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中國古代四大茶書:20句話 讓你更懂茶!

中國茶文化(圖片:wikimedia commons/Ws227,CC BY-SA3.0)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生活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生活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儒風大家翻譯的《中國古代四大茶書》的二十句話,讓你更懂茶。

《茶經》

陸羽(約733~804年),因寫作了世界上第一部有關茶的專著《茶經》而名揚世界,他被後人奉以「茶聖」、「茶神」、「茶仙」等尊稱。

《茶經》是唐朝的陸羽創作的。一經問世,便為世人所至愛,被盛讚為具茶業開創之功。《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陸羽《茶經》首頁(圖片:wikimedia commons)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譯文: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

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譯文:種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黃色粘土最差。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譯文: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

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

譯文:茶有九難:一是製造,二是識別,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質,六是炙烤,七是搗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飲。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間於魯周公。

譯文:茶作為飲料,開始於神農氏,由周公旦作了文字記載而為大家所知道。

神農氏因宜教田,闢土種穀,以振萬民(圖片:wikimedia commons)

《大觀茶論》

《大觀茶論》原名《茶論》,為宋徽宗趙佶所著的關於茶的專論,因成書於大觀元年(1107),故後人稱之為《大觀茶論》。

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精闢,論述深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以來我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和制茶技術的發展狀況,也為我們認識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宋徽宗趙佶(圖片:wikimedia commons/)

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

譯文:至於茶,它凝聚了閩甌山川的靈秀氣韻,寄寓著美好的稟性。飲著茶,驅除了心靈的鬱結,蕩滌了心中的愁悶。茶帶給人們清閒而平和的感受,這種妙處就不是平常人和婦孺之流所能領會的了。煎飲茶時,內心淡泊、純和,氣質高雅,意態寧靜。這諒不是那種舉止慌亂,手足無措的人能夠消受得起的情趣。

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須製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

譯文:白茶自成一種,與一般的茶不一樣,它的枝條舒展,葉子晶瑩剔透。白茶,必須精心細緻地製造,得當地運作製作方法。這樣,制出的茶餅就表里透徹,好像美玉包藏在璞石之中,是別的品種無與倫比的。

高級白茶:白毫銀針(wikimedia commons/Iateasquirrel,CC BY-SA3.0)

茶工作於驚蟄,尤以得天時為急。輕寒,英華漸長,條達而不迫,茶工從容致力,故其色味兩全。故焙人得茶天為慶。

譯文:茶工在驚蟄時節開始制茶,首先要考慮的是天氣因素。驚蟄時節,天氣微寒,花草逐漸生長,茶樹的枝葉生長舒展而快速,茶工就能夠從容摘采、製作,所以製作出來的茶葉色味俱佳。所以,茶工們視天氣晴好為幸事。

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用爪斷芽,不以指揉。凡芽如雀舌穀粒者為鬥品,一槍一旗為揀芽,一槍二旗為次之,餘斯為下。茶之始芽萌,則有白合,不去害茶味。既擷則有烏蒂,不去害茶色。

譯文:採茶要在黎明時分,太陽一出來就應停止。採摘時用指甲掐斷茶芽,不能用手指搓揉,因為擔心手氣和汗水薰染浸漬,茶葉就不新鮮潔淨了。所以,茶工採茶時大多隨身攜帶剛從井中汲取的清水,採下茶芽隨即投入水中。凡是如雀舌、穀粒性狀的茶芽都被視為「鬥品」極品,一槍一旗即一芽一葉的稱為「揀芽」,也稱「中芽」,一槍二旗即一芽兩葉的又次一等,其餘的都屬於下等茶葉。有些茶樹剛萌芽時,會生長出兩葉抱生的茶芽,稱為「百合」,採下之後則會留下茶芽的蒂頭,稱為「烏蒂」。揀選茶葉時,如果不去除「百合」就會影響茶葉的味道,如果不去除「烏蒂」就會影響茶葉的色澤。

