶救濟災民,當久旱逢雨之時,又率領農民攔水澆田,其它打抱不平、調解糾紛、敬老愛幼等仁風義舉枚不勝舉,州民感之不盡。當薛仁貴奉命再次出征離別象州時,州民當道跪留,哭聲震天。當次年得知薛仁貴病故時,州民建廟建冢以祀,感恩戴德。

老英雄帶病北伐,露面擊潰十萬軍不久,朝廷大赦,他又回來了。高宗畢竟還是念舊,召見了薛仁貴,說:「以前在萬年宮,沒有你,我都變成魚了。你還曾經為我消滅過九姓突厥,高麗,中國北方、東方的向中國稱臣,這都是你的功勞啊。我怎麼會忘記你呢。但是,有人在我跟前告你,說你在烏海城下故意放跑了敵人,以致於失利。這件事讓我非常遺憾現在遼西不安寧,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麼能安穩地睡在家裡,不給我指揮打仗去呢?」就這樣,薛仁貴被重新起用了,官拜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由此也可知,郭待封打了敗仗後,回朝廷沒有少給主帥薛仁貴栽贓。

開耀元年(681),已經68歲高齡的薛仁貴開始了自己人生最後的一場光輝戰爭。開耀元年,薛仁貴拜瓜州(治晉昌,今甘肅安西東南鎖陽城)長史,不久,東突厥不斷侵擾唐北境,薛仁貴又拜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治雁門,今山西代縣)都督。次年,突厥酋長阿史那骨篤祿招集突厥流散餘眾,擴展勢力,自稱可汗,於永淳元年據黑沙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北)反唐。同年,單于都護府(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檢校降戶部落官阿史德元珍(因犯罪被囚),聞阿史那骨篤祿反唐,便詐稱檢校突厥部落以自效,趁機投奔於阿史那骨篤祿。阿史那骨篤祿因阿史德元珍熟知唐朝邊疆虛實,即令其為阿波大達干,統帥突厥兵馬,進犯并州(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與單于府北境,殺嵐州刺史王德茂。

同年冬,69歲高齡的薛仁貴帶病冒雪率軍進擊,以安定北邊。領兵去雲州,就是今天的大同一帶,和突厥的阿史德元珍作戰。突厥人問道:「唐朝的將軍是誰?」唐兵說:「薛仁貴。」突厥人不信,說:「我們聽說薛仁貴將軍發配到象州,已經死了,怎麼還能活過來?別騙人了!」薛仁貴於是脫下頭盔,讓突厥人看。因為薛仁貴威名太大了,以前曾經打敗過九姓突厥,殺過許多人,突厥人提起他都怕,現在看見了活的薛仁貴,立即下馬跪拜,把部隊撤回去。薛仁貴來了就是打仗的,哪裡會因為受了幾拜就客氣,立即率兵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斬首一萬多,俘虜三萬多,還繳獲了許多牛馬。

永淳二年二月二十一日(683年3月24日),薛仁貴因病於雁門關去世,享年七十歲。唐高宗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洽薊縣,今北京城西南)都督。薛帥的傳奇的一生結束了。

為民辦事好兒子,千年之中萬民仰當大家提到薛仁貴的時候,首先歷史上給人的印象就是勇猛,殘忍,甚至殘暴。沒多少人會認同他善良,因為史書上記載他在征西上演「三箭定天山」的神奇表現後把投降的鐵勒數萬將士全部活埋坑殺了,由於這段記載,有很多很多的人以為薛仁貴是個極其殘忍的人,但是那些人仔細看過那段史料嗎,仔細思考過嗎?答案當然是不是,如果仔細思考過,你會發現薛仁貴沒那個權力下令活埋數萬人。首先征西的主將是鄭仁泰,薛仁貴是副將;其次一個大將軍應該沒有殺這麼多的人的權力,而且更主要的是這是數萬人,換到歷朝歷代如果想殺這麼多人都是必須朝廷下令的,他一個副大總管有何等高的權力敢做這種事情?再者詳細看看這次的戰爭投降的情形,唐軍是出師遠征,路途艱險,當一下子就有數萬人投降的時候,唐軍受不了,最重要的,人活著要吃飯,不吃飯人就會餓死,這數萬人的口糧怎麼解決?唐軍分給他們?那麼雙方都支持不了多久,唐軍的人數本來就少於鐵勒軍,更不用提糧草。把他們放回去?那這次仗就白打了,戰爭不像電視劇,不可就感動,鐵能一施恩德敵人勒軍被放回去後很有可能就再次叛亂。在這種情況下,活埋數萬敵人這樣的命令只能由朝廷來下達了了。但是唐朝又和漢朝不一樣,在漢朝,霍去病將軍收復河西走廊的時候同樣遇到過和薛仁貴同樣的狀況,當然他也殺了很多降兵,因為別無他法,只是漢武帝本身不管這些,殺就殺吧,取得實質的勝利才是重要的,然後給你大肆渲染英雄主義,殺降這些事情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唐高宗不一樣啊,他是天可汗的兒子,要在各族面前擺個仁義之君的姿態,但是解決這個問題又沒有更好的辦法,所以就犧牲個人利益,把活埋數萬降兵的罪名放到薛仁貴身上了,也就造成後世認為薛仁貴性格是殘忍的,其實這是冤枉好人啊。就是後來鄭仁泰縱兵搶掠的時候,薛仁貴無法阻止,並且他已經功勞蓋過主將了,他不能再表現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所以他「搶」了一個鐵勒的貴族小姐,但這個「搶」和某些禽獸行為卻不一樣,他把那位小姐娶到了自己的家,當了自己的老婆,同時也救了那位小姐的一家。

