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Omicron到底毒性如何?大流感嗎?一文全了解

針對Omicron(BA.1)的毒力、致病性、傳染性等參數,吃了幾口不太熟的瓜。總結總結就是:

Omicron(BA.1)的內生毒力(以入院風險計)比Delta低30%左右;

Omicron(BA.1)的內生毒力(以入院風險計)強於原始株,也強於直接祖先B.1.1,甚至略強於同屬B.1.1子毒株的Alpha;

Omicron(BA.1)病死率和重症風險減低的原因,主要是疫苗接種和既往感染史,而不是內生毒力轉變;Omicron(BA.1)在肺部複製效率降低的原因,主要是組織嗜性轉變,因此不能只憑肺嗜性來評估致病性;

Omicron(BA.1)內生傳染性(以R0計)和Delta相仿;

Omicron(BA.1)相對Delta更有傳播優勢的原因,主要是免疫逃逸能力和代際間隔。

說實話,吃生瓜這種事兒,咱還真不是太拿手,所以當時的心情是略為忐忑的,畢竟上述某些說法,和市面上的主流論調完全相悖~特別是「內生毒力強於原始株/B.1.1/Alpha」這一條,說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不為過~

並且吧,由於全球範圍的集體拉胯,Omicron的內生毒力,遲遲沒法拿到實錘~雖然關於Omicron入院風險、重症風險、病死率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說多如牛毛了已經,但由於某些眾所周知的拉胯原因,絕大多數這類研究都沒有好好地控制既往感染史,也不可能控制既往感染史,所以在這種情況下,Omicron的毒力必然是被顯著低估的~直到……香港也跟著拉胯了。

長話短說,隨著香港第五波疫情熬過高峰期,港大的總結性paper終於低調登場了,關於Omicron內生毒力的實錘,似乎終於可以落地了。

——請品鑑:

標題翻譯成人話:新冠病毒Omicron BA.2子毒株在香港的感染流行病學研究,2022年1-3月

雖然還只是新鮮出爐的預印本狀態,但有港大梁老師和Cowling老師等各位大佬坐鎮,想必數據質量是有保障的。

至於為啥咱對之前多如牛毛的那些研究看都不看,偏偏要拿港大這個預印本說事兒呢?原因很簡單,在第五波之前:

香港是全球極少有的,全民幾乎沒有感染過新冠病毒的處女地;同時,香港還擁有不少未接種人口。

所以咯,香港的Omicron毒力/致病性數據,是截至目前獨一無二的,幾乎不受既往感染史污染的數據,所以也就是最接近病原體內生狀態的數據。

(當然了,還是有一丟丟不足……短命的BA.1消失得實在太快,香港給出來的,已然是以BA.2.2為主的數據~)

——總之,請品鑑:

紅框部分翻譯成人話:

雖然Omicron在動物模型實驗中表現出了更低的致病性,並且在南非以及其他地區表現出了更低的重症風險,但是,我們發現在香港第五波的早期階段,Omicron在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造成了與之前幾波相仿的病死率。因此BA.2的內生重症風險也許並沒有顯著低於原始株,或者完全不低於原始株。

總結總結啊,

梁老師他們一步到位,直接用了實錘程度最高的病死率來表徵BA.2的內生毒力;

至於為啥只用「第五波早期階段」的病死率?因為香港第五波早期階段的確診門檻和前面四波完全一致。但由於疫情糜爛,檢測能力所限,第五波中後期的確診門檻有所拔高,因此可能會影響病死率;

所謂的「前四波」,詳見下圖,以Alpha為主,也包括其他早期毒株(見下圖);

梁老師他們還提到,第五波早期階段除了BA.2.2之外,還夾雜了少量的Delta(詳見:《香港,倉鼠的末路》),所以Omicron的病死率可能有少量高估;

不過梁老師他們沒提到的是,前四波除了原始株和Alpha之外,也夾雜了少量的Beta和Mu,所以病死率可能也有少許高估。

——總之,前四波大概是這麼個造型,請品鑑:

——第五波則是這麼個造型,請再品鑑:

重申一句,為了避免不受控爆發期對病死率的影響,梁老師他們只選取了紅框部分的死亡人數,作為Omicron代表隊出面和前面四波PK。

——最後結果,請品鑑(可能需要點開大圖):

以上綠色數字和黃色數字,分別是前四波的病死率和第五波未完全接種病例的病死率(已根據年齡分層)。所以在沒有既往感染史和疫苗拉偏架的情況下,

第五波的病死率,在六個年齡組當中的三個都高於前四波。

並且吧,嚴格來說第五波的病死率,還是被疫苗拉了一點偏架。畢竟梁老師他們只排除了「完全接種」的病例,而在第五波早期,香港還有全人口7%左右已經部分接種,這7%的第一針,顯然也能降低一丟丟病死率~

