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蘇軾:叫醒一個人的,從來不是君子善言,而是小人使絆

作者:

人教人教不會,

事教人一教就會。

蘇東坡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

蘇軾初涉朝堂之時,經常與同僚爭論天下大事。

好友文同見蘇軾太過鋒芒畢露,便提醒他這樣不好,勸他要謹言慎行。

蘇軾卻覺得不吐不快,並未將此話放在心上。

後來,蘇軾果真因口舌之爭,得罪了權貴,被外放到了杭州。

文同來給蘇軾送行之時,又叮囑他: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

言外之意就是告訴他,言多必失,如果朝廷有人去你那,不要跟他談國事,也不要隨便寫詩。

可蘇軾到了杭州,不僅經常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言論,還把它們都寫進了詩集之中。

一直跟蘇軾不對付的御史舒亶、李定、王珪等人,趁機搜羅其中詩句,營造罪名,構陷蘇軾。

最終,蘇軾因此栽了個大跟頭,被貶黃州,開始了半生的顛沛流離。

歷經此劫後,蘇軾終於悔悟,發誓要力戒口舌,慎重筆墨。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苦口婆心的勸誡是最沒有用的。

只有在別人那吃幾次虧、受幾回難,他們才會從這些經歷中頓悟、覺醒。

正如一句話所說: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教就會。

真正叫醒一個人的,從來不是好人的善言,而是他人的刁難。

1

嫉妒你的人,會讓你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交心。

清代申居鄖在《西岩贅語》中寫:

「世間好看事盡有,好聽話極多,惟求一真字難得。」

這世界上的真情本就不多。

對所有人都掏心掏肺的人,早晚有一天會被別人所傷。

蘇軾在京為官時,曾與沈括十分投緣。

私下裡,他們也經常聚在一起,談論朝政。

不久後,蘇軾因言辭激進,被外放杭州,沈括轉頭又巴結起了王安石

王安石見沈括如此行徑,深知此人不可深交,便警示眾人不要與沈括親近。

蘇軾卻不以為意,仍將沈括當作是自己的至交。

後來,神宗任命沈括為欽差大臣去杭州巡查,臨行前還特意囑咐他要關照蘇軾。

沈括嘴上答應著,心裡卻十分妒忌蘇軾能得神宗如此青睞。

而蘇軾的才華又遠勝於他,為了爭奪文名,沈括暗下決心要整垮蘇軾。

蘇軾不知沈括的想法,還是事事都與他交心,並將自己新作的許多詩文都給了他。

沈括就在這些詩作里尋章摘句,搜羅蘇軾諷刺新法的「罪證」。

回京後,便將蘇軾告上了朝廷。

沒想到神宗最是反感沈括的反覆無常,不僅沒責備蘇軾,還反而將沈括貶離了京師。

蘇軾得知沈括的背叛後,才想起王安石之前的叮囑,果然這世上不是所有的真心,都能換來感情。

有些人,你與他無話不談,他卻對你沒幾分真誠;

有些人,你對他毫無防備,他卻對你百般算計。

所有人心都隔著肚皮,所有真誠都夾雜著利益。

與人交往時,多留幾分戒備。

千萬不要等到被人傷害了,才懊悔自己識人不清。

2

遇到的爛人,會讓你明白:不是什麼人,都配得上你的格局。

曾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人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人。

如果別人欺負了你,你還以寬容待之。

最後的結果不是感化了曾經傷害你的人,而是給了他再次將刀捅向你的勇氣。

蘇軾在朝中時,曾遇到一個人,叫謝景溫。

此人深諳官場的鑽營之道,靠著姻親成功攀附上了王安石。

為了迎合王安石,他便借著職務之便,處處打壓朝中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大臣。

蘇軾首當其衝,經常被謝景溫針對。

一次,謝景溫竟在朝堂上公然彈劾蘇軾。

說蘇軾三年前送父親靈柩回眉山時,曾利用官船沿途販賣官鹽、家具和瓷器。

這個罪名在當時非同小可,皇帝當即就下令徹查。

查了幾個月之後,案子終於了結,結論是:子虛烏有,蘇軾無罪!

知道蘇軾被冤誣的好友們,都勸他說,謝景溫這等小人不可輕縱,否則日後還會有禍患。

但蘇軾到了御前,什麼也沒說,就這樣放過了謝景溫。

謝景溫後來遷任潭州,彼時章惇也在那裡做官。

兩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明里暗裡沒少給蘇軾使絆子。

後來蘇軾被從黃州調回京時,又是這兩位使計謀,將蘇軾貶到了更偏遠的惠州。

以前,我們也曾像蘇軾一般,對所有人的心懷寬容。

等到善良被人屢次辜負,才逐漸明白:

不是所有寬容,都能換來感恩;不是所有善良,都能得到回應。

必要的時候,寧可兇狠如狼,也不可綿軟如羊。

就像一句老話所說:「虎露威嚴蛇必善,鶴若亮爪鷹也慫。」

在忘恩負義的人面前,亮出自己的鋒芒,你才能保全自身。

3

攀附你的人,會讓你深刻地體會到: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詩人唐琬說:世情薄,人心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一句話,便道出了世態的真相。

也許你也曾以為,人心如磐石,不會輕易轉移。

可一旦你遭逢大起大落,你就會發現:再深的情誼,也會在一夕之間蕩然無存。

蘇軾年輕時非常喜歡結交朋友,尤其在他身居高位之時,來往他家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他的妻子王弗,每次都會在屏風後面聽蘇軾與友人交談。

然後在客人走後給丈夫一些中肯的建議,並勸蘇軾不要把每個人都當做好人。

蘇軾聽過則忘,顯然沒把這話放在心上,後來才會屢次被別人所傷。

蘇軾年輕時,曾與章惇同朝為官。

那時,章惇的官職遠遠不及蘇軾,所以兩人聚在一起時,他總是儘可能地迎合蘇軾。

後來隨著章惇的官位越居越高,他對蘇軾的態度也從最開始的友好變成了後來的敵對。

甚至蘇軾被貶到偏遠之地時,他還好幾次欲置蘇軾於死地。

人心涼薄,竟至於此。

蘇軾還有一個叫李公麟的畫家朋友。

當蘇軾位極人臣時,他經常與蘇軾聚在一起談詩論畫,為蘇家遍畫家廟的神像。

蘇軾被貶之後,他就立刻換了一副嘴臉。

在路上遇到蘇軾時,還以扇遮面,轉過臉去,裝作不認識。

所以交情是什麼?

「當你身處高位時,看到的都是浮華春夢;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會看到世態真相。」

與人深交,你有情,別人未必有義;你全心,別人未必全意。

當你沒有利用價值之時,再親近的人,也有可能離你而去。

人在風光時,一定要警惕那些,不懷好意靠近你的人。

不要等被傷透了心,才看清誰不可信。

蘇軾第二次還朝時,曾收到黃庭堅寄來的一首詩。

詩中有一句:為公喚起黃州夢,獨載扁舟向五湖。

這讓蘇軾想到了自己早年被諸人陷害,被貶黃州的經歷。

那次起落,也讓他明白了自己應付不了官場上的爾虞我詐。

於是他果斷上書請辭,遠離了京城這個是非之地。

所以說,在這個世上,能說服一個人的,不是道理,而是經歷;能叫醒一個人的,不是說教,而是磨難。

只有你被傷過、痛過、切身感受過,你才會明白曾經聽過的道理都是至理名言。

而這些你在成長路上的經歷與領悟,也會指引你,更加通達地為人處世。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13/1990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