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共宣稱恢復經濟高增長 專家:路線不改很難

專家指出,中國真正的經濟挑戰在於,以投資為主導的增長模式正面臨嚴重的收益遞減。圖為2022年12月3日江蘇省淮安市一個恆大住宅區。

近日,中共官媒開足馬力宣傳支持民營經濟,聲稱隨著防疫政策放開,中國的經濟即將迎來復甦並恢復高速增長。專家認為,中國以投資為主導的增長模式正面臨嚴重的收益遞減,而這是中國經濟真正的挑戰。但中共沒有改變路線的意願,未來幾年其經濟增長將很低。

中共官媒宣傳民營經濟專家:全球經濟環境發生變化

1月6日,中共喉舌央視在《對話》欄目邀請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張勇、京東集團執行長徐雷、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等21位領軍民營企業家露面,聲稱要為中國經濟提振信心。

從去年12月21日開始,中共喉舌央視在《新聞聯播》和《央視財經評論》兩大欄目推出對民營企業的專題訪談和評論。節目聲稱,隨著相關支持政策和舉措不斷深化,民營經濟必將激發出新活力。

在隨後召開的中共省級經濟工作會議中,廣東、浙江、四川等省也表態稱要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根據渣打銀行調查數據,去年12月份中國中小企業指數連續第三個月處於萎縮區域,下跌到50的分界線以下。中小企業支撐了中國的城鎮就業和市場主體,中小企業指數也反映出整個中國經濟的現狀。

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稱,製造業和非製造業的採購經理指數(PMI)在12月份出現雙跌。其中,非製造業PMI為41.6%,大跌5.1個百分點,是2020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尤其是零售、道路運輸、住宿、餐飲、居民服務等行業的商務活動指數低於35.0%。

對此,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陸挺不久前在上海金融研究院舉辦的活動「20年20人」上表示,不能以2020年和2021年作為比較基準來看待2023年相比2022年的增長,因為全球經濟背景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陸挺表示,對於2023年經濟復甦樂觀的預期背後,有很多前提不一定站得住腳,包括中國仍將維持疫情前的潛在增長率;需求將很快回到疫情前的水平等。

分析:維持經濟增長是中共政治維穩的需要

在近期《財經》雜誌舉辦的年會上,中共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還聲稱,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8%。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F)數據顯示,北京市12月22日地鐵乘坐量僅為360萬人次,比2019年同期低了70%,城市街道交通擁堵情況也只有2021年1月的30%。其它主要城市,如重慶、廣州、上海、天津和武漢也出現了類似下降。

對此,中共經濟學家任澤平在《網易》發文表示,12月PMI和高頻數據顯示經濟大幅收縮,要充分估計2023年經濟形勢的嚴峻性,不宜盲目樂觀,更不能有「只要放開疫情和經濟活動,經濟就會出現報複式反彈,居民就會出現報複式消費」的認識。

日本時政評論員季林1月7日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一般來說,現代民主國家的合法性來源於選票,來源於公民的認同。但中共是不可能讓公民有選票的,所以它把經濟增長視為執政合法性基礎。通過發展經濟,民眾的生活和以前相比有了一定的改善,這樣就緩解了底層民眾的怨氣。

他表示,但是近三年來,隨著動態清零政策、國家安全政策以及一系列奇葩的政策,錘爆了教培、電商等眾多行業,令中國經濟加速陷入了寒冬。底層民眾的生活水準不升反降,致使民眾的不滿逐漸增加,出現了白紙革命等大規模抗議,維穩壓力不斷增加,中共利用經濟發展維持其合法性的遮羞布也被扯了下來。

「現在中共不顧一切的放開,企圖把經濟增長再拉上來。因為經濟完了,合法性也就沒了,連維穩的經費都捉襟見肘了,中共的政權也就離倒台不遠了。」他說。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哈夫鮑爾(Gary Hufbauer)對美國之音表示:「他(習近平)需要4%以上的增長來維持黨的合法性,而活躍的私營部門(民營企業)是刺激增長的唯一途徑。」

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面臨挑戰

中共歷來靠「投資、消費、出口」三架馬車拉動經濟。例如,中共通過出口創匯形成原始資本積累,以外匯占款形式成為央行貨幣創造與商業銀行資本金,再通過地產基建形成信貸投放,拉動中國GDP增長。但現在這些模式正面臨挑戰。

中共海關總署統計數據稱,2022年11月份,按美元計價,中國出口2960.9億美元,同比下降8.9%。而對於12月中國出口同比增速,按美元計價,中金宏觀、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期貨預測分別下降9.5%、10%和6.7%。

再來看支柱產業房地產,克而瑞地產研究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12月,中國前100家最大房企新房銷售金額為6775.1億元(約982億美元),同比下降30.8%,而11月份的降幅為25.5%。從累計業績來看,百強房企1-12月實現銷售金額64622.2億元(約9365.6億美元),同比降幅為41.6%。

經濟學家Andy Xie博士在《南華早報》發表評論文章表示,中國真正的經濟挑戰在於,以投資為主導的增長模式正面臨嚴重的收益遞減。十年來,相互關聯的房地產泡沫和低估的匯率補貼了資本成本。

他說:「由於低估匯率而導致的低利率或負利率部分抵消了固定投資報酬率的下降。這種扭曲是以消費占GDP的份額下降和家庭債務上升為代價的。」

中共發改委發布統計數據稱,今年前三季度,中國GDP為87.03萬億元(約12.04萬億美元);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7,878元(約2472.75美元),乘以人口數可計算出居民消費約為25.25萬億元(約3.6萬億美元),占GDP比重的29%。與去年的居民消費在GDP占比43.38%相比,下降了14.4個百分點,創自1990年來的新低。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文章《2023知易行難》中表示,為什麼政策效應不理想?是因為歷年來政策觸及的多是容易操作的領域,而不易操作的大多是深層次的難題,或政策執行意願不強的領域。「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實際上隱含政府需要轉變職能,難度不小。

Andy Xie博士則表示:「到目前為止,中國(中共)還沒有表現出改變路線的意願。這就是未來幾年其增長將很低的原因。」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11/1853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