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的這種「好」,暴露了父母的「弱

看到一個網友和媽媽吵架,起因很簡單

她給爸媽買了一個晾衣架。

因為爸媽一直扯個小繩晾衣服,總會被風吹掉。

結果,媽媽卻生氣了,直說她亂花錢。

她說只花了100多而已。

但媽媽不依不饒,硬讓她退掉。

她勸,媽媽就發火了。

視頻里,網友又憋屈又不解:

花自己的錢,給父母買東西,他們反倒氣了起來?

後來又刷了好幾個同類視頻之後,我才意識到:

父母並不是不想孩子花錢,而是這個動作,損傷了他們的權威。

01我要是你,這些錢都夠我...

網友@鬥鬥就有一對這樣的父母,這個話題,他可太有發言權了。

他在視頻里,講了自己想盡孝心,卻鬧得三個人都不愉快的經歷。

父母都是體制內退休員工,平日吃穿用度都是正常消費水平。

退休後,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去海南養老。

來源:網絡

鬥鬥年薪50w,完全有能力給父母提供最好的旅遊條件。

因為旺季,酒店機票本就昂貴,但也在預期內,他訂好後告訴了父母。

父母一問價格,臉上露出了嫌棄和拒絕:這麼貴,有什麼好的?

但拗不過兒子的盛情,老人家還是去了。

結果這一路,他們一直在故意「挑毛病」:

孩子買的桑蠶絲衣服,媽媽說太滑了,不好穿;

媽媽說頭等艙悶,地方小,空姐服務態度「不好」;

酒店還可以,就是「不乾淨」;

沙灘上,陽光太曬,爸爸「不小心」中了暑;

來源:網絡

鬥鬥開玩笑地說:旅遊,總要面臨意外的。

他的父母站在身後,翻著白眼斥責:

「什麼意外?我看就是只會掙,不會花!」

一開始,兒子還笑嘻嘻的,安慰爸媽,盡力將「毛病」處理妥當。

到後來,兒子漸漸有些不耐,父母發現他的情緒,借題發揮:

「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我要是你,我能把一切安排好。」

「早說了不來,不合適,你就不聽,這下好了,咱們玩的開心嗎?」

兒子不知如何反駁,畢竟這是父母「真實」、「不滿」的感受。

他只能承認,他給了父母最不滿意的一場旅遊體驗。

他為滿足父母的心願所做的努力,都是無用。

來源:網絡

鬥鬥無奈地呼籲:

「我勸大家還是不要帶父母出來旅遊了。」

「也許給他們報個夕陽紅旅遊團,說不定都比這好。」

我注意到,他父母最常說的一句話是:

「掙這麼多錢有什麼用,花都不會花。」

對鬥鬥來說,這話的殺傷力實在強,加上他們不斷地挑毛病,他總感到愧疚、自責。

愧疚於自己沒能讓父母享受滿意的旅途,自責於自己花了這麼多錢,打了水漂。

也許一切交給父母,他們真的可以打點好一切:

找到性價比極高的酒店、舒適的航班甚至是不易受傷的旅遊景點。

他說:第一次覺得自己沒能力照顧好父母。

父母聽到這些話時,「得逞」地笑,拍拍孩子肩膀說沒關係。

有人在評論一針見血:只要你愧疚,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表面上,他們是看不得孩子浪費。

實際上,他們是想用言語說服孩子,讓孩子對自己花錢感到愧疚:

「我花了錢還沒讓他們舒服,我錯了。」

「花了錢買生日禮物,沒讓他們高興,我錯了。」

「父母他們本就可以照顧好自己,不需要我來。」

這在心理學上被叫做強制性說服(Coercive persuasion)。

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精神控制」,也就是俗稱的pua。

而孩子的手足無措、明里暗裡的自責,正是他們說服得逞的見證。

02看不得孩子花錢,為什麼?

自己花錢被說,可能就是父母節儉,看不得孩子亂花錢。

但像鬥鬥那樣,滿足父母的願望,他們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愧疚呢?

