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美國出現史上最大辭職潮 單月辭職人數超400萬

類似於「大蕭條」、「大遷徙」這樣席捲美國的現象,「大辭職」指的是發生在當下大範圍的、趨勢性的全美辭職潮。

從今年4月份到現在,有一個詞不斷出現在主流英文媒體的標題上:「大辭職」(the Great Resignation)。

類似於「大蕭條」、「大遷徙」這樣席捲美國的現象,「大辭職」指的是發生在當下大範圍的、趨勢性的全美辭職潮。

它的影響力很廣,所有專家都在談,但它的出現,也非常反常識。

美國勞工統計局報告,從4月起,美國就進入不同尋常的辭職潮,當月辭職人數超過399萬人,突破2000年有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

之後幾個月,美國的辭職人數節節攀升,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的辭職人數超過427萬人,辭職率達到創紀錄的2.9%。

勞工統計局說,辭職潮在幾乎所有行業都有體現,其中零售業、餐飲業和酒店業是重災區。雖然後三者在正常時候就是高離職率行業,可現在,它們的離職率直接翻了倍。

大量的人離開舊的工作,但沒有投入新的工作,導致美國的職位空缺也破了記錄,突破1000萬。

這真的非常奇怪。

在疫情開始初期,很多人遭遇裁員,失業人數大增,許多經濟學家預計未來一年,人們將很難找到工作。

但現實的情況是,人們不難找到工作,但人們不想去工作。哪怕是政府發的緊急失業救濟金到期了,各州的復工率也沒有變化,人們不願意返崗。

就算在8月份,美國的新增崗位不多,只有36.6萬個時,當月的辭職人數都超過400萬。好像工作是個燙手山芋,還是不要的好,辭職起來沒有一點心理負擔。

「我們從來沒見過這種情況。」就業網站Glassdoor的勞工經濟學家丹尼爾·趙(Daniel Zhao)說。

員工們的行為看著不合理,但有經濟學家認為,背後的心理因素是合理的。

管理學教授安東尼·克魯茲(Anthony Cruz)是創造出「大辭職」這個詞的人,他認為,目前辭職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疫情改變了人生態度,認為生活不能只圍繞工作。

(安東尼·克魯茲)

「當人們遭遇死亡、疾病等重大變故的時候,我們都知道,人們會開始思考人生,思考接下去到底該怎麼活。」克魯茲說。

「經歷疫情就是一個重大變故。很多人可能感染了病毒,或者目睹別人感染,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他們像往常一樣悶頭上班是不太可能的。」

克魯茲認為目前的辭職潮是一種長期趨勢,在經歷過疫情期間的遠程辦公後,人們會喜歡上這種自由的感覺,不太願意回去了。當企業拒絕提供遠程時,他們就會辭職。

勞動經濟學家勞倫斯·卡茨(Lawrence Katz)認為,目前的大辭職潮是工人們對企業主談條件,是工人和企業之間的權利倒轉。

「這是一代人中只會出現一次的,『做一份工作,不喜歡就走人』的時刻。」卡茨說。

「因為很多企業都缺工,人們希望自己的期望能被滿足。很多人開始質疑低工資,詢問能不能遠程,敢於和僱主談條件。慢慢的,僱主會給出回應。」

(勞倫斯·卡茨)

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大辭職潮是一場沒有人組織的、社會無意識的罷工行動。因為過往的工作條件太惡劣,人們選擇用辭職的方式消極抵抗。

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者庫爾特·艾肯沃爾德(Kurt Eichenwald)同意「罷工」的說法,不過他的看法更加悲觀,認為是年輕一代不再相信「美國夢」,他們失去了工作的意義感。

(庫爾特·艾肯沃爾德)

過去50年,美國民眾的工資收入占GDP的比例不斷下降,意味著自70年代後,美國經濟增長對普通打工者的好處越來越少。

加上越來越多的經濟轉向獨立承包商模式(也就是簽約而非正式聘用員工)和零工模式,勞動者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讓不少人感到絕望。

艾肯沃爾德在推特上寫了一系列推文,引起很多人的感觸:

「大辭職不是人們不想再工作。而是越來越多的人漸漸意識到,在這個國家,美國夢已經死了。一同死去的,還有相信好好工作就能得到好的未來。」

「工作已經不再是實現你抱負的手段了,你不會通過它得到伴侶、孩子、房子、假期、個人成長,還有退休。這貪婪的環境,已經讓工作變成了單純求生的手段。」

「工資停滯,買不起醫保,保險貴得像奢侈品,帶薪休假更是不可能,孩子你也養不起,房子更是一個幻夢。是的,工作很重要,但如果沒有好的未來,它就什麼都不是。」

「太多年輕人看清了,未來40年都會是一個樣,只會讓有錢的人變得更有錢。」

這段話很喪,但這種情緒在很多零售店、餐廳的員工中很常見,他們是短時經濟的受害者,也是大辭職潮中離去最多的人。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英國那些事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08/1669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