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大陸娛樂 > 正文

內娛,有活人了:終於有女星撕開內娛遮羞布

內娛,有活人了。《仙劍奇俠傳三》《蒼蘭訣》中表現亮眼的郭曉婷,最近接受了GQ的採訪。她從自身經歷出發,銳評一系列貴圈現象...

另一方面,孫紅雷在電影中飾演的孫臏一角。

不僅貢獻出鬼畜區經典表情包素材。

甚至讓電視劇領域鮮嘗敗績的他,獲頒「最令人失望男演員」頭銜。

2

其實,演員本人對電影品質心知肚明。

他承認《戰國》不僅是非常失敗且自我的嘗試。

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不止演員,跨國巨製卻爛出國界的電影《長城》。

也一度成為張藝謀導演的滑鐵盧。

事實上,他拿到劇本就知道故事陳舊老套。

而決定接下這個戲,更多是為了別的:

能與最先進的好萊塢工業以及國際影星合作。

同時還可以在全球150個國家上映。

排片量躍居全球首位。

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講,這部「爛片」都似乎是一個無法拒絕的誘惑。

如此看來,從業者對一部作品是不是爛大多心知肚明。

或許出於生存的無奈。

抑或為名為利為人情,不覺得寒磣。

看似理由充分,卻都似乎忘記了一件事——

觀眾才是最後為爛片埋單的受害者。

就像孫紅雷出演《戰國》,自認是創作。

但也最終意識到觀眾的信任如若隨意辜負。

有朝一日信任耗盡,好感不在。

反噬到的恰恰是演員自身。

而演員的可能性嘗試一旦被當成演爛片的藉口。

就會釀成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諷刺場面。

就像豆瓣3.3分的張一山版《鹿鼎記》。

因用力過猛的「猴式表演」讓觀眾體感不適。

但各項反饋似乎並沒有起到提醒作用。

觀眾對一位曾經的好演員恨鐵不成鋼的心情被當成了尬黑。

無獨有偶。

林更新主演的《最初的相遇,最後的別離》,打著懸疑和緝毒題材的旗號,實則還是注水狗血偶像劇。

觀眾給出一星差評,卻被他懟成不懂欣賞、沒認真看劇。

演員的自我探索成為萬能藉口之後,就會將演爛片當成理所當然。

一邊拿著3分作品,沉迷撈錢綜藝。

一邊卻說著想要嘗試優秀作品而不得。

歸根結底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罷了。

同時,低劣爛片充斥市場也勢必造成更封閉的惡性循環。

觀眾被迫在爛劇與更爛之間做出選擇後。

原本的不得已也被錯認為寬容。

繼而催生出了更多自作聰明的爛片。

就像古裝偶像劇爆火之後。

流量密碼被符號化,低分的原因被忽略。

爛的一面反而逐漸被取巧放大。

套配方批量生產的粗製濫造古偶隨之大行其道。

流量演員、雷同人設、多世虐戀橋段全都相差無幾。

甚至連海報也都一個樣。

片中多數演員也被馴化成了碎片化表演的木偶人。

撈錢蹭流量成了最終目的。

劇集本身的質量反而變得無足輕重。

如此一來,連帶著曾經優質的演員也陷入了流量怪圈。

就像郭曉婷在看到觀眾誇她演技好時,十分無奈地感嘆:這有什麼用,演技又不能成為自己的優勢。

曾是小花中演技代表的楊紫,如今也在古偶中打轉。

某種程度也是因為爛片效應帶來的惡性循環。

楊紫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過。

接拍仙俠古偶《青雲志》前,自己根本無戲可拍。

而想要有更多機會,就要踏入流量場域之內。

如今楊紫確實部部重磅古偶,躋身頂流之列。

但再無《戰長沙》這樣,細膩展現亂世之下,家與國,個人與時代關係的優質作品。

讓許多觀眾深感可惜。

如今,演技竟已不再是一個演員的「優勢」,何其諷刺。

爛片當道,不僅拉優質演員沉淪。

也給了更多人錯覺。

其實,細究起來,張翰前幾部劇大都質量不如人意。

但市場反饋卻很好。

天雷滾滾的《一起來看流星雨》火成了現象級;

「塘主梗」源頭《杉杉來了》也是年度爆款;

同樣充斥著辣眼性騷擾橋段的《溫暖的弦》收視登頂……

明星對效益喜聞樂見,劇方也樂享其成。

除了觀眾,似乎皆大歡喜。

顯然,比起「爛」,劇方更害怕的是「糊」。

仿佛「有熱度就不算爛」。

這種錯誤認知,也催生出《東八區的先生們》這樣引起公憤的黑紅劇。

爆爛商業片似乎也能撈錢。

就讓爛在很多人眼中模糊了界限。

優質作品蹤跡難覓,內娛似乎已被爛片攻陷。

實質上,「明星知道自己拍爛片」的討論背後反映的是整個行業的畸形。

不難發現,演員與行業都深受虛幻的「流量」二字所累。

卻又都不停追逐其後。

釀就「明知拍的是爛片還要去演」的無盡悖論。

除此之外,優質劇集的稀缺也能呈現出創作環境的艱難。

張藝謀作為國民知名度極高的實力導演。

在能調動最大化資源的位置,仍然深感好劇本的稀缺。

浮躁的資本與大環境,與耐心細心的好作品創作需求互斥。

讓本不應該的爛片,成了常態。

但其實,觀眾早已對此叛逆。

就算是「爛片之王」王晶,也承認:最賺錢的電影,其實都是拍得好的。

他自己的導演生涯就是證明。

《賭神1&2》《九品芝麻官》《鹿鼎記》……

正是這些評價最高的電影,令王晶刷新了香港票房紀錄。

近年口碑最好的《追龍》,同樣成為院線黑馬。

回顧近階段內的各類影視作品。

只有企圖跳出爛片既定套路的創作者和其作品,才能得到真正的名利雙收。

正如前段時間同期播出的三部古偶大戲。

前期《沉香如屑》因為S+的製作評級和頂流配置,開播熱度第一。

但劇情遭吐槽套路滿滿。

後期走勢不及口碑更好的《蒼蘭訣》和《星漢燦爛》。

回過頭再看,三部劇的熱度基本與評分形成了正比。

古偶老一套,觀眾已經不愛買帳了。

《夢華錄》前期迎來的觀眾報復性打分,同樣是因為觀眾苦爛片久已。

遇到某種程度上沒有流於俗套,走出新路的劇。

自然給出了更強烈的正向反饋。

同時,喜提豆瓣8分的《二十不惑2》熱度和口碑均吊打同為女性劇IP續作的《歡樂頌3》。

一個真實接地氣,一個懸浮蹭熱度。

觀眾的選擇,一目了然。

仍有人在懷揣著行業希望向前,並切實呈現給觀眾優質的作品。

就讓躺平在爛片之上的一切成了笑話。

確實,好作品難得。

正如陳道明所說,演員在探索自我的道路上演了爛片是正常的。

但探索不等於沉淪。

拍了爛片不等於就此擺爛。

本該成為自我探索路上鞭策與警示的爛片,卻被本末倒置成了理所當然,實在可笑。

而很多時候,將爛片當成是集體創作失誤的說辭。

也並非是出於悔恨地正視失敗。

而是躲進群體安全區逃避責任。

明知爛片還要演。

明知爛片還要拍。

長此以往,相關的名字就成了最有力的勸退證明。

愛惜羽毛,才能長久翱翔。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觀眾自有回聲。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獨立魚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05/1811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