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一個廚子的逆襲

作者:

三千五百多年前,商王朝發生了一場宮廷政變,商王太甲被大臣伊尹趕下台,去給他爺爺、開國之君成湯守墓。

發動政變的伊尹,曾經也是個廚子。

史記·殷本紀》載:「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

綜合其他史料,伊尹是一個叫「有莘氏」部落的人,生於伊水(河)之畔,以伊為氏,名摯,「衡」、「尹」都是後來的官名。那時候是夏末,夏桀殘暴,商部落崛起,伊尹有政治抱負,久聞商部落首領成湯有賢名、有野心,想輔佐他成大業,卻自薦無門。後來,他聽說成湯即將迎娶本部落首領的女兒,他便背著飯鍋砧板,自願給首領女兒當廚子,並成功陪嫁到了商部落,得以接近成湯。因為菜做得好,成湯很喜歡伊尹,言談之中發現他不但廚藝好,治國也有一套,便任命他為相。

總之,所謂「抓住了王者之胃就抓住了王者之心」,伊尹靠著一手好廚藝,實現了不可思議的階層躍升。正是在他輔助下,成湯暴力推翻了夏桀,建立起殷商王朝。

不過,孟子不同意這說法,他在《孟子·萬章篇》中說,伊尹本是個有才德的隱士,成湯聞他之名,五顧茅廬,伊尹才出山幫他。

孟子的史料不知從何而來,也許是他覺得,一個廚子怎麼可能治國,太反常識了,真這樣的話,豈不是證明了老子那句「治大國若烹小鮮」是正確的?那讓儒家的臉往哪擱?

孟子的質疑咱先不管。再說成湯的孫子、商王太甲,也是伊尹一手扶立的。據《殷本紀》載,成湯死後,太子太丁還沒上位也死了,太丁的弟弟外丙上位,才三年,崩,又立了他弟弟中壬;中壬也短命,四年,崩,伊尹就立了太丁的兒子太甲。

立太甲應該是無奈之選,伊尹怕他德才不配位,特意寫文章教育他,一寫就是三篇,都是指導他怎麼當一國之君的。沒想到:

帝太甲既立,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尚書·太甲序》《史記·殷本紀》)

帝太甲上位沒多久,就成了一位不明之君。在「暴虐、亂德」這些標配之外,太甲還多了一條「不遵湯法」,就是不遵守他爺爺成湯立下的法度。《孟子·萬章篇》表述為,「太甲顛覆湯之典刑」,把成湯所立的法律法規全給顛覆了。

無奈之下,「伊尹放之於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伊尹只好發動政變,把太甲轟下台,趕到他爺爺成湯墓所在地桐宮,讓他閉墓思過。

國不可一日無主,伊尹只好暫代王政,處理國事,並接受諸侯朝見,長達三年時間。

為什麼自己不正式上位?

那會坐實亂臣賊子之名。

為什麼不再找成湯的哪一個子孫繼位?

只能有一個解釋,他希望太甲能悔過。

果然,《殷本紀》接著說:「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太甲在桐宮面壁思過三年,深刻檢討,重新向善,伊尹就把請回來復位,把國政還給他。

司馬遷這些史料基本都來自《尚書·太甲》,但他抄的時候漏了幾句很重要的話: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於德,自厎dǐ不類。欲敗度,縱敗禮,以速戾於厥躬。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師保之訓,弗克於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尚書·太甲中》)

伊尹把太甲迎回來時,太甲下跪叩頭,自稱「小子」,說都是我自己不懂事,各種亂來,不作不死。上天降災,也許還能免受其害;自己作孽,逃無可逃。我過去辜負了您的期望和教誨,幸虧有您在關鍵時刻挽救了殷商挽救了我,還望您繼續幫助我、訓導我,讓我實現自我救贖。

這就是「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一語的來源。

伊尹對太甲的幡然悔悟表示認可,重新明確了君臣之位,於是,太甲也就真的洗心革面,諸侯都來歸服,國泰民安。伊尹大讚,就寫了《太甲訓》上中下三篇,專門褒揚太甲,並尊稱他為太宗。

就這樣,伊尹跟太甲攜手譜寫了一曲君明臣賢的讚歌,從此,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兩千多年前就有人質疑了。

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就曾經在課後問老師說:

伊尹曰「不狎於不順,放太甲於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孟子·盡心章句上》)

伊尹說他不喜歡倒行逆施的人,所以把太甲趕到桐宮去,百姓很高興;後來太甲悔悟歸賢,回來上位,百姓又再高興一次。問題是,伊尹再怎麼賢能也是臣子,為人臣者,難道碰到一個不賢之君,就可以把他趕走嗎?

公孫丑的意思,如果當臣子的,可以隨便發動政變把他認為「不賢」的君王趕下台,先例一開,君臣之分還不都得亂了套?

孟子答:「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有伊尹的志向、操守就可以,沒有就是篡位。

滴水不漏。

可是,從伊尹到孟子,已過去一千多年,孟子怎麼知道伊尹之「志」是什麼?

焉知他不是先「暫代」一段時間,把反對派什麼的都搞掂,然後自己正式上台,只是後來發生了什麼變故,才把位子還給太甲?

果然,出土於西晉年間的《竹史紀年》提供了另一種歷史真相。

仲壬崩,伊尹放大甲於桐,乃自立。

伊尹即位放[於]大甲七年,大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商王仲壬死後,伊尹把剛繼位的大甲(即太甲)趕下台,流放到桐宮去,自己上位。太甲在桐宮呆了幾年,一直在密謀復出奪位,後來,他終於秘密逃離桐宮,發動突然襲擊,把伊尹殺了。但他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把伊尹名下的田地、房產平分給他的兩個兒子。

沒有君明臣賢,更沒有「自作孽不可逭」的悔悟,有的只是充滿血腥的篡位、復位。

《春秋》是魯國史官編寫的,《竹書紀年》也是同時期晉國史官的編年體史書。不是說「早」就一定等於「准」,但伊尹趕太甲下台自己上位,太甲反殺伊尹復位,這樣的情節,是不是更符合我們對人性的解讀、對歷史規律的認識?

總之,真相撲朔迷離,以上涉及的史料哪些虛無、哪些實有,有待史家考證。

拋開政治不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個廚子能成湯、也能成王,這樣的逆襲,足以成為天下廚子的雞湯

2023-06-25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後代聊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627/1919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