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養好一個孩子的關鍵,藏在跟孩子相處這5個生活細節里

圖書館閒逛,「偷聽」到倆孩子抱怨。

大意是,剛放假那幾天,他們還是媽媽的「親親小寶貝」,每天被關心吃什麼、累不累?

結果才十來天,就開始被嫌棄:

媽媽每天催早起,嫌他們四肢不勤、五穀不分,不許玩手機、打遊戲,天天被追問啥時開始寫作業……然後,他們就逃到這兒。

看倆孩子「互訴衷腸」「惺惺相惜」的樣子,我忍不住想:

平時我們經常對孩子說「要有計劃、要自覺、要努力、要愛學習、要少玩手機、要多運動……」,這明明是為他們好,但孩子怎麼就接收不到呢?

父母到底要怎麼做,他們才能把話聽進去,才能不只在大人面前裝樣子,好像做這些都是為了咱們?

後來,我看到莫言的一句話,他說:

一個孩子的意志、品德、胸襟、抱負等最重要因素,根本不是通過父母說教等「顯教育」產生效果,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里。

我們如果真想影響孩子,不是靠語言和情緒去規訓。

而是得採取更多「不動聲色」的教育——把對孩子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相處的細節里。

和孩子一起讀書

(圖片來自經典繪本《和爸爸一起讀書》)

作家薛濤說,他引導女兒閱讀的方式並不是陪讀,而是用自己「讀書的姿態」,自然而然地去感染孩子。

在女兒小時候,他經常坐在家裡簡陋的書桌旁讀書、寫作,兩三歲的女兒總是顛顛地跑來看。

有次,他指著薛濤手裡的筆問,這是什麼玩具?

薛濤沒有嫌她打斷工作,而是滿臉神秘地說,「這是一支魔法的筆,能寫出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

於是女兒盯著他寫的字仔細看,仿佛真能讀懂什麼。

後來,女兒大點,他家的場景變成:女兒和他同坐一張桌,各自看著自己的書。

當然,薛濤從不干涉女兒讀什麼,他只把自己認為好的書分享給女兒;

女兒讀的書越來越多後,一到放假,也會很興奮把自己讀到的好書說給爸爸聽

有幾年,薛濤在寫一部長篇小說,正是女兒推薦給他幾本養蜂和養馬的書,對他創作起了很大幫助。

作家郝景芳說,這個世界最深的智慧,往往是用書來傳承的。

當一個孩子掉進書海里,他就能見到真正杰出的人,接觸了不起的思想,欣賞最偉大的作品,擁有自我推動的夢想。

我們經常發愁孩子沒有閱讀習慣、成績不好、不知道努力,其實是沒有在一開始,就把「享受一本好書的狀態」帶到孩子面前,是沒有激起他內心對知識的渴望……

當我們總拿起手機時,孩子就會對手機「上癮」;

當我們放下手機,總捧起書本時,孩子才會開始好奇:書到底有什麼魔力?

書讓薛濤和女兒間,不是教育和被教育者的關係,而是互相滋養、協同成長的「知己」。

和孩子一起看電影

《流浪地球》上映時,一組手繪圖曾吸引很多人注意:

(圖片來自人民日報2019年10月微博報導)

是一位爸爸怕小女兒看不懂《流浪地球》,親自畫了6張電影背景的講解圖。

他生動地向女兒解釋了,什麼是「太陽核聚變反應」、「氦原子反應」、「中子」,為什麼太陽系會在未來毀滅,為什麼電影中人類要啟動「流浪計劃」,以及這個計劃如何實施等。

最後還給女兒留了4個問題,引導她進一步探索。

生活中,我們可能沒精力做到這位爸爸般細緻,但哪怕只是好好陪孩子看一場電影,這件事本身也很有意義。

教育改革家李希貴校長說,孩子越大,我們能和他們說上話的機會越少,這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設立家庭電影日。

一起看電影,不但可以拉近親子關係,還可以拓寬孩子視野、提升孩子認知、影響孩子價值觀,是我們了解孩子、對孩子發揮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比如,帶孩子看《哪吒之魔童降世》,可以讓孩子體會父母對孩子愛的不同表達方式,知道什麼叫「我命由我不由天」;

