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脫貧了,精神窮人批量上線

  3月1日,上海肯德基第一個「食物銀行」上市,地點在楊浦區嫩江餐廳。這是一個免費自取冰箱,裡面有原味雞、辣雞翅、黃金雞塊、華夫、可頌等餘量食物,寫有如下字樣:「厲行節約、珍惜糧食、物盡其用、合理拿取」。   餘量食物指的是臨近過期但仍可放心食用的安全食品,與其白白扔掉,不如送給有需要的市民。本來,這是一件公益善舉。但是,這兩天,事情走歪了,冰箱遭到哄搶:

視頻里那些搶食物的人,生龍活虎,衣著光鮮,顯然並不是真的需要免費食物的困難群眾。

他們只是想白占便宜。搶著搶著,有些食物甚至被丟到了地上。他們不是物質上困難,而是精神上困難。

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當下中國大陸的物資豐裕程度,已是幾千年來所未有。在北上深廣這樣的大都市,只要身體健康,願意工作,吃飽飯並非難事。像1982年電影《牧馬人》裡的名場面——逃荒姑娘因為一頓飯委身陌生人,如今已不復再有。

階層雖已趨於固化,但仍在流動之中,所以,雖然從城市到農村,都還有很多窮人,貧富分化,但一個人,如果勤勞加上聰慧機敏,還有機會實現階層躍遷。在大多數農村,「村村通」之後,只要勤勞,溫飽(不是小康)就不會是問題。怕的是家庭遭遇疾病、災禍等意外重大事件,掉入困境,求助無門,這就需要社會兜底保障體系給予扶助支持。

可怕的是,很多人在精神上的貧困卻是根深蒂固,被「窮人思維」深深捆縛。這些人,絲毫沒有機會成本、時間成本的概念,心中也沒有他人,

他們穿著幾千塊一件的羽絨服,對在垃圾車中取暖中毒而死的留守兒童視而不見,毫無感應。

他們追捧著電視廣告中那些騙子大師,花費幾萬幾十萬買效果可疑的保健品,對那些善意發出警告者嗤之以鼻,乃至飽以老拳。

他們擁有一身健身房錘鍊出來的腹肌、胸肌、肱二頭肌,對幾塊錢的臨期免費食品無比饑渴。

他們索取著「免費」一切,對公共事務卻從來一毛不拔,乃至像中山狼一樣對助人者反咬一口。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看到,「精神窮人」正批量上線。

當我在呦呦鹿鳴的社交帳號上轉發了這個視頻之後,雖然我隻字未提「老人」二字(視頻顯示有明顯的中年人),卻被一位讀者怒噴為「嘲笑中國大陸老人沒素質」,而且斷定是「為肯德基卑劣的營銷手段幫腔」:

這類「總有刁民想害朕」的「陰謀論」,也是精神貧困的一種。

因為很少關注新聞的緣故,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食物銀行」根本就不是新鮮事。

比如,在上海居住的時候,有一小段時間我常去真北路的麥德龍超市(也是麥德龍總部)。這家德國超市早在2013年就將國外流行的「食物銀行」理念引進上海,將臨期食品免費提供給附近的百達敬老院,2014年又將這一模式推廣到另外四個店。

也不僅是麥德龍,2020年9月,在上海國順東路55弄的浣紗睦鄰中心,新增了一座高2米的橙色冰箱,這是由新加坡的星展銀行捐贈的「食物銀行」,該項目計劃在上海投放50個。

圖自上觀新聞

也不僅僅在上海,2019年,福建廈門也出現了「愛心食物銀行」,領取的對象主要有環衛工人、外賣小哥等。除了麥德龍之外,見福便利店、元初超市、閩籃超市、民興超市、市鹽業公司也加入了。

福建的食物銀行補給站。圖自「食安廈門」

也就是說,肯德基參加「食物銀行」只是見賢思齊,又何來「卑劣營銷」「故意安裝攝影頭」之說?即便人家裝了攝影頭,你不哄搶不就行了嗎?豈能把哄搶當作理所當然?

「食物銀行」在歐美國家有較高的普及度,比如,比利時每年有10萬窮人從「食物銀行」獲得免費食物。參加這一慈善的不僅有企業,還有很多普通市民。在超市購物時,一些顧客會多買一份食品放在超市的「食物銀行筒」內,再由公益組織收集發放。

所以說,「食物銀行」考驗的至少是社會三個方面:一是企業的愛心,這意味著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普及;二是大眾的普遍參與,這意味著「我為人人」的公益共識;三是社會組織的發達,以保障項目的合理分配、順利運行。

舉例來說,這種免費冰箱是不是可以設立一個小門檻,安裝一種「一張身份證一天只能領取一次」的控制設備?食物的日期管理和分裝,是不是可以設計更高效的流轉體系?這種設備和體系,不可能每個愛心企業都有能力和精力去設計研發。

自然,也考驗大眾對一項善舉的認知能力。

有時候,精神上的貧困是系統性的。

這篇文章到這裡本來應該結束了,但我長期關注「精神貧困」,也常在文章中提及。所以,接下來補充談一些小眾領域的相關問題。

2018年9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出現一段話:「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注重扶志扶智,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貧困。」這是「精神貧困」一詞第一次出現在政策文件中。

可惜的是,這兩年多來,我看各大官網、學術期刊上關於「精神貧困」的研究,普遍停留在初級、粗糙乃至粗鄙的階段。一些所謂教授,連「精神貧困」的概念和外延都沒理清楚,就發表課題研究成果,將其與「文化貧困」、「心理健康問題」等概念混同使用。還有的,將「精神貧困」局限在極度貧困的老少邊窮地區,無視大城市裡的精神荒漠。

某些人高高在上的樣子,像極了爬到樹上露出紅屁股的猴子們。

有的專家,調研了一省的「精神貧困」現象後,其中堂而皇之的結論本身,反映的恰恰不是底層農民的精神貧困,而是「解決精神貧困者」自身的貧困——因循守舊、懶惰粗暴、話語枯竭,仿佛幾十年前的人穿越到了現代。

還有的大教授,我就不說名字了,白紙黑字,張口就來「物質上的貧困必然導致精神上的貧困」,完全無視《論語》中「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的優良傳統;更無視貧困交加的司馬遷、曹雪芹如何給中國文化提供了豐厚的食糧。

我不願意得罪人,但也不能不說出觀察感受:許多研究「精神貧困」的所謂「高級人士」,自己本身就挺精神貧困的,雖然他們領取了數額不菲的課題經費,甚至居住在大別墅里。

批量上線的精神窮人,不僅有貧困農村那種「等靠要」的少數強壯懶漢,更多的,是一個個看起來光鮮亮麗乃至窮奢極欲的人們。

什麼是精神窮人呢?這是呦呦鹿鳴的觀點,歡迎大家補充:當一個人上進之心暗淡無光,自甘麻木墮落;當一個人心無敬畏,拒絕現代知識體系、拒斥現代文明;當一個人索取無度,不知節制;當一個人羞恥心、同理心蒙昧不清,內外皆為一己之私所統治;當一個人「良知」未能醒覺,事事虛偽——他就是精神上的窮人。

這種排斥文明的窮,會成為一種精神貧窮的亞文化。這種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在家庭里、家族裡、社群里,代際傳遞。

值得欣慰的是,從呦呦鹿鳴後台七年來互動來看,絕大多數關注者在精神上都挺富有的,即便少數人偶遇人生難關,也能堅持住、挺過去。日拱一卒,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座慶賀的禮堂。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呦呦鹿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10/1566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