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李濠仲:一場戰爭打到俄羅斯人親情失和、夫妻反目

—一場戰爭,「撕碎」了俄羅斯

作者:

《破碎關係》紀錄片,記述了俄羅斯家庭間如何為了一場戰爭導致夫妻失和、兄妹反目。(圖片擷取自Youtube)

烏俄戰爭持續超過六個月,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這樣的發展已讓俄羅斯極右份子相當不耐,在克里姆林宮廣泛壓制對俄軍的負面報導下,許多親普京的好戰派卻反常地被「獲准」在Telegram批判俄軍諸多的戰略失誤,因而這也被解讀為可能是普京刻意為之,是在為「順應民意升級戰爭」預做準備。但果真如此,難道受傷的只會是烏克蘭

對於這場戰爭,外界關注眼光多聚焦在烏克蘭如何家破人亡,但俄羅斯導演安德烈·洛沙克(Andrei Loshak)不久前則是以俄羅斯家庭的角度,拍攝了一部名為《破碎關係》的紀錄片,去記述這場戰爭對俄羅斯人的影響。在全長一小時半的訪談中,觀眾也才理解到戰爭不只摧毀了無數烏克蘭家庭,它也正將俄羅斯社會撕成兩半。

戰爭迄今,民調上雖然呈現出普京的「特別軍事行動」受到八成民眾支持,但那是在此刻「反侵略、反戰爭」有很大機會會被冠上「叛國罪」氣氛下必然的結果,倘若走進俄羅斯家庭,現實恐怕不全是這麼回事。根據洛沙克所說,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他可以明顯感受到許多家庭對「特別軍事行動」已然分成贊成、反對兩派,彼此之間幾乎已無「中立」空間可言,更沒有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自2月24日戰爭展開,很多俄羅斯家庭間的成員便從起初不同意見的爭吵,漸漸變成為了維持表面和諧,乾脆停止對話。但戰爭帶來的情緒張力隨著戰事的延長只增不減,無論支持普京還是反對普京,任何人的心理壓力皆是與日俱增,這又再將家人、親友彼此的衝突推上高點,最後要不就是父母和孩子斷絕關係,要不就是先生和太太感情決裂,連兄弟姊妹為此反目成仇也所在多有。洛沙克說,拍攝《破碎關係》本是出於一種建立對話的嘗試,結果它竟成了一段俄羅斯家庭分裂的悲慘見證。

贊成攻打烏克蘭的俄羅斯人,必然會接受「西方人長期羞辱俄羅斯」的論點,也深信北約遲早會進犯俄羅斯,所以進軍烏克蘭只是制敵於先,咸認這就是和西方意識形態的一場必要鬥爭。反對侵略的一方則對烏克蘭懷以很大的同情,更何況烏克蘭境內仍不乏自己熟識的親人,他們同意烏克蘭人為保護自己家鄉而抵抗,因為無論如何,以武力迫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當然就是一種法西斯極權。

從《破碎關係》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原本同住一個屋檐下的俄羅斯人,不只選擇接受的信息如此截然不同,背後更反應出儘管來自同一家庭,彼此的價值觀也未必就會一致。於是,有人寧可選擇同陣營的親戚朋友取暖或訴苦,也不再和自己的父母通電話,甚而有人索性從此不再與任何支持(或反對)這場戰爭的人交談。家人間原本因為侵烏戰爭磨擦出的火花,旋即再被相互冰冷以對的態度取代。

因為戰爭帶來的家庭關係緊張,有人開始失眠了,有人開始頻作噩夢,有些夫妻發現自己的另一半不再是志同道合的伴侶,原本的意見不合,又再衍生成為無法溝通後的相互憎惡,婚姻觸礁是一回事,戰爭對許多俄羅斯家庭的破壞性,恐怕已造成無以彌補的裂痕,直逼烏克蘭對俄羅斯的恨。

一方面,烏克蘭人在為保衛家園而奮戰,另一方面,俄羅斯家庭卻也因為爭辯這場戰爭的必要性,同時陷入一場沉默的鬥爭。這樣的發展,對發動戰爭的普京來說確實是始料未及。按照普京的設想,所謂「特別軍事行動」應該是藉由強勢有效的打擊,並在澤倫斯基逃亡或死亡下,迅速讓烏克蘭俯首稱臣。偏偏戰事超乎預期拖延至今,原本的快速征服幾乎已變成了一場毀滅烏克蘭的荒謬行動,則麻煩的並不是俄羅斯極右份子對普京失策的不耐,而是時間愈拖,出於戰爭敘事的矛盾,就愈可能像刀子一樣,持續劃傷一個又一個俄羅斯家庭。

許多心底反對戰爭的俄羅斯人,一開始或許以為自己可以若無其事地「專注生存」就好,但伴隨戰爭所帶來的毀壞和死亡,並沒有讓俄羅斯人因為炮彈不是落在自己家園就能完全置身事外。俄羅斯政府自普京以降,原本以為在自己國內畫下「如果你不接受戰爭,你就是罪犯」的界線,可以有效促使俄羅斯人齊心一致,俄羅斯官方確實也制定了諸多「只能支持戰爭」的法令,以此去約制絕大多數俄羅斯人,但禁制所有反戰異議聲音的結果,到頭來就是讓不同價值取向的俄羅斯人失去正常對話空間,於是,普京的「特別軍事行動」便不只毀了烏克蘭,也意外反向製造了一個內在夫妻反目、親子失和的俄羅斯社會。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826/1794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