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蔣介石抗日戰略大布局 西安事變幾乎毀於一旦 中共逐漸坐大

作者:
蔣介石認為中國要想獲勝,就只有發揮中國地大人多的最大優勢,利用持久戰拖垮日軍和日本才是最實際的。這個戰略是很偉大的,但具體實施起來,卻仍有兩個問題。第一,就是每一層的防禦要儘量爭取時間,要儘量拖住敵人,拖得越久,對我們越有利。同時還要儘量消滅敵人,消滅的越多對我們越有利。第二,就是要盡一切力量保存自己,因為這是持久抗戰,消滅敵人很重要,但保存自己更重要。

1941年2月,重慶

經過一系列的消除藩鎮的軍事行動,包括規模空前的中原大戰,中華民國國內四大軍閥中或被消滅或被削弱,國內大的反對力量都被消滅了,再沒有一個軍閥有能力推翻政府,甚至所有軍閥聯手也不足以顛覆民國。

至少這樣一來,中國會有唯一的領導者了,也有統一的指揮。以中國領土面積之大,人口之多,這個國家已經具有強大的潛力,任何一個國家也不能輕視,由此和日軍決戰的第一步達到了。

但沒想到的是,有兩個勢力乘機發展了起來,一個就是宿敵日本,他乘機攻擊了東北。東北地方軍閥張學良為了保存實力不戰而退,放棄了東北三省。其實這也是蔣介石先安內後攘外最好的註解。如果不能消滅內部的這些軍閥,東北的事情恐怕還會一次次的重演。而且就算是張學良如此賣國,由於他掌握重兵在手,當時實力尚且較弱的蔣介石也根本無法嚴厲處罰他。

另外一個就是中共,他們藉助這個時機將實力擴大到中國的很多省份,建立了六大蘇區和不下50萬規模的紅軍。

第一個階段完成之後,第二個階段就是消滅剩餘的國內武裝割據力量,尤其以威脅最大的中共和占據著中國西部的軍閥(西部是抗日持久作戰的大後方)為重中之重,同時還要盡一切力量阻止日軍繼續從東北深入中國腹地。

為了阻止日軍,蔣介石接連組織了兩個大規模的局部戰爭,也就是長城會戰和128淞滬會戰,這兩戰多則使用近30萬兵力,少則也用了10萬大軍,以慘重的代價勉強擋住了日軍。

另外就是通過五次圍剿和長征,蔣介石一石二鳥的將紅軍幾乎全部消滅,同時更基本沒有損失的消滅了盤踞在中國西部的軍閥力量,基本控制了包括湖南,貴州,四川,廣西,雲南,甘肅這些省份,由此國家幾乎完全統一了,而持久抗戰的大後方也有了,抗戰獲勝的必要條件就要滿足了。

下一步只要再繼續花上最多1年時間就可以完全消滅中共和國內其他殘餘軍閥,控制整個國家,那樣就可以和日軍決戰了。

沒想到就在這個關頭,張學良楊虎城出於自保,突然發動了西安事變。他們妄想和中共聯手,在蘇聯援助下割據西北,建立所謂的西北聯合政府和西北抗日聯軍,由此破釜沉舟的捉住了蔣介石。

這樣一來,局勢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完全打破了蔣介石10年來的苦心經營。

如果不同意張揚和中共的要求,蔣介石估計就沒命。蔣介石一死,國民黨就再沒有第二個人可以服眾,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控制大局,捕手10年來犧牲無數戰士換來的大好局面。

且不說原本暫時屈居蔣介石之下的地方殘餘軍閥力量,甚至南京政府和中央軍內部恐怕也會分裂。

那麼中國又會陷入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亂世。當時日軍羽翼未豐,但也乘機控制了中國東北的南部,割據青島,奪取了中國很多特權。

此時就是日軍侵華的最好機會。張揚雖然號稱抗日,但就憑他們連中共都打不過的20萬軍隊,有任何可能勝得了二戰期間出兵200萬多的日軍嗎?

而中共在陝北殘餘的3萬多部隊在中央軍的壓迫下自己朝不保夕,靠什麼來和比60萬中央軍更強大的日軍去拼呢?

