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炮火硝煙中的清華園

作者:

清華大學位於北京西北郊的清華園,始建於1911年。清華園內蒼松翠柏,水清木華,環境優雅。清澈的萬泉河水從校內蜿蜒而過,連通著校內一處處湖泊。朱自清先生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就是對這一美景的讚譽。

清華大學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為國家造就了大批科學家、學術大師、文壇泰斗、興業之士和治國之才。

文化大革命中的清華大學也一度成為了文革災難和風暴的中心。蜚聲海內外、風景優美、中西合壁的清華園在武鬥中變成炮火硝煙的戰場。

1968年6月,我們一群中學生在清華大學學生宿舍住了十天,目睹了清華大學武鬥的場景。文革開始後,清華園大禮堂前被開闢成大字報區,用木板釘成的大字報專欄,貼滿了各種危言聳聽的大字報,傳遞著文革中的各種信息,展示著各派意見的觀點,散布著各種謠言和誹謗。清華園在1966年年底至1968年7月27日工宣隊進清華,成為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心地帶,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湧進清華園,看大字報、抄大字報,在這裡搜集文革動態。

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生蒯大富,文革爆發時他只有21歲,在中央文革支持下,他成為了文革的風雲人物,在他領導下的清華大學井岡山兵團在1966年底控制了學校。原以高幹子弟為核心的清華大學紅衛兵退出了歷史舞台。我還記得清華大學紅衛兵的主要負責人中有賀鵬飛(賀龍元帥之子)、劉濤劉少奇主席之女)等許多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子女。

在蒯大富領導下的清華井岡山兵團在文革中做出一系列驚天動地的事情。在中央文革支持下,他們將矛頭直指工作組,在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時,成立了以蒯大富為司令的「首都大專院校紅衛兵革命造反總司令部」(簡稱「三司」)。清華大學井岡山兵團在1966年12月率先在全北京貼出「打倒劉少奇」的大字報和標語。一時間清華園成為文化大革命的風向標。

1968年初,清華大學井岡山兵團內部,在如何評價建國十七年,在有關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在對待老幹部和階級鬥爭,甚至對待文化大革命等問題上出現重大分歧,以蒯大富為首的井岡山兵團派和井岡山兵團四一四總部派各成體系,雙方在清華園內各踞一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我們在清華園內看到的是工事林立,鐵絲網、沙袋隨處可見。昔日文質彬彬的理工科大學的大學生都變成戰鬥隊隊員,鋼盔、柳條帽下,許多人還戴著眼鏡。到底是一流理工科大學的大學生,武鬥中也有許多發明創造,除了自製的鋼管長矛、扎槍等冷兵器外,不知從哪裡弄來一批真槍真彈。他們還自製了土槍、土炮、土手榴彈和土燃燒彈。最讓我們一行開眼的是他們將學校的推土機和拖拉機改裝成土坦克,土坦克駕駛樓用厚鋼板焊死,只留一個觀望口。土坦克用於向對方堅守的陣地進攻時在前面開道,掩護手持長矛的「步兵」前進。武鬥中蒯大富的井岡山兵團略占上風,因為他們有清華大學工人組成的「工總司」的支持,那些校工、廚師自然力氣比二十幾歲的學生大。但四一四總部也不甘示弱,英勇抵抗。清華園內槍聲四起,炮火硝煙瀰漫,兩派高音喇叭高分貝的對罵,時有武鬥傷亡信息傳出。

這十天中我們還多次見過蒯大富,這位蒯司令短打扮,國字臉,戴眼鏡,一副書生氣,居然還帶著一支短槍,他哪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文革中領導者的一枚過河卒。這枚過河卒和他的同學們將一個好端端的美麗校園,變成相互廝殺的戰場。

我們住在清華大學的學生宿舍里,十幾米的房間,兩側都是上下床,中間擺著一溜桌子,既是書桌又是飯桌。為了防止槍彈進入,窗子多被木板釘死。我在武鬥前沿的樓,還見過用窗框做彈弓架,用自行車內胎綁在窗框兩側,一塊大石頭被彈向對方,對方被擊中的窗戶瞬間被打得稀爛。研究高深物理理論、機械製造、自動控制的大學生卻成為祖先冷兵器複製的發明人,我內心不由得感嘆,清華人,就是清華人。

文革之後,我曾經想,即便是文化大革命,理工科大學湧現出的「傑出人物」都要比文科大學的多。清華大學出過那麼多如楊振寧、華羅庚、竺可楨、梁思成那樣的傑出科學家,也出過陳寅恪、朱自清、吳晗、錢鍾書那樣學貫中西的文化巨人。而在文革期間他們也不乏風頭浪尖的領導者。

清華園的武鬥不過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全國內戰的縮影。清華大學的武鬥者多是二十幾歲,充滿理想和抱負的青年學生。這場悲劇的製造者是文化大革命的領導者們。

文化大革命中,清華大學井岡山兵團和清華大學四一四總部的生死鬥爭在全國普遍存在。如河南的「二七公社」和「河造總」,成都的「川大八二六」和「紅成」,長沙的「湘江風雷」和「長高司」,武漢的「百萬雄師」和「工造總」,哈爾濱「炮轟派」和「山上派」,北京中學的「四三派」和「四四派」。其實何謂造反派和保守派,不過都是一種極端意識形態下產生的分裂和悲劇。多少人慘死在派系爭鬥中,多少人因此致殘,飲恨終身,多少家庭的悲劇由此而生。記得重慶有一處「紅衛兵公墓」,埋葬在那裡的青年男女都是那個動亂年月的殉難者。我記得清華井岡山有一個叫李磊落的男生,我在清華井岡山報上見過他的遺像,年輕英俊,20多歲的人生匆匆逝去。如果他活到現在說不定又是一位兩院院士,一位有成就的科學家;而那時候他們卻為了現代迷信製造的動亂,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1968年7月27日,工宣隊奉命開進清華園制止武鬥。第二天,毛澤東林彪周恩來和中央文革成員接見聶元梓、蒯大富、韓愛晶、譚厚蘭、王大賓等五位大學學生領袖,談話長達五個小時。這次談話宣告文革中的造反派紅衛兵退出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舞台。

巴金先生生前曾建議建設一座文革紀念館,將中國現代史上這黑暗的一頁警示國人,否則多年之後生活在清華園裡的天之驕子們怎麼會知道學兄學姐們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還有那麼悲慘的清華百日武鬥歲月。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華夏知青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16/1842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