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一個人最了不起的能力:知而不言

有人說:「說話的最高境界,是知而不言。」

有人說:「說話的最高境界,是知而不言。」

那些脫口而出的話,有時就像一支無形的箭,無意間中傷他人。

人活一世,會說是本能,不說才是本事。

看破不拆穿別人的偽裝,是尊重;

逢人不評論他人的不是,是修養;

遇事不爭辯事情的對錯,是智慧。

懂得知而不言的人,才是高手。

01看破不說破,是尊重

王陽明曾說:「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王陽明曾說:「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誠然,朋友相處時,減少指責,多些寬容,才是正確的社交之道。

把握分寸,點到為止,最是尊重。

國畫大師張大千,曾畫過一副《綠柳鳴蟬圖》,畫中一隻大蟬在柳枝俯頭鳴叫,甚是逼真。

剛好那天張大千帶畫拜訪徐鼐林時,齊白石也在。

看到這副畫後,齊白石對作品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動靜結合,頗為傳神。

張大千點點頭,表達了對這幅畫的用心。

隨之,齊白石表示自己也曾畫過蟬。

碰巧那時遇到一位老農,告訴齊白石蟬鳴叫時的姿態是「頭朝上,極少朝下」。

為避免誤會,齊白石補充道:「其實,我也沒親眼見過,很可能老農說得也不對。」

事後許久,張大千一直惦記著此事。

直到一次外出寫生時,他在鄉間看到柳樹枝上的蟬,才發現原來蟬在鳴叫時頭真的朝上。

而齊白石早就知道,不過是為了避免自己感到尷尬,沒有說破而已。

沉穩,是看破不說破的尊重,也是將心比心的善良。

《弟子規》裡,有這樣一句話:「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弟子規》裡,有這樣一句話:「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做人,樂在隨和,苦於計較。

與人交往,點到為止的智慧,才是一段關係得以長久的基石。

孔子家語》中記載過這麼一個故事。

孔子與一行弟子外出,不巧途中遇到大雨,沒有帶傘。

路過子夏家門,便有弟子提議跟子夏借。

孔子表示拒絕,對弟子說說:「子夏平時吝嗇,如若他不借給我,大家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借給我,他定會心疼。」

在孔子看來,知道他人短處,而不在人前點破,避免讓其陷入兩難之地,才是為人智慧。

古人云:「明人何必細說。」

古人云:「明人何必細說。」

看破一件事容易,不說破才最難得。

懂得知而不言的人,都是聰明人。

02知人不評人,是修養

有句古訓說:「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

有句古訓說:「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

我們無從干涉他人的生活,但我們可以管住自己的言行。

知人不言,方為摯友。

《莊子·天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個叫士成琦的人,自視甚高,卻又習慣於四處求師訪友,想有所成就。

某日,他慕名拜訪老子,看到對方其貌不揚,住所混亂,便開始對老子評頭論足,說對方配不上「聖人」的稱號。

他把自己不遠千里求學的姿態,與眼前鼠窩夾雜著糧食米票的破敗作對比,表達了自己的失望之情。

走時,還不忘嘲諷老子就像老鼠一樣,為富不仁。

對此,老子並無多言,只是以沉默應對。

多年後,士成琦有所成就,再想起自己曾經對老子的態度,羞愧不已。

他登門道歉,老子淡定回應說:「你罵我是豬、狗、老鼠又有何關係,並不能影響我,也不能改變我。」

老話說:「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

為人處世,少用自己的評判標準去看待他人,管好自己的嘴,才能贏得他人尊重。

相傳叔孫武叔曾在拜訪顏回時,數落他人的不是,顏回並未與之談論,而是委婉地勸誡對方:「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

相傳叔孫武叔曾在拜訪顏回時,數落他人的不是,顏回並未與之談論,而是委婉地勸誡對方:「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

評他人不足,亦不能端正自己。

未經他人事,莫論他人非。

眼見未必為實,但是,話多必傷人心。

知人不評人,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

03知理不辯理,是智慧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以前,有個著名棋手名揚在外,有拜訪者慕名來到棋手家中,以請教之名探討棋藝。

棋手點頭應下。

對方指著棋盒說:「您能看出,這裡面有多少棋子嗎?」

棋手笑著說:「黑子181枚,白字180枚,供361枚。」

拜訪者隨之大笑,拿出藏在自己手心的一枚棋子,揚言棋手答錯了,不如自己。

棋手的學生見老師被人侮辱,便和對方爭論起來。

而棋手在沉默片刻後,禮貌地承認自己能力不足,拜訪者才得意離開。

弟子抱怨說這人明顯就是故意為之,棋手以此教導弟子說:「既然你知道他不講理,為何還要和他爭論呢?如他所願,反而是在節省時間。」

道德經》有言:「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道德經》有言:「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甚覺有理。

言行善良的人不喜辯,喜辯的人不善良。

道理大家都懂,但能如此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

我們總是抱怨他人不可理喻,可在你與人爭得面紅耳赤時,你也會成為自己抱怨的那種人。

莊子曰:「大辯不辯。」

莊子曰:「大辯不辯。」

此言不虛,爭論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爭論。

和比你強的人爭論,沒有結果;與比你弱的人爭論,沒有意義。

克制與人爭辯對錯的欲望,是一個人最好的能力。

古時有一位秀才,因為一道算術題和一個商販在大街上爭吵。

秀才說3乘8等於24,商販卻說等於21。

兩人鬧到衙門,請求縣官評理。

兩人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縣官聽完後,二話不說就讓人把秀才拖出去,打了20大板,而商販卻滿意地離開。

秀才不服便問縣官緣由,對方回答說:「你一個秀才,和一個算術都不會的商販爭論,你不蠢嗎?不打你打誰?」

認知不同,爭辯是消耗。

吵贏了,對方沒面子;爭輸了,自己不服氣。

於人於己,百無一利。

能說會道是一種能力,知而不爭卻是一種智慧。

真正厲害的人,早就學會了知而不言。

04

有句話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有句話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為人處世,該說的話,有選擇地說;不該說的話,不必言語。

智慧地說話方式應是:勿多言,少評人,不辯理。

看破不說破,知事不聲張,才能相處舒適;

知人不評人,敬人不卑盡,才能贏得尊重;

知理不辯理,得理也饒人,才能活得自在;

少言為貴,恰到好處,對外是尊重,對內是修養。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遇見小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617/176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