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浙商大佬意外死亡 讓中國企業家集體睡不著了

留給中國企業家的時間不多了! 最近,一位與馬雲、郭廣昌稱兄道弟的浙商大佬的意外死亡,可能讓許多企業家睡不著覺。

據媒體多方報導,周繼青正是鄭駒的生母。哪怕周婷及其子女繼承了鄭永剛4/5的股權,都不及鄭駒母子二人手中的股權。鄭駒母子由此實控了整個杉杉。

原來「老鄭」早已作了安排。

劇終:新王上位

勝負幾乎再無懸念。紅星新聞報導,3月28日,杉杉股份主體公司進行多項信息變更,包括法定代表人、章程備案和註冊資本(金)變更等,其中法定代表人由鄭永剛變為鄭駒。

02

「老鄭之死」,給中國企業家們集體敲了個警鐘。

清官難斷的家務事,要不要提早斷?

大概每一個企業家內心都住著一個康熙帝,要不要早「立儲」?會不會出現「九子奪嫡」?再加上不少企業家都有再婚經歷,家庭關係錯綜複雜。於是他們很猶豫、很慎重。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雙匯著名的內鬥,「太子爺」被罷反告父親「七宗罪」。

當時,公司創始人萬隆長子萬洪建被「罷黜」,其次子萬宏偉成為新接班人。隨後萬洪建發布一篇題為《我眼中的父親和萬隆》的文章細數其父親「七宗罪」,直指萬隆造成外匯流出;還將應允獎勵管理團隊的股權中飽私囊;甚至還指責萬隆拋棄自己生母,父子二人矛盾進入白熱化。

這麼多的活生生的教訓在前,中國很多企業家們卻選擇「裝睡」。

中國有很多企業家都不喜歡立遺囑,甚至忌諱買保險。

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其一,不少企業家都有些迷信玄玄的東西,覺得立遺囑是一件晦氣的事,是事業走下坡路的轉折點。

其二,企業家們多少有點「迷之自信」,覺得立遺囑就是承認自己寶刀已老,價值不再,失去控制權。他們要麼有「向天再借五百年」的雄心,要麼擔心「再干賠光光」選擇躺著守財,就是不願意放手。

只是,眼下形勢變得越來越緊迫,留給企業家們的時間不多了。

新近出爐的胡潤財富榜2023顯示:中國未來10年將有19萬億元財富傳給下一代,未來20年將有51萬億元財富傳給下一代,未來30年將有98萬億元財富傳給下一代。

實際上,「創二代」已經在排隊接班,越來越多的80後、90後「企二代」逐步走上公司核心崗位,開啟創二代接棒掌舵的時代。今年2月,碧桂園、以嶺藥業、森馬服飾等企業宣布完成了「創一代」和「企二代」的權力交接。

「創一代"老了,時代也變了。

網絡上有這麼一個段子:有幾個人坐電梯從一樓到十樓,這幾個人里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睡覺,有的在倒立,他們最終都可以到十樓。有人問他們怎麼到的十樓?「跑上來的」、「睡一覺起來就到了」、「倒立就上來了」,但他們都忘了其實是坐電梯上來的。

段子裡的電梯,指的是改革開放後高速增長的經濟和各行各業,電梯裡的人指的是已經成功的企業家。

現在,大環境變成了充滿不確定性的海面,電梯變成了一艘艘的船,沒有人知道前方會有貿易戰,還是會有經濟危機,又或者一場不可抗力的大流行病。

當外部環境變得愈加不確定,企業家們更需要有底線思維,把握住僅有的確定性,及早安排。

03

然而,「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始終籠罩在民營企業家們頭上。

家族企業協會(The Family BusinessInstitute)分析,只有30%的家族企業能傳承至第二代,12%的企業能延續到第三代,僅有3%的公司能發展到四代或四代以上。

香港中文大學范博宏教授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新舊掌門人交接的過程中,企業市值平均蒸發6成,且下一代接班後也沒有起色。

德勤在發布的《2020中國家族企業白皮書》中也指出,二代接班普遍面臨人脈不足、平衡與家族內部成員關係、以及企業管理經驗不足等難題。

難道魔咒真沒法打破嗎?