帶孩子看紀錄片《翻山涉水上學路》,可以讓孩子了解12個國家貧困地區孩子的上學現狀,讓他們明白,我們如今的學習機會是多麼來之不易。

一部好電影、好紀錄片,是讓孩子更多維地去感受生命和活法,是給孩子提供人生how-to的範本,對孩子的觸動,絕對完勝我們平時的「說服教育」。

當然,李希貴校長也提醒,「一起看電影」這件事,不是當我們想實現某個「目的」,才臨時抱佛腳地去開始,而是應該及早形成,成為父母和孩子間有儀式感的慣例。

和孩子一起打遊戲

如果把家長們最深惡痛絕的事排個序,「孩子愛打遊戲」這件事一定榜上有名。

知乎上有個提問:「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打遊戲?」

下面一個高贊回答,讓我看到了對待孩子打遊戲這件事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答主是心理諮詢師葉壯,他說,作為兩個孩子的奶爸,他不反對孩子打遊戲,但要打,就打和孩子年齡匹配的優質遊戲,要打就要「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沒錯,他把陪孩子一起打遊戲,變成了一項高質量的親子活動。

他用行動,去培養孩子對遊戲的良好品位,幫孩子建立起了和遊戲相處的正確模式。

後來,他還把自己對遊戲的研究,陪孩子打遊戲的體會寫成了一本書《邊遊戲,邊成長》,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界對電子遊戲的研究,以及教家長如何成為孩子自我約束的「好隊友」。

你看,作為家長,我們只要願意學習,就總有一本好書等著你。

而對於各種新事物、新媒介的疑問和擔心——比如,「打遊戲到底有什麼意思,有那個時間,就不能看書提升一下自己嗎?」——這其實是家長「自己的問題」,那最好的答案,也應該藏在自己的親身體驗里。

李希貴校長說,家長要利用好孩子最喜歡的事情,認真研究,把它變成一個教育行為。

我們為了阻止孩子打遊戲,和他互相拉鋸一萬次,那何不用一點點時間,去陪孩子痛痛快快打一場遊戲?

當你不帶評判地靠近孩子的世界,你才能真正走近孩子的心。

和孩子聊新聞八卦

孩子小時候,我們可以時刻貼身地守護他們,孩子大了呢?我們的擔心越來越多……

面對複雜的社會,我們怎麼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怎麼讓他們有自我保護意識?

和孩子聊新聞八卦,就是親子間最容易接受,也最好操作的方式。

(圖片來自《南方周末》等媒體報導)

一位高中生媽媽說,她第一次和孩子進行有關男女親密關係的深度討論,是源於《南方周末》的一篇報導——《不寒而慄的愛情:北大自殺女生的聊天記錄》。

這是她第一次切身體會,原來孩子也能從新聞事件中,汲取多樣的觀點,收穫看待世界的角度。

而平日裡,我們不知從何說起的,像「霸凌」、「毒友誼」、「性侵犯」、「兩性關係」、「金錢」、「毒品」、「賭博」這些很重要,又不好談及的話題,在對新聞時事的探討下,都能很自然地展開。

並且,因為這些事件它真實發生,就比我們去幫孩子預演「危險」,更有信服力。

所以,你看,新聞八卦它不是什麼「閒事兒」,它反而是我們幫助孩子探知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

當我們和孩子開啟這種「親子閒聊」時,孩子的視野和格局也在悄然成長。

和孩子一起運動

趁早品牌創始人王瀟-瀟灑姐,是40+歲還擁有馬甲線的運動達人。

她的10歲女兒問問,最近也在馬來西亞婆羅洲青少年壁球公開賽中,獲得了第九名的好成績。

瀟灑姐在《總會過去總會到來》一書中,曾分享過自己如何「影響」孩子運動的經驗,她說:

第一,言傳身教,刻意在孩子面前運動,讓孩子知道運動和吃飯、睡覺一樣,是生活中最自然的事;

第二,帶孩子廣泛嘗試各項運動,直到發現孩子能堅持、沉浸的項目為止;

第三,建立訓練計劃,參加該項目比賽,讓孩子在運動中體會競爭和輸贏。

在她看來,就算父母運動天賦平平,只要有生活方式在先,孩子培養出和父母一樣、伴隨生活的運動愛好,也會是自然而然的事。

如今物質生活越來越好,還有什麼能讓孩子吃身體的苦、精神的苦,鍛鍊出自律的品格,堅強的意志?答案是:運動。

如今社會競爭激烈、精神壓力巨大,還有什麼能給孩子身體上、腦力上的強力支撐,讓情緒充分釋放,讓精神百折不撓?答案也是:運動。

運動,對每個人都有益。

我們與其逮著機會就教育孩子「要多運動」,不如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運動起來。

有句話是,「你怎麼教育孩子,不是最重要的,你是怎樣一個人,才更關鍵。」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父母用語言教導孩子該怎麼做。

而是我們用行動告訴孩子:這就是一個人面對生活、面對學習、面對挑戰,最該有的樣子!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泰勒有一本書叫《助推》,說的是用一些無形的方式引導,讓人不知不覺中行為發生改變。

這5個父母和孩子相處的細節,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卻是我們助推孩子的一個開始。

相信,當我們行動起來,孩子的改變,也會不知不覺發生!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08/193776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