恐怕中國又要再一次亡國了,甚至幾億人再次淪為異族的奴隸,這是蔣介石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權衡輕重得失,沒有辦法,蔣介石只得同意暫時不消滅中共,換取了自己的釋放和蘇聯承諾的對中國抗戰的軍事支持。而沒有任何實力為其作擔保的張揚則瞬間灰飛煙滅,楊虎城後來被殺,張學良則被囚禁了半個多世紀。而國民政府也為自己最終被中共推翻埋下了最大的隱患,但這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所謂兩害相比取其輕。

好在西安事變之前同日本決戰的前兩個階段的準備已經完成,抗戰獲勝的最必要的條件就有了,也就是持久抗戰的最基本條件具備了。

這些條件就是國家統一的指揮中心,持久抗戰的大後方,一定的軍事力量和全國人民的支持。

所以西安事變尚沒有徹底影響中國抗戰的準備。

但這僅僅是最基本的條件,遠遠不是充分條件。現在中日軍力國力都相差太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根本不應該開戰。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就算中國能夠獲勝,必然也是慘勝,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對於蔣介石和國民政府來說,最有利的就是日本先和蘇聯或者英美開戰,中國藉此積累力量,最終尋找時機參戰,痛打一下落水狗,就像赤壁時期的劉備

一般有利的情況就是中日雖然要開戰,但最好有2到3年的緩衝期。

這樣一來,一則中國在長達20多年的分裂和戰亂以後,急需要一個恢復休整時期,哪怕1,2年也是極為寶貴的。

二則時間拖得越久,就離世界大戰越近。日本想要爭奪亞洲霸權,就必然要和蘇英美法等列強作對,所以日本和這幾個國家的開戰只是時間問題。

而日本的國力並沒有他們認為的那麼強,一旦和這些國家為敵,想要獲勝就必然要加入軸心國和德意站在一起。可惜的是,德意也並沒有太強的力量,德意日三國總實力頂多相當於英美蘇法四國總實力的二分之一,所以日本無論單挑或者群毆的結果必然是戰敗。

時間拖得越久,日本就越可能和英美蘇提前進入戰爭狀態。也就是說如果中日在1939或者1940年開戰,也就1,2年後日本就和美英法開戰了,再過2,3年日本就戰敗投降了。

那麼日本這個禍水就是幾國一起承擔,不再是可憐的中國一個人扛了。

除了上面兩種可能以外,最差的就是像真實歷史這樣。日本畏懼中國內部統一以後的高速發展和擴軍備戰,在西安事變結束以後短短半年內就發動了侵華戰爭。

此時最高興的就是蘇聯和中共,蘇聯高興是因為他的宿敵日本只要不能在侵華戰爭中獲勝,就無力向他進攻,它安全了!

中共高興是因為這樣一來,國民政府就必須答應他的所謂請纓抗戰的要求,提供武器,軍費和最重要的番號,名義,讓其開往抗日前線了。

毛澤東很清楚的知道,只要自己利用紅軍最擅長的游擊戰,在日軍兵力薄弱的大後方發展,最多幾年時間就會將中共的兵力擴大十倍二十倍,地盤則更是擴大上百倍。相反,由於國民政府是日軍進攻的主要目標,必遭慘重打擊,實力大減。

此消彼長,這樣一來,在不遠的將來,中共就有和國府爭奪中國的能力了。

總之,日軍選擇了對中國最為不利的一條路,但這實際也是對日本最不利的一條路。

日軍的宿敵其實並不是中國,因為日本心裡很清楚,中國在至少10年內尚沒有消滅它的能力。在這段時間內,中國頂多只能自衛,保家衛國,守衛本國領土不被日本侵犯,無力主動進攻日本。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對日本的威脅不大。

但蘇聯和英美就不同了,這些國家都有消滅日本的能力,也有消滅日本的動機。

日本為了成為世界一流強國,試圖在亞洲擴張,就必須和這幾個列強一戰。就像當年羅馬和迦太基一樣,一山不容二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真正的崛起從來都沒有所謂的和平的,和平崛起只是糊弄人的話。世界上也從沒有一個國家的真正崛起沒有伴隨著戰爭的大勝。

日本過早的進攻中國,最終就是將超過百萬的日軍部隊陷入中國持久戰的泥潭,導致他的陸軍再也沒有力量全面進攻蘇聯。

而後來主要依靠海軍進攻英美的時候,由於陸軍兵力不足最遠也只是打到緬甸,印尼,中途島而已。

如果將在中國的100多萬部隊拿出來,日本就可以毫不費力的進攻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和德國從東西夾擊蘇聯。

