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你的孩子可能是個天才!法國心理學家發現了神童的三大特徵…

不得不承認,這代孩子比我們小時候強多了——三四歲能聽懂通識課,知道宇宙從哪裡來,人類要到哪裡去;五六歲讀過上千本中英文書,講起道理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常常把爹媽說得啞口無言......

如果我們小時候算是正常孩子的話,我們的孩子應該稱得上天才了。

實際上,每個父母可能都曾有那麼一刻,覺得自家孩子是個天才,或者至少在某方面很有天賦。當然,有時又難免覺得孩子蠢蠢的,傻得可愛。

當家長用「聰明—愚笨」這個維度來看待孩子時,就免不了左右搖擺,有時為孩子感到很驕傲,有時又覺得孩子笨得氣人;

同樣,當老師用這個單一維度來評價孩子時,就會把孩子排成高低序列:孩子智商越高,越像天才,越容易考上好大學,反之則反。

用「聰明—愚笨」這一簡化的視角來看待孩子是危險的。因為實際情況是,「天才」並不僅僅是智商高,普通人也不是智商低。

最近,我讀了一本論述天才的專著《資優兒童》。書中說到,「天才」實際上是一個被神話的、定義模糊的詞。學界更喜歡用「資優兒童」來稱呼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它有科學的定義,可以被測量。

資優兒童,被嫌棄的醜小鴨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以為資優兒童就是智商高,或就是智力早熟。這都是誤解。

實際上,高智商(高於130)只是資優兒童的一個特徵。更重要的是,資優兒童還擁有著特殊的情感模式和思維方式。簡單來說,他們的「腦迴路」與常人不同。

資優不是「更高」,資優是「不同」。所以,不能把一個10歲的資優兒童簡單看成15歲的正常兒童,而應當看作一類特殊的群體。

我們對於資優兒童還有種誤解,即認為他們的大腦是老天爺賞飯吃,毋需多努力也能學習很好,受到家長和老師的偏愛,收穫更多的讚許。

不過,剛剛有提到資優兒童是人群中一小群跟別人「腦迴路」不同的人。設想下,既然與常人不同,會受到怎樣的對待呢?

恐怕更多的不是被追捧,而是被誤解、被欺負吧。

資優兒童並非如我們想的那樣收穫光環和掌聲,相反,更多的資優兒童由於並不知道自己天資卓越,他們的父母和老師也由於不了解資優兒童的特點,誤把孩子秉性上的不同,當做是驕傲、挑釁、莫名其妙,導致這類孩子默默承受著與眾不同帶來的壓力。

實際上,童話《醜小鴨》就是資優兒童的真實寫照。

醜小鴨因為長相與眾不同,而被媽媽、兄弟姐妹排斥,以至於它不得不離開家庭獨自生活。它覺得自己是只鴨子,可沒有鴨子覺得它是同類。在遭遇了無數危險和困難後,醜小鴨才得以長大。

資優兒童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無法辨別他們的天賦,又如何不會把他們當做一隻醜小鴨來取笑呢?

因此,要想讓資優兒童不受誤解,不讓天賦成為絆腳石,我們首先要了解資優兒童的特點。

資優兒童的三大特徵

1、過於敏感

資優兒童的敏感首先體現在感官的敏感上。

5歲的雷歐和父母以及他們的一位朋友坐在礁石上。

雷歐突然對這位朋友說:「你應該穿上拖鞋!」

朋友感到驚訝:「為什麼呢?明明大家都光著腳,為什麼只對我說呢?」

雷歐解釋道:「你的腳可能會疼,就像上次一樣。」

原來,三年前,在同樣的地點,這位朋友被礁石弄傷了腳指甲。當時雷歐也在場,雖然他只有2歲,但他是唯一一個敏銳地觀察到且還記得這件事的人。

此外,資優兒童的聽覺和嗅覺也可能異於常人。

雨果只有2歲,在浴室玩耍。公寓的另一端,媽媽正在做黃瓜沙拉。我們知道,黃瓜的味道算不上特別明顯。然而,當媽媽來到浴室時,雨果說道:「啊!媽媽,你中午做了黃瓜沙拉啊,太棒了!」

這種異於常人的敏感有什麼影響呢?

一方面,資優兒童能夠感受到常人感受不到的,能夠快速處理大量的感覺信息,這自然是件好事;另一方面,資優兒童也可能因為一點點風吹草動,比如感受到氣溫、氣味的一點變化,就產生出強烈的恐懼、激動、不安、興奮。

如果家長和老師不了解資優兒童的特點,就會覺得這情緒莫名其妙,因而批評,甚至責罵他們。我們說一個人像林黛玉般多愁善感時,就或多或少帶著些譏諷。

與此同時,大人的不滿又會被孩子捕捉到,被他們靈敏的感覺放大,從而使他們受到傷害。

周圍人的不解,可能讓資優兒童過早封閉內心,甚至不願與自己的父母交流。更嚴重的是,資優兒童或許會由於日積月累的失望、怨恨,從而變得暴力、乖戾,並將這種負面情緒保存、放大,影響一生。如果你家孩子和你總是難以交流,還會莫名其妙地憤怒,或許可以從這個角度找找原因。