採摘時用指甲掐斷茶芽,不能用手指搓揉。(圖片:pixapay)

《茶疏》

許次紓(1549-1604年),字然明,號南華,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勤學好問,博學多聞,嗜茶成癖,在飲茶之間,吟詩誦詞,自得其樂。

《茶疏》撰寫於明代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此書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存目,並有評語:「是書凡三十九則,論採摘、收貯、烹點之法頗詳。」《茶疏》可以說是明代茶著作中最好的一本。

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

譯文:天下的名山中,必定會出產靈草。江南地方暖和,所以適合茶樹的生長。

江南地方暖和,所以適合茶樹的生長(圖片:pixapay)

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若再遲一二日,待其氣力完足,香烈尤倍,易於收藏。

譯文:清明穀雨的時候,是採摘茶葉最好的時節。清明的時候太早,立夏的時候又太遲,穀雨前後剛好合適。如果能夠再遲一兩天,等到茶的氣力完好,香氣就更加濃烈了,便於收藏。

茶之味清,而性易移,藏法喜溫燥而惡冷濕,喜清涼而惡鬱蒸,宜清觸而忌香惹。

譯文:茶因其味道清,茶性不穩,易於染著,茶葉討厭潮濕而喜歡乾燥,畏懼寒冷而喜歡溫暖,忌諱蒸熱而喜歡清涼。茶葉適合清潔的接觸,忌諱其他氣味的靠近。

《續茶經》

作者陸廷燦,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現武夷市)知縣。在茶區為官,長於茶事,採茶、蒸茶、試湯、候火頗得其道。《續茶經》十餘萬字,幾乎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書的資料。清《四庫全書》收錄了此著,並予以很高評價:「自唐以來閱數百載,凡茶之產地,制茶之法,業已歷代不同,即烹煮器具亦古今多異,故陸羽所述,其書雖古其法多不可行於今,廷燦一一訂定補輯,頗切實用。」該書眾采博引,內容豐富,是一部研究中國茶業的珍貴文獻。

裴汶《茶述》: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

譯文:唐朝裴汶《茶述》中說:茶,起源於東晉,盛行於唐朝。其本性精良清澈,其味道豐富純淨,其作用是消除煩惱,其功能是達到中和。即使在百種物品中也不會相混,而且會超越各種飲品而獨具風味。

張源《茶錄》: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厚。流動者良於安靜,負陰者勝於向陽。山削者泉寡,山秀者有神。真源無味,真水無香。

譯文:明代張源(字伯淵,號樵海山人)在《茶錄》裡面寫道:山頂的泉水清而且輕,山下的泉水清而且重,岩石下流出的水清而且甘甜,沙中的泉水清而且冷冽,土中的泉水清而且厚重。流動的水比靜止的水好,背陰的水勝過向陽的。山勢峻峭泉水就會少,山俊秀的有神靈。真源沒有味道,真水沒有香味。

山泉(圖片:pixabay)

張源《茶錄》: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點之得宜。優劣定於始鐺,清濁系乎末火

譯文:茶葉的奧妙,在於開始製作時要做到精益求精,收藏要得法,沖泡時方法得當。茶葉的優劣,在開始炒制時就決定了;而茶葉沖泡出來的清濁,則取決於最後烘焙時火候的把握。

明代王象晉《群芳譜》:以花拌茶,頗有別致。凡梅花、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金橘、梔子、木香之屬,皆與茶宜。當於諸花香氣全時摘拌,三停茶,一停花,收於磁罐中,一層茶,一層花,相間填滿,以紙箬封固,入淨鍋中,重湯煮之,取出待冷,再以紙封裹,於火上焙乾貯用。但上好細芽茶,忌用花香,反奪其真味。惟平等茶宜之。

