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每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位懂得閉嘴的媽媽

好像天底下所有的老母親,都自帶著一種技能,那就是「話癆」。

自從當了媽媽,就開始不停地擔心,不停地嘮叨,原因只有一個:保護好孩子,讓孩子學業有成,健康成長。

這種嘮叨常常不那麼好聽:

「快點吃,別磨蹭」;

「讓你別賴床,這下遲到了吧」;

「說你你還不愛聽,快點寫能墨跡到這麼晚嗎」;

......

最終,孩子拖延了、厭學了、懶散了,媽媽嘮叨的內容都一一實現了。而這,就是我這幾年的親身經歷。

01

把拖拉當成習慣的孩子,該怎麼教?

從兒子上學開始,學習問題就成了老大難,如今都上三年級了,狀態一點都沒有改善。

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很多知識點沒掌握,一知半解的也毫不在意;等到晚上終於坐下開始寫作業了,也不專心寫,一根筆就能讓他玩半天。

遇到難題還沒等我啟發他思考一下,仰著臉就說「我不會」;字寫得難看潦草,被老師懲罰重寫也是常有的事。

不管作業量多少,幾乎每天,寫作業都要寫到晚上10點多。

輔導功課,真是中年老母親的一場心性試煉。

我反覆提醒自己,「親生的親生的」「要溫柔,要耐心」......但堅持不了多久,就被兒子氣得一通「河東獅吼」。

不誇張地說,我感覺自己喉嚨都要吼出來了。

周五晚上,我跟兒子約定好,搞快點,只要今晚把語文和數學作業寫完,周末就帶他到牧場露營,看他心心念念的羊駝。

兒子一臉興奮地滿口答應,拿起書包就回了房間。我心裡一陣輕鬆,想著這下該積極完成作業了。

半個多小時過去了,等我忙完家務,進去一看,日記才寫了一句話!

按照這個速度,今晚又是妥妥地寫到半夜了。

我脾氣一下就上來了,問兒子:

「你到底要墨跡到什麼時候?作業是給我寫的?就沖你這個磨洋工的勁兒,我告訴你,明天活動取消!」

兒子開始崩潰大哭,反覆哀求我,都被我嚴詞拒絕了。

第二天,我真的說到做到,沒有帶他出去玩,而是讓他在屋裡補作業。

晚上兒子睡著後,我幫他整理作業,發現本子上寫滿了「我恨媽媽!討厭死了!」,好幾處因為寫得太過用力,把紙都劃破了。

就好像一盆冷水兜頭澆過來,我心都涼了。

辛辛苦苦輔導功課、陪寫作業,孩子不僅一點不領情,反而心裡都是怨恨!

02

家長越上心,孩子越不會關心,警惕孩子「習得性無助」。

也是在自我成長之後,我才明白:

孩子之所以抗拒學習、拖延寫作業,是因為孩子就沒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

家長包辦的學習環節越多,督促得越頻繁,孩子的抗拒心理越嚴重,越覺得家長在意的事跟自己無關;

雖然本心是好的,但是家長的提醒往往採用命令式的語言,孩子在接收到指令的那一刻,本能反應已經開始排斥了。

我一直沉浸在自我感動的情境裡,雖然每天與兒子交流的頻率很高,但輸出的都是負面的信息,而指責式的關心,本質上是讓孩子內疚的「道德綁架」。

結果呢,我越關心,越嘮叨,兒子就越排斥,越無感。

不是兒子不愛學習,而是我一直以來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所以,我不想看到的結果,就會一直發生。

嘮叨和提醒,傳達了我對孩子的不信任。

實際上,並非孩子做好了才值得信任,能否信任孩子,來源於父母的能力和水平。

想要扭轉孩子這種「把學習當成父母的事」的心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善。

1.改變「發號施令」的態度

孩子不愛學習、不愛寫作業,一部分原因在於,學習和做作業的過程,需要動腦,是一件費力費心的苦差事。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數家長在督促孩子學習時,往往很快就消耗光了耐心,開始用命令的態度與孩子進行對話。

「趕緊寫,墨跡什麼!」

「長腦子是幹什麼用的,就知道問問問,是你上課還是我上課?」

當家長用類似的語言對孩子說話時,他大腦接收到的信息是:有人在命令、控制我。這種情況下,人的大腦首先做出的反應是「拒絕」,而不是「執行」。

所以,每一次我們催促孩子學習時,他的內心都在消極抵抗。這也難怪很多孩子學習時特別被動,根本沒當自己的事。

當一個人發自本能地去抗拒一件事情的時候,自然不會取得好的結果。

所以,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儘量把語氣由命令改為商討:

把「別墨跡,趕緊去寫作業!」換成「休息一會兒吧,接下來該做什麼?」

「先去寫數學,寫完數學再寫語文,省得你腦子又不會轉了。」換成「你想先寫什麼?」

「別走神,認真點!」換成「要不要挑戰一下怎麼做才能寫得又快又好?」

給孩子充分思考的時間,並真正按照孩子的回答去做,讓孩子由被迫接受,轉換成主動思考。

只有當孩子被信任、被尊重,並且有一定的決策權時,他的內心才會輸出積極主動的能量。

2.讓孩子有參與感

為什麼很多時候,孩子對於學習和作業有一種置身事外的態度?哪怕家長已經急得火燒眉毛了,孩子還是無動於衷。

這是因為,作業是老師和家長布置的一項任務,自己每天都在被催促,對他來說,只是完成要求的一個工具。

家長可以選擇一個充裕的時間段,和孩子共同制定他的學習計劃。

科目提分目標也好,作業完成次序也好,對於計劃的每一部分,都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認真聆聽孩子這樣規劃的原因。

如果孩子有好的想法,家長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尤其當孩子制定了計劃並認真執行時,更要給予誇讚。

制定計劃,是整個學習任務的先行階段,不僅有利於孩子自我意識的激發,還能讓孩子有參與感。

只有這樣,他才會認為自己是學習的重要主體,學習是自己的事。

3.讓孩子當老師,從輸入狀態轉為輸出狀態

很多家長習慣於晚上吃完飯,就催促孩子快點寫作業。實際上,在寫作業之前,可以給孩子安排一段「當老師」的時間。

問問孩子今天學到了哪些內容,認真聆聽孩子的講述。

孩子在當老師的過程中,會把當天學到的內容重新在腦海中過一遍,可以很好地梳理知識點,讓寫作業的速度更加迅速。

孩子通過「當老師」的過程,也能充分感受收穫新知識的樂趣,體驗到成就感,最終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這時,他對學習的體驗就不再是「填鴨子」一般的枯燥,而是「進一步有一步的歡喜」。

每多學一點,都會收穫一點成就感,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不斷進步。

嚴格執行了一段時間後,兒子有了讓我驚喜的改變。

他告訴我,以前,我往他旁邊一坐他就很害怕:

「因為你一直在催我訓我,一會說我不好好寫字,一會說我頭距離書桌太低,眼睛早晚會近視,我稍微停下來一會就訓斥我趕緊寫!遇到不會的題目,就開始吼我,做不對又接著吼......」

兒子說,他越緊張就越不知道該怎麼辦,腦子都木了。

聽了兒子的心聲,我的內疚無法言表,完全不知道自己曾經給兒子造成了這麼大的心理壓力。

03

一位心理諮詢師曾講到:

「教育最理想的境界,是在與孩子的互動中,親子雙方共同體味到一種愛的圓滿,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

而父母不停的催促、嘮叨,不僅會讓孩子感到煩躁,降低孩子日常的學習效率,還會破壞孩子養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甚至會形成厭學的惡性循環。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新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29/1848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