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吃一口非洲英吉拉,我直接在大草原上打滾

說起非洲,大家的第一反應估計都是,落後的代名詞,糧食匱乏的地方。非洲當地美食不多,能被大家所熟知的更是少之又少。

然而,最近我發現,在非洲的埃塞爾比亞,有一種主食,渾身布滿細洞,一整個造型像毛肚,但人家實際是張大餅。

嘿,這激起了我的興趣,話不多說,咱直接開講~

今天的主角是它——英吉拉。

它是埃塞爾比亞的國菜,看著像毛肚,摸著像抹布。味道偏酸,一般搭配各種醬料、小食一起食用。

別看它造型一般般,它的來頭可不小。

英吉拉的歷史悠久,距今也有3000年。

據說,在古代的衣索比亞,皇帝宴請賓客,滿堂賓客所吃的主食就是英吉拉。

圖源:網絡,侵刪

圖源:@五次方物語,侵刪

在埃塞爾比亞的國家博物館中,還有一個手工編制的草籃,這便是裝英吉拉的食盒。

具有當地特色的花紋在食盒上展現,紋路清晰,色彩紛呈。

圖源:網絡,侵刪

歲月一去不復返,但總有一些物品記錄著過去的記憶。

不論是酒店工廠,還是街頭家裡,英吉拉都是埃塞人必吃的食物。

在非洲的中國工廠,有著一群埃塞爾比亞的工人,整齊劃一做著工作。

工廠內還懸掛著中埃友好的橫幅。

圖源:@南方+,侵刪

廚房裡,廚師正為大家製作英吉拉。

幾口大圓鐵鍋,擔負著工廠工人溫飽的重任。

中午下班後,工人們有序排隊過來打飯,主食便是一塊塊英吉拉。

我們可以看到,中間的英吉拉都堆成了小山。

除了搭配糊糊,英吉拉還能搭配其他不同的食物,可以說它——萬物皆可包。

可以說,我們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可以一起吃。感覺類似我們的大米飯,百搭主食。

圖源:網絡,侵刪

英吉拉一般是一次裝一大盤,幾個人聚在一起吃一起吃。

用的是最原始的吃法:用手抓。

圖源微博:@share瑜依然在路上,侵刪

值得一提的是,當地人在吃英吉拉的時候,有一個特殊的要求:人們在吃英吉拉的時候不允許嘴巴碰到手,因為這是共享食物,碰到會讓人覺得不乾淨。

圖源:網絡,侵刪

埃塞爾比亞曾經常鬧大饑荒,對於食物他們都會格外珍惜,吃英吉拉的時候,會用英吉拉抹乾淨盤上的醬料。

類似我們吃酸奶舔蓋一樣,把盤子抹乾淨,不留一絲食物。

圖源:網絡,侵刪

在餐館吃英吉拉的時候,當地人還會拿一瓶叫「 yellow wine」的蜂蜜酒來配。

橙黃色的液體,喝起來甜甜的,但後勁十足。

在一些高大上的餐館,吃英吉拉還會有當地姑娘上手招待,顧客享受便完事兒~

圖源:網絡,侵刪

在百搭的英吉拉背後,離不開一個優質的穀物——苔麩(Teff)。

同我們熟悉的穀物相比,苔麩倒像是野草的「近親」(bushi)光看這造型,還真容易和野草混為一談。

苔麩,又名「衣索比亞畫眉草」,生長於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其籽粒是當地人主食英吉拉的原料。

苔麩生長速度很快,但產量不高,它是當地人的主要口糧,一旦產量過低,就容易給當地造成饑荒。

百家吃一糧,聽著頗有種靠天吃飯的感覺......

「苔麩」這個名字有「丟失」的意思,這是因為它雖類似小麥,但個頭比芝麻還小。

顯微鏡下,它才會「現真身」。

最常見的苔麩有米白色和棕色兩種,口感上區別不大。

苔麩和磨好的粉,圖源:@段瑞小廚,侵刪

製作安吉拉的原料,主要是苔麩的穀粒。

當地人會將穀粒磨成粉,再加入適量發酵粉和水,揉成一個麵團,接著便放置在陰涼處,任其自由發酵至少三天。

英吉拉本身自帶一股酸味,估計就是發酵時產生的。

圖源:網絡,侵刪

雖然沒有資料明說為何要讓麵團發酵三天,但結合此前的饑荒背景,我猜,大抵又是一個饑荒下的「產物」,被當地人無意中挖掘的美食......

三天後,當地人會加點水,將麵團弄成麵糊狀,接下來就能製作英吉拉了。

當地人會以打圈的方式將麵糊倒入大圓鐵鍋上(有些是倒入一些圓柱形的土坑上),使麵糊均勻攤開。

這波操作有煎餅果子那味了~

接著,等一分鐘,麵糊稍稍成型,便蓋上蓋子,燜一會英吉拉就能出鍋了。

圖源:網絡,侵刪

為了保證英吉拉綿軟的口感和濕度,製作的時間不長,出鍋後放一會便能食用。

做好的英吉拉上遍布氣孔,捲起來造型類似毛巾卷。

圖源:網絡,侵刪

酸,作為英吉拉的主基調,單吃可能難以為人接受,但在其他食物的組合下食用,倒也是多了很多微妙的滋味。

英吉拉會吸附糊糊肉汁里的味道,還會有種穀物的清香,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試一試。

圖源:@段瑞小廚,侵刪

作為國民美食,埃塞爾比亞有多少年歷史,英吉拉就傳承了多少年。

一種食物吃了3000多年,英吉拉對於當地人而言,不僅僅是一道傳統主食,其中承載的更是對過去的傳承和忠誠。

不管時間如何變遷,上得了「廳堂」(皇室),下得了「廚房」(普通家庭)的英吉拉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動搖。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末小姐 廚房人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28/1871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