譯文:以花拌茶,頗為別致。大凡梅花、木樨花、茉莉花、玫瑰花、薔薇花、蘭花、蕙花、金橘花、梔子花、木香花之類,都與茶性相適宜。應當在各種花卉盛開、香氣充盈之時採摘下來拌入茶中,其比例大體是三份茶葉里放一份花,收藏到瓷罐中,一層茶一層花,相間填滿,用紙或箬葉密封放到乾淨的鍋中,熱水煮過,取出來等待冷卻後,再用紙封裹起來,在火上烘焙乾燥貯存待用。但是上好的精細芽茶,忌用花香,以花入茶反而會侵奪其純正的味道,只有平常的茶葉適宜。

茉莉花(圖片:pixabay)

明代黃龍德《茶說》:器具精潔,茶愈為之生色。今時姑蘇之錫注,時大彬之沙壺,汴梁之錫銚,湘妃竹之茶灶,宣、成窯之茶盞,高人詞客,賢士大夫,莫不為之珍重。即唐宋以來,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

譯文:飲茶器具精緻潔淨,茶就會因此而增添光彩。至於當今蘇州的錫壺、宜興出產的時大彬紫砂壺、開封出產的錫銚、湘妃竹所製成的茶灶以及宣德窯、成化窯所出產的茶盞,無論高人隱士、詩人詞客,還是賢明計程車大夫,沒有不倍加珍重的。就是說自唐宋以來茶具的精緻,也未必有當今如此雅致的。

飲茶器具精緻潔淨,茶就會因此而增添光彩(wikimedia commons/Chanyuk Kunming,CC BY-SA3.0)

《群芳譜》:世人情性嗜好各殊,而茶事則十人而九。竹爐火候,茗碗清緣。煮引風之碧雲,傾浮花之雪乳。非借湯勛,何昭茶德?略而言之,其法有五:一曰擇水,二曰簡器,三曰忌混,四曰慎煮,五曰辨色。

譯文:群芳譜》中說到:人們喜歡的事物不會相同,但對於茶來說十個人中有九個人喜歡。不過是竹爐火候適用得當,再加上好茶碗、清水的緣故。煮了以後有水氣上升,上面浮著白色的水花。不是水的功勞,哪來這麼好的茶呢?簡單地說,煮茶有五個技巧:一是選擇水,二是選用器具,三忌諱混雜,四是小心地蒸煮,五是分辨顏色。

古時之茶,曰煮,曰烹,曰煎。須湯如蟹眼,茶味方中。今之茶惟用沸湯投之,稍著火即色黃而味澀,不中飲矣。乃知古今煮法亦自不同也。

譯文:古時候泡茶,有稱煮茶,有稱烹茶,有稱煎茶,必須等到水面起泡如蟹眼連珠,茶味方為適中。如今的茶葉,只要以沸水沖泡,稍微著火,就會色澤泛黃、味道澀苦而不能飲用了。由此可知,古今的煮茶方法,自有其不同。

煮茗之法有六要:一曰別,二曰水,三曰火,四曰湯,五曰器,六曰飲。有粗茶,有茶,有末茶,有餅茶;有斫者,有熬者,有煬者,有舂者。余幸得產茶方,又兼得烹茶六要,每遇好朋,便手自煎烹。但願一甌常及真,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也。故曰飲之時義遠矣哉!

譯文:煮茶的方法有六個關鍵:第一是辨別茶葉,第二是選擇泉水,第三是把握火候,第四是煮水,第五是選擇茶具,第六是品飲。茶葉的分類有粗茶,有散茶,有末茶,有餅茶。相對應的製作方法有斫(將粗茶切碎煮飲)、熬(散茶蒸青後直接烘焙,然後煮飲)、煬(末茶烘焙碾研成末以後煮飲)、舂(餅茶的製作工藝和品飲方法)。我有幸懂得了加工茶的方法,同時也掌握了烹茶的六個關鍵,每當遇到親朋好友,便親自煎茶烹飲。但願通過一甌佳茶能夠經常得到自然真性,而不用搜腸刮肚的文字五千卷。因此說品飲的現實意義的確很深遠啊!)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雪花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512/111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