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沒安全感的孩子,有這幾種明顯表現,發現晚了性格上會有缺陷

人,生來就有許多角色,從父母的孩子,再到孩子的父母,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我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啊」。那我們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是不是也會拿父母教育我們的方式做一個參考教材呢?或者說,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關於孩子教育方面的問題,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家長開始思考:父母的終極使命:是培養出怎樣的孩子?

孩子有以下三種行為表現,孩子的性格在悄然發生變化!

1、沒有自信

曾經有一個小女孩,上學時期,不敢舉手發言,老師在隨機點名時,聽到自己的名字就心跳加速,大腦空白;參加工作後,在會議中也從不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儘管對公司來說是極好的主意。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

你的孩子有沒有在公眾場合表演的張力如何?

你的孩子在和人溝通時是否樂在其中?

在日常交流中,能否直視對方的眼睛?

2、討好型人格

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為他人著想沒有錯,我們培養出這樣的孩子也會引以為傲,但此處所說的討好型人格,是指:不為自己考慮分毫,自己無底洞似的對別人好。

孔融讓梨的故事常在孩子們的耳邊說起,為的是讓孩子能夠明白做人要謙讓,不能自私自利;

那家長朋友們觀察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一類人?即使有自己喜歡吃的食物,也要讓別人先挑,剩下的給自己等等諸如此類的行為,行為體現性格,這背後便是討好型人格的表徵。

此處把「孔融讓梨」的故事寫在這裡,並不是讓兩種觀點形成對立面,而是說「討好型人格」不失為一種極端。

3、情緒波動大

有時候,大人常常處在情緒崩潰的邊緣,但不曾曉得,孩子也有他的不快樂。

你的孩子有沒有突然不願意說話?詢問原因也不願意溝通?

你的孩子有沒有突然一反常態?把自己的房間弄得雜亂不堪?

當孩子有以上明顯的行為表現時,你大可想像一下孩子進入社會後,會是怎樣的性格和處事方式。為什麼現在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了,父母也在盡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但越來越多的孩子沒安全感?

透過現象看本質,根源在父母身上

1、缺少父親的陪伴

你的父母是如何教育你的,你會極大可能的也是如此教育自己的孩子,比如說,許多人認為,男人在外拼搏賺錢,女人最大的工作就是照顧好家庭,教育好孩子,理所當然把孩子完全由母親照顧,父親很少參與...

有數據調查顯示,從小缺少父愛的孩子,長大後會缺乏安全感,性格會變得自卑。所以,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責任,是父母的使命,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擔任「父母」這一角色應當且盡力做的事情。

2、父母的教育方式

你回想下自己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你能不能懂點事?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做的?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怎麼好。

還有,當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出現矛盾時,你是怎麼處理的?

不要再這樣說話了!這樣的話語,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作為家長,你並不尊重他!

當孩子與其他孩子爭辯時,如果家長的處理方式是不分事實,讓孩子道歉,只會讓孩子覺得委屈,得不到理解和幫助,被認可被尊重的需求沒有滿足,於是孩子的性格發生了改變。

為什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抑鬱症患者?大多數抑鬱的人其實都是情感細膩,太在乎別人感受的善良人士。網絡上流傳的一句話:「如果我以你對待我的方式對待你,你是不是早就離開了」。

這句話背後就是我所想表達的討好型人格,一味地為別人考慮,後來發現自己好累,自己不被關心。這樣的結果其實是父母教育方式結下的果子罷了。

3、父母的脾氣

成年人的世界諸多壓力,回想你有沒有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有沒有在孩子面前與伴侶發生爭吵?有沒有平白無故把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這註定了孩子不快樂的童年,看看孩子在幹嘛,他可能捂住耳朵躲在被子裡,也可能躲在門後,也可能站在一旁安靜地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

父母的脾氣,隱藏著孩子的脾氣,並「改變」著孩子的性格。孩子會變得暴躁易怒,做事變得小心翼翼。記住,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你的一言一行,是孩子學習的範本。

在電影《你好,李煥英》中,李煥英說:「我的孩子,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那麼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教育孩子,你的終極使命是什麼?有答案了嗎?

教育孩子,不僅是知識的擴充,眼界的見識,更重要的是心的蓄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且深入的。我們要讓孩子體悟到,在他人需要幫助時做那溫暖之窗,也當有護為自己的羽翼鎧甲。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營養師陳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519/159472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