其實,他們是在通過自戀,保護自己的「父母權威」。

美國心理學家Jane.M.Tenge在《自戀時代》中提出,用言語說服,就是個體在保護自己的皇權感。

擅長強制說服的人,通常具有非常強大的自我意識,強大到自戀。對他們來說,其他人都只是自己的附屬品。

他們享有著最高的主動權,任何人都不允許質疑自己的權威性。

這會導致,他們無法接受客觀世界的發展規律,一旦所想和規律不符,他們會拒絕規律,證明自己。

曾奇峰老師說過,過度自戀,是一種自卑。

確實,當自己老去,孩子長大,權力更迭,他們接受不了這種事實,只能拼命掩飾。

可以代入父母思考一下,在早年的親子裡,孩子過於弱小,毫無生存能力,只能依賴作為父母的「我」。

孩子也習慣了聽」我「的安排和指示。

在這段關係中,「我」的權力是極高的。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和行為的獨立,他不再需要「我」了。

並且,因為「我」的衰老,體力、經濟和其他能力下降,「我」不得不接受子女的照料、安排,喪失了自主決定能力。

這會引起「我」的心理不平衡。

我認識一個阿姨,她母親就是極度自戀的人,離婚後,她媽媽帶著三個孩子獨立生活,十分辛苦。

阿姨也爭氣,掙了錢立刻給媽媽買了套房子,結果剛住進去第一天,女兒只是和媽媽說,牆上不要掛東西,會破壞牆面,媽媽就躲在房間哭。

一問,並不是因為苦盡甘來,而是發現女兒過得比自己好,開始指揮自己,她要寄人籬下了。

本來弱小的孩子,在親子關係中成了權力高的那一方。

這對自戀的父母來說,是雷區。

自己要被隨意安排、照顧,要事事聽孩子的,他們面子往哪擱!

鬥鬥的視頻里,有一次他聽了服務員的推薦,和父親說,這條魚只能清蒸,我已經點了,你們可以嘗一嘗。

父親在一旁嘖了一聲:清蒸的魚不有的是?我們不想吃清蒸的。

一旦接受孩子的孝心,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控制權」、「父母權威感」轉移,這讓他們十分憤怒。

但他們不能直白表達憤怒,這樣太小氣。

為了找回權威感,他們只能用言語說服孩子,讓他們備受打擊。

一旦孩子愧疚,他們就重新坐在了皇位之上。

03愧疚之後如何自我調節?

我看到很多言論,告訴我們要學會遠離會pua的父母。

可遠離實在太難,畢竟血緣關係在那放著。

因此,我找了幾個新的方法,也許可以幫到你。

首先,我建議你分清情緒和事實。

情緒不是事實。我們所擔憂的、所愧疚的,都不是客觀存在。

什麼意思呢?

我們確實會因為自己的孝心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而沮喪、難過。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有問題,我們想著為父母盡孝,花的錢就是白花的、就是無效的。

接受自己的難過,但它不是你的錯。

其次,站在對方立場,明確他人感受,表達自我感受。

這一步需要很大的勇氣。

父母作為長輩,他們的認知和行為已經很難改,有時候確實傷人而不自知,不要記恨,和他們開誠布公地聊一聊。

去換位思考,看看他們不滿的背後是什麼?

是為了權威感?還是怕亂花錢?還是有別的什麼原因?

可以問父母:

你們為什麼不喜歡這個禮物?

你們如果是孩子,會給自己帶些什麼呢?

最後,鍛鍊適應性心態。

沒錯,顧名思義,學會適應父母的看不得。

適應性心態挺神奇的,它可以從根源上減少負面情緒,讓我們面對類似的情況更平和。

我們總渴望,這個世界公平、理性、有回報。

比如,我們認為,給父母買了昂貴的禮物,他們應該給予讚揚。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父母可能會開心,但也可能會因為被觸碰權威、認為我們奢侈而生氣。

與其自省,不如適應。

適應父母,看不得就看不得,我還是繼續花我的錢,把孝心做到位,他們無論什麼反應,我都接受。

以下有三個詞彙,可以幫我們更快速的適應:

變化:變化才是常態。

概率:事物之間的關聯不是確定的。但我可以通過獲取信息、採取行動,來改變它們的概率。

學習:我要時刻為適應新的變化做好準備,並將其內化成我的一部分。

應用在父母看不得花錢的事上就是:

1.接受並不是每場孝心,都會得到父母的誇讚;

2.接受並不是父母一定要欣喜於我們的孝順,我們的孝順和他們的開心沒有必然聯繫;

3.做好他們不誇讚,不欣喜的準備,運用到以後的任意情境中。

這樣一來,你就不容易對父母的貶低、挖苦什麼話語產生負面情緒。

因為,你早已有所預期,你不再容易被他們所擊垮。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壹點靈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28/187180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