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鬼谷子:善良的人總被欺負,學會這3點,做一個有鋒芒的善良之人

善良可以說是人類亘古以來最美好的品質之一了,我們總是歌頌善良之人,傳播善良之舉,希望被別人溫柔善意地對待,可是有時候我們也不難發現,那些心存良善之人總是處處被人利用、傷害,以至於有人覺得善良的人就是傻子,活該受到欺負,大家也不再願意去做那個善良的人。

其實在謀略家鬼谷子看來,真正的善良並不代表軟弱無能、一味忍讓,善良的人一樣可以受到別人的尊重、維護自己的權利。

鬼谷子告訴我們,真正的善良不是對別人有求必應、任人宰割,善良是在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做出最合適的選擇來幫助他人幫助自己。

善良需要區分對待

《論語》中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的一個學生曾經問孔子,如果別人無緣無故地打了自己,那是不是應該用道義去感化他,讓他知道錯誤並且主動改正,而不是去報復他記恨他。

孔子聽了之後反問學生:如果你用德行之舉來回報他人的錯誤之處,那麼又用什麼去回報別人對你的德行呢?這就是「以德報怨,則何以報德?」的出處。

可見善良也是需要區分人來對待的,最好的辦法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就是用公平客觀的眼光看待自己所受到的怨行,先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有失德的地方,如果有就改正,不要太過記恨。如果自己並沒有失德之處,就算不願意去報復也要記住這一次虧,要離這種隨便消費別人善良的人遠遠的。

有選擇性的善良會讓人記得你給的好處,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了那些不把別人的善良當一回事的人,千萬不要繼續放縱他的所作所為。「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的善良。如果對誰都寬容忍讓,不僅不會讓人敬之愛之,更會讓人覺得好欺負。那些被別人打了左臉,還把右臉伸出去給別人打的人,不僅不能討好別人,甚至永遠得不到別人的尊敬。

善良需要有分寸

現在很多人都缺少一種拒絕別人的能力,他們害怕自己的拒絕會給別人帶來麻煩,會讓別人不開心,所以寧願犧牲自己去做一些為難的事情。他們明明不順路還是會給同事帶東西,明明沒有時間還是會答應去一場陌生的聚會,明明不感興趣還是會一起去看一場無聊的電影,明明自己還有很多工作還是會答應別人的請求……

可是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呢?大家越來越把你的幫助看作理所當然,甚至當你拒絕的時候會受到排擠。要知道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我們總是消耗自己去迎合他人、討好他人,那我們自己的生活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如果我們總是犧牲自己來帶給別人方便,別人對我們的期望就會越來越高,當我們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時,他們便會心生怨懟,把我們的拒絕當成要學會拒絕別人的要求,不要做老好人。

鬼谷子說「敬人不必卑盡,卑盡則少骨;讓人不必退盡,退盡則路寡」。所以我們只需做一些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來幫助別人,面對為難的事情學會說不,學會明確地拒絕別人。那些對別人有求必應的人,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感受、最容易被怠慢的人。

善良之人要學會控制情緒

人類的悲歡並不是相通的,其實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什麼真正的感同身受,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獨地過冬。我們的情緒對他人來說一點都不重要,你肆無忌憚的高興喜悅會招來妒忌,明目張胆的悲傷難過會招來嘲諷,也許你的經歷對別人來說只不過是飯後談資而已。

蘇洵在《心術》中這樣描述一位優秀的將領「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胸有城府的人一向謹言慎行,絕對不會把情緒掌握在別人手中,那些一有些情緒波動就立刻表現在臉上的人,往往會被別人找到要害,牽著鼻子走。

所以善良的人更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讓別人輕易摸清楚自己害怕什麼、需要什麼、討厭什麼,只有讓人猜不透,別人才不會小瞧了你。如果能做到喜怒哀樂不形於色,少說話多做事,不輕易把老底透漏給別人,就能牢牢的把情緒的鑰匙攥在自己手裡。

善良本是一種美德,是解決人類痛苦的最好辦法,我們歌頌善良卻不推崇盲目的善良。盲目的善良不僅不會讓人感受到溫暖和愛,反而讓他們覺得理所當然,自己也會處處為難。

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記住鬼谷子的這幾種處事方法,守住自己內心的底線,別放棄善良,但也別對任何人無條件的善良,不要讓人輕易掌握情緒,學會做一個讓別人看不透的人。相信只有那些身上帶著一些鋒芒的人,才能在亂世中保全自己,既能讓他人感受到善意,又能獲得應有的尊重。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於浪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108/154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