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天量大基建來了

拉經濟的殺手鐧,要啟動了!

這就是大基建。

發改委在2023年的報告裡面,提到了今年穩增長的手段,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基建:

春季後將集中下達一批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新型基礎設施領域重大項目建設。

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

果然,文件一發布,今年1月份各地就陸續發布了大基建開工的項目,投資額,目標增速,都超過預期。

從增速看,不少省市都是兩位數的增長目標,這相比去年,是邁了一大步。當然這個數統計還不完全。

我簡單查了下數據,各地的投資額都是萬億級別的。

深圳一個城市,規劃就要達到1萬億的規模,讓我感嘆的是,連深圳這種產業集中的一線都需要靠投資拉動了,更別說二線。

毫無疑問,今年又是一個基建大年。

這個基建主要還是傳統基建,按照廣發宏觀的數據,新基建(5G,新能源等)占比只占15%。

而傳統基建必然跟房地產是相生相愛,互相促進,這一點我留在最後面來跟大夥分析。

大家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在當前這個階段,要再次發動基建這個經濟引擎?

我12月份提到過,今年一定會靠投資來拉動增長。

因為從三駕馬車的角度看,去年的消費非常的萎靡,本來消費一直是占增長的大半,2021年超過64%的占比,可到了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變成了投資驅動,消費貢獻僅1%,而過去三年平均值都為3個百分點。

原因大家都明白,因為中國的家庭收入增長變慢了,大環境又存在不確定性,很多人都把錢存起來,都不去消費了。

很多人會認為是房價擠壓了消費,但是櫻桃從來不會基於常識去判斷問題,老問題一定會帶來新變化。

你想想就知道,這兩年房價並沒有漲,為什麼前年消費很好,到了去年,房價在跌,都不買房了,卻反而不消費,如果是房價擠壓,應該在前年就擠壓了。

歸根結底,這是一種群體環境之下的經濟行為和應激反應!

口罩之下,對不確定性的防禦,用戶減少和停止了家庭支出,導致存款暴漲,消費萎縮。

很多大量消費型公司,去年業績都不好。

而到了今年,

消費肯定會邊際改善,然而,經濟要快速增長,投資依然是最好的動力。

三點原因:

第一,因為消費不可控,這是自下而上的。

消費是依賴老百姓的集體行為,可是居民不去下館子,你也沒辦法,光是砸消費券,作用畢竟有限。

第二,投資可控,這是自上而下。

這是各個地方主導,直接可以砸錢,見效很快。各個地方能上馬的項目肯定就會陸續上馬,能開工的工程,今年都會陸續開工。

第三,消費產業極其落後。

這一點在我們團隊的星哥的短視頻里就跟大夥解讀過。

消費產業的供給側,是目前中國最落後的產業之一,有非常大的潛力。

大家應該有感覺,平時去超市的各種零食,我們幾乎沒有本土的國際大牌,歐美日品牌霸占全球前十零食提供商,包括阿爾卑斯,奧利奧,德芙,士力架,箭牌口香糖,費列羅,樂事薯片,養樂多,好麗友,哈根達斯,雀巢....太多了。

中國的酒店品牌很少走出國門的,國內的地產商合作的大酒店,基本都是歐美的品牌。

星巴克,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之類的是開到全世界的,我們也沒有一家像樣的全球連鎖餐廳。

從兒童用品,奶粉,紙尿褲到安全座椅,國內的中產幾乎都在用外國貨。

電影,兒童繪本,動漫裡面的人物都是歐美日的人名,外國文化深入現在的兒童心智裡面....

我們甚至造不好一袋方便麵,一瓶洗髮水。

所以元氣森林的創始人才說,我們的消費產業,跟晶片一樣落後。

跟我們基建狂魔的稱號相比,消費相當於沒入門。

再深入分析第三點,如此天量的基建項目和投資金額,砸到市場裡面,會發生什麼?

毫無疑問,首先會達到穩經濟的目的。

而穩增長,今年的角色一定少不了基建投資和房地產。

從去年把房地產定調為支柱產業後,各個地方已經出現成交量上升,回暖趨勢明顯。

而今年再次把基建投資作為殺手鐧拿出來,這一步棋,還會進一步掀起房地產市場的波濤。

很多人可能不懂,基建你搞就搞吧,跟房地產和房價有啥關係?基建跟房地產向來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一對孿生兄弟。

舉個例子,你家小區旁邊把路和學校地鐵公園修好了,是不是住在這裡的人他更宜居了,房價更堅挺了。開發商賣房子的,是不是很喜歡把交通規劃,教育醫療等公共配套作為一個最大賣點跟買房人說,房子本身不值幾個錢,值錢的就是附帶的這些公共配套。

所以,大基建的投入,一定是有利於房地產的刺激和消費的。

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基建是誰在投,大家都知道吧?那請問他們有沒有錢?去年全國有一半土地是靠城投撐場面。很多城投公司都是負債纍纍。

二線城市青島前不久出現共有產權事件,就是城投缺錢導致的爛尾。

某些城投現在非常缺錢了,只能去借錢,找誰借?只能是銀行。

城投發的地方債也是銀行在買單,找銀行借錢融資,有了錢就開工上項目。

銀行也很願意借給城投,畢竟背後有地方政府背書,剛好銀行都發愁錢貸不完呢。

所以,你現在聞到了印鈔機的味道沒有?1月份的金融數據出來了,M2又是兩位數12%的增長。

光是第一個月新增的貨幣供給,就已經是去年全年增量的四分之一!

到這裡,大夥聽懂了沒有?

天量基建+配合放水,再拉動房地產的增長,各個地方再賣地回款,去填坑還銀行的債,這就是一個循環。

 

 

是不是有點2008年之後的感覺,2008年有一個4萬億的天量貨幣,這些錢基本上也都流入到基建的投資裡面去了,給城市面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速公路,高鐵,地鐵修的飛起,不光是基建產業鏈上的人賺錢了有錢消費了,同時這些基建配套也給房子帶來了高附加值,推動了房價上漲。

2012-2014年,各個地方又大力加槓桿,依託地方平台又搞了一大波基建,2015年和2016年,房地產又是一波大牛市。

那一次,雖然地方債務率因此而陡然提升,但基建對當時經濟的托底作用確實也顯著,只是可持續性差了點。

同樣的配方,一樣的路徑,這叫路徑依賴!

這感覺,實在太熟悉了。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櫻桃大房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25/1870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