如果只說說上面這些,那麼還無法認為薛仁貴多麼善良,但是如果朋友們了解下他做父母官的時間裡對百姓做的好事,大家一定會重新認識這位真正的英雄。在平壤,1400年前的薛仁貴廟依然好好地佇立在那裡,受著當地人的崇拜祭祀。薛仁貴,一個征服者,在被征服的土地上竟然受到這樣的禮遇,實在是讓人不可思議。但是翻開塵封的歷史畫卷,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文字,「唐高宗命薛仁貴率兵二萬留守平壤,並授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安東都護。薛仁貴受命後,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東都護期間,撫愛孤幼,存養老人,懲治盜賊,擢拔賢良,褒揚節義之士,高句麗士民安居樂業。」史書原文是「撫孤存老,檢制盜賊,隨才任職,褒崇節義,高麗士眾皆欣然忘亡。」這個字意上的「侵略者」卻在他的征服地被人們真誠地膜拜著,因為那裡的人們念著他的好,念著他的貢獻。

薛仁貴在朝鮮的影響甚至延伸到了朝鮮人民的服裝上,有位朋友在抗美援朝期間,曾親眼看到朝鮮老百姓,絕大部分穿的是白色衣服,就詢問了當地的「阿巴尼」(長老),據說「我們穿白色衣服是為了紀念白袍薛禮(薛仁貴),我們很多州縣還有薛禮廟。」當時部分志願軍還組織參觀了平壤東郊鳳凰山的薛禮廟。這與《新唐書》記載的薛仁貴在高麗「撫孤存老、檢制盜賊、隨才任職,褒崇節義,高麗士眾,莫不欣然」是完全一致的。薛仁貴創造了中外歷史上為占領國人民建立殊勛的歷史奇蹟。

不僅僅在國外,薛仁貴在青藏高原戰敗後被貶到象州當了個小官,在象州,薛仁貴愛民象州城的表現也足以說明其仁慈寬厚的博大胸襟。

有人說薛仁貴貪,縱觀薛仁貴一生,他從來沒入朝當過官,大多時候在邊關,假使他真的是行賄,受賄的腐敗官員,以他的能力混到統治中心太容易了。當年他東征遼東榮譽歸來,太宗讓他把家人接到長安來住,他回到家,見到了離別了兩年的妻子,兒子,在古代作為一名出人頭地的人榮歸故里,都會花大錢把自己的家美美的修繕一翻,以來顯示自己的榮耀,但是薛仁貴卻沒有做,1400年前,那是一個窯洞,還有一口土井,1400年後那仍然是一個窯洞,還有一口土井。

戎馬輝煌的一生,成績傲人的名將現在來總結一下薛仁貴一生的主要功績。

先來統帥指揮能力。

三箭定天山,利用擒王之略,僅3支箭就幾乎擺平13萬人。

新城救援戰,天降神兵,防止了敗局的發生。

金山之戰,僅以本部兵馬擊潰乘勝而來的10多萬敵軍,斬首5萬,擊潰無數。

扶餘川阻擊遭遇戰,僅2000人對數萬人,斬殺萬餘,敗退數萬餘高句麗40多座城市聞薛禮之名直接投降。

69歲帶兵出征的雁門之戰,大勝突厥10萬大軍,完成人生最後一擊。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互動百科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413/912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