此外,異於常人的敏感,還可能會讓資優兒童的內心充滿恐懼。

因為他們對外界有著敏銳的覺察,就像雷達一樣,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危險和暗流;他們對情感有著超強的記憶能力,甚至能回憶起嬰兒時期的生活片段,記住兒時的種種創傷......這樣的情感過載,使他們一直生活在對周圍的高度警惕狀態之中,從而警惕滋生恐懼。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極度聰明的資優兒童,常常會對巫婆、妖怪、一株植物、一個玩具等等莫名其妙的東西感到害怕。

2、正義與共情

資優兒童往往表現出強烈的正義感和卓越的共情能力。

案例1:

老師批評於連和阿萊克斯。

7歲的瑪麗對老師說:「跟於連交頭接耳的不是阿萊克斯!」

老師奉勸她不要摻和與己無關的事,但瑪麗依然堅持:「我確定你真的搞錯了,因為他們的聲音聽起來差不多。」

結果,老師把瑪麗的父母請了過來,毫不留情地批評瑪麗不尊重老師。

案例2:

富朗索瓦的爸爸回到家,擁抱了所有人。晚餐像往常一樣,大家插科打諢,聊著趣事。

然而,富朗索瓦卻高興不起來,他知道爸爸今天過得並不如意,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即便爸爸沒有明說,富朗索瓦也知道,並為爸爸感到擔憂。他是家裡唯一一個體會到這些隱蔽情緒的人,而媽媽和兄弟姐妹一點兒也沒有察覺。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資優兒童的正義感和共情能力超出了同齡人,甚至成年人。

這既是一種稟賦,也是一種負擔——瑪麗堅持正義,卻換來了老師的批評;富朗索瓦為爸爸擔憂,卻被家人當做莫名其妙。

也正是這些難得的天賦,讓孩子在眾多尋常人面前,變得格格不入。

3、答非所問

有時,跟資優兒童說話很費勁。一句在平常人看來再清楚不過的話,在資優兒童那裡卻出現了歧義。

在一次智力測驗中,面對「鐵為什麼會生鏽?」這個問題,一個13歲的資優兒童回答道:「我不知道。」

這怎麼可能呢?鐵會生鏽,不就是因為氧化嗎?

於是,測驗者問道:「你不知道什麼?」

他回答道:「我不知道該怎麼解釋氧化的化學過程。」

在一般人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清楚,就是「氧化」。可在資優兒童看來,「氧化」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所以不是答案。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資優兒童理解語言的一些特點:

首先,雖然用著同樣的字句,對資優兒童而言,每個字詞代表的含義卻是不同的。因此,他們可能無法理解別人的要求,答非所問;

其次,資優兒童特別執著於字詞的字面含義,對他人不精確的說法可能很計較。也正是對含義精確性的超高要求,使得資優兒童養成了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比如他問你「人是怎麼來的?」直到問到宇宙的起源,問到你答不出來。

而在通常情況下,上面這幾種情況,一般會不為家長和老師所理解。

資優兒童可能被公認為班裡最聰明的學生。但如果答非所問,或者有「十萬個為什麼」,大人可能不相信他們是真的沒理解,而認為這是沒禮貌,是在挑戰權威等。

實際上,他們之所以這樣,真的是因為思維方式不一樣。

資優兒童的其他特點

資優兒童還有很多特點。

比如,他們擁有異乎尋常的邏輯推理能力,和一種近乎直覺的數感。

比如,資優兒童的思維可能比較發散、跳躍。

而過度活躍的聯想網絡使得資優兒童無法有條理地、結構清晰地完成一項任務。他們的考卷、作業、筆記,也常常比一般學生的草稿紙還要像草稿。

這不是態度的問題,也不是學習能力低下,而是因為思維方式不同。

資優兒童的特點還有很多,這裡就不盡述了,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可以讀讀《資優兒童》這本書。

寫在最後

資優兒童在人群中的比例只有約2%,大多數孩子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天賦,卻都是普通孩子。

不過,資優兒童與普通兒童並沒有非此即彼的界限。實際上,前文列出的敏感、焦慮、發散性思維、文字理解的困難等,不僅是資優兒童的問題,也是許多普通孩子的問題。只不過,在資優兒童的身上,這些問題被推向了極端。

所以,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教大家如何鑑別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資優兒童——一來,鑑別需要權威的心理測評;二來,即便孩子是資優兒童,並不意味著他成功的概率更大;再者說,資優兒童的比例很小,是一種遺傳上的偶然,不是人能左右的。

那麼,普通孩子的父母了解資優兒童,有什麼用呢?

因為這使得我們明白,人和人是不同的,即便是媽媽和孩子,即便是親兄弟。而孩子在我們眼中之所以有問題,或許只是因為:我們是這樣的人,而他是那樣的人。

了解了這一點,相信我們也能換一種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與眾不同。那些你以為的缺點,換個角度,或許就是天賦所在。

因此,接納孩子不同的性格和特點,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龍城父母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601/1458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