當時蘇聯之所以在莫斯科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勉強獲勝,主要依靠德軍無法染指的大後方編組的大量預備役部隊。如果日軍出動百萬大軍挺進蘇聯的遠東,西伯利亞,外蒙古,那麼蘇聯至少要使用百萬大軍以應付。怕是把莫斯科,史達林格勒戰役所有預備隊頂上都不夠,還怎麼可能取勝?恐怕蘇聯就要亡國了。

日軍攻占整個緬甸只用了6萬多部隊,後來由於兵力不足,無法繼續進攻印度。如果把在中國的100多萬部隊拿出來繼續進攻,那麼恐怕日軍就完全可以占領印度,澳大利亞,甚至進而占領中東的伊朗,伊拉克,沙特,土耳其等國,由此同在希臘和埃及的德意部隊會師,這樣就危害極大,恐怕二戰結局就不好說了。

日本人並沒有這麼做。

再回到中國一方來。

日本軍校出身的蔣介石深知日本和日軍的實力,他知道以中國的國力和軍力,想速戰速決戰勝日本沒有可能。如果條件不成熟而貿然和日本決戰,自然必敗無疑。

克勞塞維茨和孫子都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就是所謂戰爭的唯一目的是取勝。

明知道會失敗還去打,就是最蠢的蠢蛋,也是最大的民族罪人!

蔣介石認為中國要想獲勝,就只有發揮中國地大人多的最大優勢,利用持久戰拖垮日軍和日本才是最實際的。

根據歷史經驗和現實因素,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的眾多智囊人物,花費了極大的精力制定了整個抗戰的構思,前後用了10年時間,付出了相當重大的代價才完成。

抗戰的中國戰場執行的是層層防禦的持久戰,用三層堅固的防禦體系和日軍鏖戰。

這三層的核心是四川省,該省有4000,5000萬人口,也就是可以出至少100萬兵員,更是著名的產糧區,可以負擔軍隊的作戰。如果把軍工體系遷移到四川,再開通通過雲南或者新疆到海外的物資援助線路,加上四川省周圍地形全是一夫當關的山地,只要防禦得當,將士用命,日軍是不可能攻下的。

所以四川是抗戰的中心,也是民族復興的基地,是最堅固的最後防線。

第二層就是圍繞著四川省的一圈省份,主要是湖北,湖南,貴州,廣西,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幾省,這幾個省也多是適合防禦的省份,地形極為複雜,相比四川來說也毫不遜色。況且這幾個省地域也非常遼闊,日軍以百萬兵力想在短時間內占領這些省份是不可能的。

最後一層,也就是最外圈的華北五省,以及沿海附近的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江西這幾個省。

這幾個省從防禦上來說並不是很有利,華北五省靠近日軍控制的東北,而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都是沿海,強大的日本聯合艦隊完全控制中國沿海地區,也就是隨時可以在這些省份登陸,所以對防禦是不利的。

這三層防禦,就像坦克的多層複合裝甲一樣,攻破了外層,還有中層,攻破了中層,還有內層。越往裡面的防禦越頑強,越往裡面越難打。

也像爬雪山一樣,越往上越難爬,山腳人人都能爬,只有山民才能爬到半山腰,爬到雪山頂就只有少數專業登山運動員了。

同時蔣介石吸取明朝和宋朝滅亡的經驗,在正面和日軍交鋒的同時,還派出大量部隊進入敵後作戰,迫使日軍分兵駐守,削弱日軍的一線進攻力量,也讓日軍處於前方後方四處交戰的不利情況。

這個戰略是很偉大的,但具體實施起來,卻仍有兩個問題。

第一,就是每一層的防禦要儘量爭取時間,要儘量拖住敵人,拖得越久,對我們越有利。同時還要儘量消滅敵人,消滅的越多對我們越有利。

第二,就是要盡一切力量保存自己,因為這是持久抗戰,消滅敵人很重要,但保存自己更重要。如果自己損失太大,遭遇類似於蘇德戰場蘇聯遭受的那種毀滅性的合圍殲滅戰役。以國軍落後的國力軍力,無法像蘇聯一樣在短時間內恢復實力,那麼持久戰打不下去,也就失敗了。

但目前看來,確實我們就遭遇了這個情況。

華北五省除了山西以外,全部是適合日軍速戰速決的地形,日軍以自己機動性的優勢不需要太久就可以攻下這幾個省份。

同時日軍在些省份也極容易發揮火力上的巨大優勢,可以造成國軍慘重的損失,自己卻不會損失太多的力量,就像基輔戰役的德軍一樣,這都是持久戰的最大忌諱。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317/1261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