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飲食中華——古代人吃飯的規矩

中國人素來偏愛在飲食上做文章,上至帝王將相的玉盤珍羞,下至布衣平民的粗茶淡飯,無不著上文化色彩。中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對於飲食的禮儀十分講究。

《論語·鄉黨》以及禮記》中的曲禮篇、禮器篇、少儀篇中,都記載了當時人們所崇尚的衣食住行間的禮節,上至天子宴席,下至民間平民的飲食禮則。

既包括宴席中的座位、就餐禮儀,也包括了飲酒、喝茶禮儀。很多餐桌上的飲食禮儀如今仍然適用,雖然不像古時那般繁縟,但是在如今交際聚會時,飲食禮儀仍是非常重要的必修課。

每一個傳統節日,中國人都喜歡用吃飯來表達感情。飲食文化,將人的社會關係和人情禮儀環環相連。那麼,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代人吃飯的規矩吧~

《禮記·曲禮》中說道:「凡進食之禮,左餚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蔥片處右,酒漿處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意思是:在擺放菜餚的時候,帶骨頭的要放在左邊,切的肉要放在右邊;乾的食物要靠著人左手,羹湯要放在右手邊;燒烤和肉類要放的遠一點,味碟醬料要放在近處;蔥一類的拌料要放在右邊,酒水飲料和羹湯也要放在右邊。而肉乾、肉脯一類的,彎曲的要放在左邊,直的要放在右邊。

聽完這些你是不是已經不想上桌吃飯了。接下來還有一套有關吃飯過程的禮儀介紹。

在用飯的過程里,《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咤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客絮羹,主人辭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辭以簍。濡肉齒決,於內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

意思是:在聚餐的時候,一定不能只顧著自己埋頭苦吃。首先要檢查手上干不乾淨,一定不能用手搓飯糰,也不能把多餘的飯放回到鍋里。在吃飯的時候不能大口囫圇,也不能吧唧嘴,更不能當著主人家的面攪和菜湯,或是喝菜湯。

如果有客人在攪和菜湯,主人見了就要及時道歉,因為這說明客人認為菜不好吃。而如果客人開始泡菜湯或喝菜湯了,主人也要道歉,這說明主人製備的食物不夠。在吃完飯之後,我們終於可以從這些繁文縟節中抽身。

但不要急,作為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人,當然要幫主人家收拾一下菜碟。這個時候,明事理的主人家就會對你說:「你且在此地不要走動,我去把碗給刷了。」你只要乖巧聽話等在原地就好了。

此外,古代還關注飲食均衡與健康的關係。中醫典籍《黃帝內徑·素問》中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及「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這些精闢的文字,讀起來既順口又易記,更重要的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古建家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16/184275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