也不盡然。

東亞文化具有相似性,都很看重傳承,日本卻擁有最多的「長壽企業」。

如何將家族產業完整地傳承下去,日本家族企業主要有兩種繼承制度:「單子繼承制」和「養子繼承制」。

日本家族企業大多實行「單子繼承制」,即家族事業只會傳給後代中的一位成員,其他成員則要自謀生路。

如果企業家只有女兒沒有兒子,可以讓入贅的女婿繼承家業,而入贅的女婿一旦進入家庭就成為養子,即「婿養子」,這就是日本的「養子繼承制」。

日本最有名的經營大師松下幸之助,其繼承人松下正治就是幸之助的女婿(養子)。松下正治在幸之助退休後,成了松下電器產業的第二代社長,並將松下推向了世界,將其打造成了國際知名品牌。

這種制度看起來很無情,但最關鍵的一點是家族企業的產權明晰化,可以防止內鬥,避免家族實力因分家而削弱。

中國的企業家很喜歡一碗水端平,把自己的事業平均分給不同的孩子,但日本人會擔心財產均分導致企業規模無法擴大,而小企業還會在競爭中被排擠、吞併。

而在歐美,「子承父業」並非主流。比如洛克菲勒家族傳承六代從未引發爭產,創始人約翰打破家族企業的「子承父業」傳統,退休的時候沒有讓他兒子接班,後代也只有能者可以參與企業管理。

至於財富的傳承,洛克菲勒家族的做法是信託。據了解,洛克菲勒家族的信託本金自動傳給受益人的子女,委託人把資產注入信託之後,即在法律上完全失去該資產的所有權以及控制權。受益人在30歲之前只能獲得分紅收益,不能動用本金,30歲之後可以動用本金,但要信託委員會同意。

這種機制使遺產始終是一個整體,家族企業既不會因為分家而變小或終止,也不會因為代代傳遞而被逐漸分割成若干個部分,可以發揮規模優勢,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無論是日本模式還是歐美模式,也無高低之分,只有合適與否。

如今,也有中國企業家選擇用信託守住打下來的「江山」。

比如「負翁」賈躍亭,早年趁著事業如日中天時,就很有遠見地設置了一份名為「THE YT IRREVOCABLE TRUST」的不可撤銷信託,給孩子們留下了一筆高達7500萬美金(約合5億人民幣)財產。

這筆巨額財富因為具有獨立性,不會被債權人拿來償債,同時還安排好了孩子們餘生每個階段的生活費用。

這一巧妙操作,賈躍亭被人戲稱「會計做到了巔峰境界」。

04

結語

1989年,一個壯實的年輕男人走進寧波一家瀕臨破產的服裝廠,成了甬港服裝廠的新廠長。

只是,工人們打牌的打牌、織毛衣的織毛衣,沒人打得起興趣。

因為他們已經迎來送往了5任廠長,沒有人相信還有誰能拯救這家破廠子。

他們更是做夢都想不到,7年後他們會成為百萬富翁。

在這個男人的帶領下,這家破廠子成功「攻占上海灘」,並憑藉著「杉杉西服,不要太瀟灑」的廣告語而家喻戶曉。在一些城市,賣得相當緊俏,甚至要憑結婚證才能買一套「杉杉」西服。

1996年,杉杉成功上市,成了中國服裝第一股。巔峰時,杉杉西服全國市場占有率超過了37.3%。

當杉杉成為了傳奇,寧波人開始流傳:鄭永剛是為甬港服裝廠而生的。

因為,在寧波話的發音中,「鄭永剛」與「鎮(振)甬港」一樣,他天生是來鎮和振的。

鄭永剛主導了杉杉的兩次轉型,杉杉系發展為橫跨服裝、新能源、光學材料等領域的高科技集團,並連續多年上榜中國500強。

從「西裝大王」到「鋰電大佬」再到「偏光片巨頭」,鄭永剛是浙商幫里「大哥級」人物。他曾與郭廣昌馬雲、周成建共同擔任上海市浙江商會的名譽會長。鄭永剛很樂意別人叫他「鄭會長」。據時代周報報導,他(鄭永剛)毫不避諱與其他浙商大佬的親密關係,他稱呼馬云為「小馬」,稱呼郭廣昌為「廣昌」。在郭廣昌的眼中,浙商中長得最像領袖的只有兩位,一個是鄭永剛,一個是馬雲。

只是,傳奇總有落幕的一天,今年2月,鄭永剛因突發心臟病在日本離世,留下400億的「杉杉帝國」,以及一場埋好伏筆的「奪權大戰」。

「老鄭」是個體面人,肯定不願意見到這樣一幕,而千千萬萬個中國企業家也都是像「老鄭」這樣的體面人。

我們會為傳奇的落幕惋惜,也期待每天都有新的傳奇。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智谷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12/1888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