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丁咚:布恰事件變成俄烏戰爭分水嶺,各國面臨選擇題

作者:

烏克蘭布查鎮最近發現平民裝束者曝屍街頭,俄羅斯宣稱是俄軍撤離後才出現,但衛星照證實是曝屍數周無人理的狀況。圖為3月18日布查鎮雅布隆斯卡街衛星影像。

布恰平民被執行處決事件被發現才兩天,就已轟動了世界,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初步但強烈的反應。

圍繞事件的真實性,烏俄雙方展開了"攻防戰",烏方認為鐵證如山,而俄方則矢口否認。相比較俄羅斯方面只能依靠自己來辯駁,烏方贏得了廣泛的國際同情,世界各地的媒體及其他機構主動向其提供幫助。

其中紐約時報的一則報導指出,美國有關高清晰度的衛星圖像顯示,基輔郊區布恰小鎮出現的平民被殺事件並非發生在其士兵離開該市之後,相反,那些屍體已經存在了數周。

與此同時,烏克蘭的執法人員4月4日在布恰的一座兒童療養院的地下室里,發現了俄軍用以對平民實施酷刑的審訊室,進一步加深了國際輿論對俄方施以暴行的印象。

隨著烏軍不斷地從俄方奪回本國領土,可以想見將有更多的類似於在基輔周邊發現的非法處決平民情況出現。

儘管以目前公開的證據,還不足以全面證實確由俄方製造了這一事件,但一方面聯合國及烏克蘭自身都明確表示將對該事件展開調查,最終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另一方面,對莫斯科來說更現實的問題是,雖然沒有調查結果支持,但事件的發展正朝著明顯不利於普京當局的方向發展。

比如西方剛剛爆發了驅逐俄羅斯外交官的風潮,甚至一貫對俄持親近立場的歐盟兩駕馬車——德國和法國,也加入了這一行動。歐洲已有八國對俄採取了外交官驅逐,人數逾150人。

在俄方在烏克蘭前線處境日益窘迫、被迫戰略收縮和戰略退卻,在白俄羅斯境內重新整備軍隊,加強對烏東地區的部署,並急於推進與烏克蘭談判以尋求體面退場之際,該事態可能變成改變俄烏戰況及雙方整體局勢發展的分水嶺,變成從政治和道義上壓垮莫斯科的關鍵的一根"稻草"。

鑑於該事件在戰爭陷入膠著之際的毀滅性影響,假如確為俄方所為,那麼很可能表明俄羅斯內部出現了非常狀況,往輕了說,這可能是前線俄軍對堅持抗戰的烏克蘭平民自發的"報復"行動;往重了說,也可能是普京體制內部人士有意在前線製造事端,為普京"挖坑",進一步削弱其發動戰爭的道義形象,在俄烏局勢的節骨眼兒,使俄最高當局陷入更為被動和難堪處境。

無論是繼續在戰場上堅持"戰鬥",按照其預想,將優勢軍力部署到烏東地區展開重點進攻,以確保其在該地區的既得利益及對克里米亞的"主權"利益,還是在最不利情況下尋求以談判方式獲得一份"最不壞"的協議,在布恰屠殺事件被公之於眾後,都不會再順遂,烏克蘭及國際社會的譴責聲都將如影隨形地跟隨著對烏髮起攻擊的俄軍及那些談判者。

可以確信的是,那些曾經成為俄烏戰爭重要戰場的地區或者俄軍短暫占領的地區,今後將會不斷被"挖掘"出更多損害莫斯科形象的現象或情況。

短時間內很難通過有效的調查來還原真相,但不會影響世界各地多數人的判斷,即認為俄方製造了這些事件,並把矛頭指向莫斯科。

在勢均力敵的、甚至優勢正倒向基輔方面的前提下,布恰等地發生的事件,將直接嚴重影響交戰雙方的民心士氣及國際輿論,使烏方占據更具壓倒性的優勢,破壞俄方通過戰場表現改變局勢的意圖,從而使俄烏戰局在數周或數月內出現重要拐點,甚至迫使普京當局加速尋求談判,以更不利的條件,達成停戰與和平協定。

布恰事件正在造成的另一個重要態勢是,迫使世界各國對俄烏戰爭進行"選邊站隊",使保持中立、追求"第三條道路"變得更為艱難。

我們從法德兩國當前的某些姿態可以看出,少數過往對俄採取綏靖主義立場的歐洲大國正在迫於形勢改變立場,向美國領導的全球抗俄聯合陣線的整體立場靠攏,它們是國際社會態度搖擺的國家的縮影,隨著對平民傷害事件的發展,更多國家都將面臨選邊站的壓力。

為了推動莫斯科更大的國際孤立,贏得基輔更大的國際支持,特別是扭轉中立國家的政策,從而與戰場形勢一道,從根本上改變俄烏局勢,基輔及其盟友將加強在全國範圍內搜集俄軍"暴行"證據,訴諸媒體公開報導,並積極展開調查,以更快的速度公布其掌握的證據,營造戰略上對俄不利的國際輿論聲勢。

莫斯科意識到形勢變得更壞,千方百計地否認烏方指控,利用各種渠道展示"證據",或者向國際輿論進行說明,但由於其過去不誠實的記錄太多,不但未能說服輿論,反倒激起更多的國際力量,參與到協助基輔當局調查布恰事件的行列。

假如它在未來數周或數月,無法在"證據"上壓倒烏方及國際社會提供的"證據",不能證明其是烏方的"陰謀",那麼它就不能逆轉當前正在形成的俄烏戰爭及整體關係的態勢,就不能逆轉在針對俄烏戰爭更大的傾向於基輔方面的國際團結,就不僅不能實現其發動這場戰爭的目標,而且也不能以目前初步與烏方磨合的條件達成協定,甚至無法體面收場,以羞辱性的方式結束戰爭。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亞歐視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406/1731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