——總之,咱換個角度品鑑:

以上縱軸是病死率,橫軸是年齡分層;

藍色圓點=前四波死亡病例、紅色三角形=第五波未完全接種的死亡病例,綠色菱形=第五波已完全接種死亡病例。

——所以顯而易見,最終結果正如咱1月初搶跑的一樣: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並且吧,以上結果的焦慮之處就在於,我們已經知道,Omicron它真的有好幾項可能導致減毒的機制,

比如更低的肺嗜性,比如更低的FCS酶切效率,再比如更低的合胞效率。

可是梁老師帶給咱們的最終實錘結論卻是:

這玩意兒內生毒力跟原始株/Alpha打成平手(實際上還略高一丟丟)……

那麼它到底靠什麼咱們不知道的機制彌補回了毒力?(賣個關子,過兩天詳細八卦)

最後,梁老師他們這個預印本的主要賣點,其實並不是香港第五波早期階段的病死率,

——而是這個:

翻譯成人話:BA.1的中位數序列間隔3.15天、中位數代際間隔2.38天;BA.2的中位數序列間隔2.17天(代際間隔沒算出來)。

——作為對比:

在2021年5月份廣州疫情期間,Delta的中位數代際間隔和序列間隔都是3天~

病毒知多少?一文了解Omicron新變種:Omicron XE

加拿大衛生官正在跟蹤一種新的Omicron亞變種——Omicron XE。

Omicron XE是先前COVID-19亞變種的混合體。這一類的「重組」亞譜系包含來自兩種或更多不同病毒的遺傳物質,並不新鮮。但由於有社區傳播的證據,這一特殊的亞譜系引起了一些關注。

自從南非科學家在四個多月前首次發現Omicron以來,他已經進化出多個亞變種,其中包括在加拿大和世界其他地方傳播的BA.2。

以下是我們目前為止對XE子變種的了解:

XE子變種是什麼?

它是由在加拿大冬季假期和一月份掀起第五波大流行的BA.1和掀起第6次浪潮的BA.2重組而成。根據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4月8日發布的一份技術簡報,截至4月5日,英國已有1125例XE病例。

根據英國的報告,除了BA.1和BA.2的突變外,XE還包含三種突變,這些突變並未存在於BA.1和BA.2的所有序列中。

重組變異常見嗎?

「重組變異並不罕見,特別是當有幾種」變體在流通時,」英國健康協會首席醫療顧問Dr. Susan Hopkins在3月25日的一份聲明中說。

「迄今為止,在大流行過程中已經確定了幾種。與其他種類的變異一樣,大多數會相對較快地死亡。」

此前,英國還確認了Delta和OmicronBA.1組合的XD和XF等其他組合。

XE的傳播性怎麼樣?

世界衛生組織的技術負責人Maria Van Kerkhove博士在一段視頻問答簡報中說,根據對現有序列的早期分析,XE的傳播率大概增加10%左右。但,Van Kerkhove表示,將其傳播能力描述為10倍以上的報導是不正確的。

英國衛生機構表示,XE平均每周增長12.6%,高於BA.2,但指出,在過去三周,增長速度增加到20.9%。

世衛組織將XE歸類於Omicron,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變體。該機構補充說,亞變異和重組形式應該作為不同的血統由公共衛生當局監測。

加拿大公共衛生局(PHAC)表示,他們正在積極監測COVID-19變體,並評估新的Omicron亞系和類似於XE這樣的重組變種。

哪裡出現了XE病例?

PHAC表示,截至4月14日,在2022年3月22日的邊境監測中發現的一例XE亞型已在加拿大得到確認。

此前,PHAC曾懷疑另外5例可能是XE的病例,但經過進一步調查,已經確認他們不是XE病例,但鑑於病毒正在自行重組,所以這些病例尚未確定感染了哪種變種。

可以明確的是,目前除了XE之外,全球還在跟蹤另外幾個COVID-19重組變種,考慮到elta和Omicron變體的重疊以及Omicron的BA.1和BA.2亞系的共同流通,這並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根據英國衛生機構的報告,在英國,大多數病例集中在英格蘭東部、倫敦和東南部,1月19日發現了首例病例。

此外,根據各媒體報導,印度、日本等國家也發現了XE病例。

疫苗還有效嗎?

雖然科學家們仍在進一步了解XE和其他亞系,但研究和現實世界的數據表明,疫苗可以繼續提供對嚴重疾病的保護,特別是在注射加強針後。

世衛組織的Van Kerkhove說:「我們需要確保,當輪到你接種疫苗時,你會收到你需要的完整療程的劑量。」特別是那些最脆弱的人,老年人,有潛在疾病的人,以及前線工作人員。「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約克論壇/拍照稀爛的焦慮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419/1736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