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到底怕什麼?為何中共一再指責美國打造印太北約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已經進入到第三個月。自烏克蘭戰爭以來,中共就不止一次地借烏克蘭局勢批評美國的印太戰略,稱美國企圖打造印太版北約,以維護「美國為主導的霸權體系」。中共的說法令人不禁聯想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主要藉口--北約東擴,也令人擔心中共是否會在印太地區採取相似的行動。
QUAD合作不會因印度拒絕譴責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徑受挫

雖然如此,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在中國問題上的合作還是會在繼續。在烏克蘭戰事發生後不久,3月初,四方安全機制領導人在舉行視訊會議後一致認為,不應允許烏克蘭發生的事情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發生。會後的聯合聲明說,領導人會晤「重申他們對自由和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的承諾,其中包括尊重所有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各國不受軍事、經濟和政治脅迫」。

在烏戰爆發之後不到一周的時間,日本修改了軍事出口管制規定,向烏克蘭運送了防彈背心、頭盔等非致命軍事裝備。這是二戰之後日本首次向其他國家運送軍事物資。另外,日本和澳大利亞還迅速加入美國領導的對俄羅斯進行的制裁。

由於印度沒有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更沒有追隨其他成員加入對俄羅斯的制裁,一些人擔心,這將會讓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的合作受挫。在一些中國人的眼裡,四方關係更是出現了「裂痕」。

但是,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林洋認為,印度對俄羅斯的態度不會影響到印度作為四方安全機制中的一員的可靠性。

她告訴美國之音說:「目前,四方安全對話機制主要關注的還是影響印太地區的問題。四方安全對話機制不是一個軍事組織。就該地區面臨的所有共同擔憂和共同威脅而言,印度還是與我們一致的。在我看來,我們現在與印度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印度對俄羅斯武器系統的依賴,並且與俄羅斯有著長期的密切關係。就印度對中國的看法而言,我認為我們不用擔心它與俄羅斯的密切關係會意味著印度會對與中國的關係產生任何幻想。」

由於在俄羅斯問題上印度的立場與中國類似,中國似乎看到了恢復中印關係的窗口。3月25日,王毅出訪印度。這是自2020年6月中國和印度軍隊發生邊界衝突以來的首次訪問。不過,由於中方在邊界問題上並沒有任何的承諾和讓步,王毅的出訪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

林洋說,中共不應該認為只是因為印度不願意公開譴責俄羅斯,中印兩國的爭議就可以煙消雲散。她說,中印之間的問題是中共的咄咄逼人,「是兩碼事」。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的科爾本告訴美國之音,他得到的可靠消息說,印度在私底下已經向俄羅斯表達過了自己的不滿。他強調說,四方安全機制的建立起因不是制衡俄羅斯,而是在亞太地區制衡中國,因此,他說:「從根本上來說,印度不譴責俄羅斯不會影響四方安全機制,除非美國或是其他成員把維護國際準則和理念當作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建立的指導原則和首要任務。」

另一方面,為了不影響四方安全機制的合作,日本和澳大利亞以及美國都對印度不能馬上切割與俄羅斯的關係表達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不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還是給一些印太國家如何看待自己的安全環境帶來了變化。日本的反應尤其強烈,一系列跡象顯示,日本正重新考慮其總體國防戰略,進一步大幅強化防衛力量和提高軍費開支。前首相安倍晉三甚至暗示在日本領土上部署核武器設施的前景。

烏克蘭戰事並沒有轉移美國對印太地區的關注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度太平洋事務協調員柯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4月5日出席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舉辦的研討會時,重申了美國對亞太地區的關注。

他坦承,美國多次表達對印太和亞太的重視,但最後都因其他更迫切的挑戰而轉移焦點。但是,美國不會再這樣了。他說:「我們堅決不再偏離這條路。我們目前須同時與歐洲和印-太深入交流……但我們清楚意識到我們絕不能轉移對印度太平洋的注意力,這個不論在科技、貿易、安全、政治或外交都至關重要的地區。」

5月12日和13日,美國總統拜登將在首都華盛頓接待東協國家領導人,舉行美國-東協特別峰會。有報導稱,美國有意借強化與東協的關係來對抗中國。5月24日,拜登將前往日本,參加在那裡舉行的「四方安全對話」峰會。之後,他還將出席美韓峰會。預計,在這三個峰會上,拜登會與各國討論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計劃。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林洋認為,即便是美國對烏克蘭進行了大量的援助,但這些並沒有影響美國對亞太地區的投入。她說:「我不認為我們目前對北約盟友的支持會嚴重阻礙美國阻止中國侵略的能力,或在必要時,動用軍隊來對抗中國的軍事冒險或軍事行動的能力。」

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活動並沒有因為烏克蘭戰事而減少。3月28日,美國啟動了與菲律賓的最大規模的聯合軍事演習。將近9000名菲律賓和美國士兵將參加這場為期12天的軍事演習。8月,印度尼西亞和美國也將舉行雙邊軍演。來自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加拿大等國的部隊也將參加這場名為「哥魯達盾2022」的演習。

除此之外,即使是在烏克蘭戰爭後,美國軍艦繼續通過台灣海峽。俄烏開戰後,美國派出前任國安高官代表團到台灣的動作,就是一個強烈訊號,象徵美國對台灣及其民主的高度承諾。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大舉入侵讓歐洲國家覺醒起來,他們決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增加軍費開支,包括一直以來不願投資軍事力量的德國。有分析人士指出,當歐洲能夠擔負起歐洲大部分的防禦責任的時候,美國也許能騰出更多的力量轉移到印太地區,更好地應對中國這個被視為更大威脅的國家。

東南亞國家還不希望明確站隊中美

澳大利亞的科爾本說,如果美國真的能更多投入亞太,亞太地區的美國盟友澳大利亞和日本一定會很歡迎。不過,他認為除了美國的堅定盟友之外,其他亞太國家並沒有因為中國支持俄羅斯而影響對中國的看法。

他說:「它(中國)在該地區的整體聲譽還沒有受到那麼嚴重的損害,我認為部分原因是,至少我的理解是,中國可能在外交部的言論上以及安理會的投票中支持俄羅斯,但是,我沒有聽到任何關於中國到處宣傳俄羅斯的戰略,試圖影響東南亞關鍵搖擺國家立場的消息。因此,雖然中國在最高級別的對話以及公共對話中支持俄羅斯,我認為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證據表明中國實際上是在試圖操控印度太平洋或印度太平洋附近的國家支持俄羅斯的行動或是理由。」

他認為,亞太地區國家,特別是東協國家,並沒有像歐洲或是美國那樣,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看成「民主與專制」的較量。

東協國家對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也有不同的看法。東協呼籲停火,但不點名俄羅斯或使用「入侵」一詞。東協的新加坡加入了對俄羅斯制裁,但是其他國家拒絕制裁俄羅斯,選擇「中立」。3月2日在聯合國大會的投票中,東協8個成員國投票贊成一項譴責俄羅斯入侵的決議,然而越南和寮國則投了棄權票。

在越來越多國家呼籲禁止俄羅斯參加今年11月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G20峰會,作為今年輪值主席國的印尼還在堅持計劃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京參加。另外,俄羅斯媒體報導,俄羅斯和越南近日將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林洋指出,中國其實應該為亞太地區國家如何對待自己承擔責任。她說:「我們不能排除將來會更多國家轉向美國並要求我們發揮更積極作用來應對中國的強勢(行為)和侵略(行徑)的可能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印太地區發生的事情在更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國行為的影響。」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424/1739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