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東亞家長有種魔力:跟他們傾訴,煩惱就會翻倍

東亞文化特別推崇「謙遜謙卑」,這導致無數父母在面對孩子所取得的成績時,表現得極其彆扭——他們既希望孩子有出息,又希望孩子不要得意忘形,所以特別喜歡打擊孩子、否定孩子、貶損孩子,認為這是一種敲打、一種鞭策、一種激勵。

01

很多東亞家長,

特別是中國家長,

常為一件事情苦惱,

就是孩子不願跟自己溝通了:

「總是對我們愛搭不理。」

「越來越不喜歡跟我們說話了。」

「也不跟我們分享學校的事情了。」

「心裡有什麼事也不跟我們講了。」

「總是一個人悶在一邊想事情或者自娛自樂。」

「和我們越來越不親了。」

…………

02

為何孩子不願跟家長溝通了?

其實答案很簡單,

就像一個孩子說的:

「東亞家長有一種魔力,

跟他們傾訴煩惱,

煩惱就會加倍。

跟他們分享快樂,

快樂就會消失。」

03

東亞家長是如何讓快樂消失的?

隨便舉幾個例子。

孩子:媽,我拿了獎學金。

媽媽:多少錢?

孩子:1000塊。

媽媽:瞧你那高興樣,我還以為好多錢呢,一千塊,連個舊手機都買不到。

孩子:……

孩子:爸,我考了全班第二。

爸爸:又不是第一,你驕傲啥?

孩子:……

孩子:媽,我們學校的螞蟻今天特有意思。

媽媽:你去學校每天就是看螞蟻的?

孩子:……

孩子:爸,你看,我的文章上報了。

爸爸:這個地方是抄的吧,我好像在哪看過。

孩子:……

孩子:媽,看我畫的水粉畫,很好看吧?

媽媽:淨搞這些沒用的,不學無術,你的作業寫完了嗎?

孩子:……

孩子:爸,快看,我終於通關了。

爸爸:行啦行啦,玩個遊戲有什麼驕傲的,你要是把這股勁兒放在學習上,比什麼都強!

孩子:……

孩子:哇,這個酒店好豪華好漂亮。

媽媽:所以你現在要好好讀書啊,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以後才能住這樣的酒店。

孩子:……

孩子:爸,我搶到伍佰演唱會的門票了。

爸爸:臭美啥,你能整一下現實一點的東西嗎?

孩子:……

看吧,

東亞家長就是這麼有魔力,

能把每一個開心的時刻都變得不開心。

04

東亞家長是如何讓煩惱加倍的?

我就舉一個例子:

當孩子傾訴「上班好累」「加班好累」時。

父母1:年輕人就是要多吃苦。

父母2:你就是從小沒吃過苦。

父母3:年輕人累點怕啥嘛。

父母4:你這工作不錯了,待遇這麼好,累點算什麼。

父母5:你也太矯氣了。

父母6:你天天坐辦公室搞電腦,有什麼累的?哪像我們之前天天下苦力。

父母7:你坐辦公室哪累了?你出去搬東西了?

父母8:誰上班不累,你天天坐辦公室就能掙錢,已經夠好的了。

杜牧9:工作不就是這樣嗎,我們都是這麼過來的。

父母10:你趕緊考上編制就不累了。

父母11:活該,叫你考公不考公。

父母12:你累還是你爸累?你說說你爸有多累?

父母13:誰不累?你爸天天干苦力活不累嗎?你姨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天不累嗎?他們天天累得要死一個月才掙那麼點錢,你掙那麼多怎麼好意思說累?

父母14:你這就累了?我們當年……那簡直比你慘了不知道多少倍。

父母15:你這算什麼,我們當初……

父母16:你看那××多累,你能有他們累?

父母17:就你上班累,別人不都在上班嗎,怎麼沒見別人說累?我那時候天天上班,還得帶孩子,年輕時不幹活,等老了再幹嗎?

看吧,

東亞家長就是這麼有魔力:

孩子如果有一個煩惱,

跟他們傾訴之後就會變成兩個。

05

東亞家長苦惱孩子不願溝通,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溝通呢?

我們來聽聽孩子們的心聲:

「因為他們總能把一切傾訴搞成我的錯,然後開始說教,快樂時警告你還有問題1234,煩惱時提醒你別忘了問題5678。」

「他們嘴上說著,有什麼困難不開心要和爸爸媽媽說,但你說了後,他們只會打壓你否定你,還會把他們的經歷擺出來,說你這點困難這點苦根本算不了什麼。」

「我每次有很珍貴的快樂分享,他們總能幾句話就讓這份快樂消失。無論在多麼愉快的場景下,他們都能從我身上找出缺點和問題,讓我的快樂火花瞬間熄滅。」

「每次找媽媽傾訴時,都會得到『肯定是你自己有問題』這樣的回答,昨天連被蚊子咬了也會被說『還不是怪你太招蚊子』,所以我不想跟他們交流,因為無論說什麼都要遭受打擊。」

「片面理解+冷嘲熱諷+持續否定=我對父母沒有任何分享欲的原因。」

「我為什麼不想跟父母溝通?因為一開口就覺得是在給自己上刑,開不開心的事都是,每次跟他們傾訴之後心情都會down到極點。」

「我們的父母好像已經沒有了好好說話的能力,他們最擅長使用否定句和反問句,每次你興致沖沖的給他們分享生活中的點滴,都會收穫一個複合否定反問句,兜頭給你澆涼水。當你喪失了分享欲後,他們又開始責問你為什麼不願意分享生活。我無法分享,我分享不出來。」

「跟父母聊天真的巨下頭,我高高興興分享生活中有趣的事,或者自己的小成就,他們不會跟我共情,第一句話肯定是質疑、打壓或者否定,我的分享欲瞬間降至冰點,於是沉默,不說話。他們就指責我,怎麼一點玩笑都開不得,就我這樣能跟誰關係好。」

「他們還問我為什麼不跟他們講日常生活,有什麼好說的呢?無論說什麼都得不到正向反饋,算了,沒必要。他們所能提供的情緒價值,甚至還不如微博。」

「我從小自卑的原因就是,只要跟父母在一起,他們就會數落你,批評你,否定你,把小事情放大,嚴重去說,以至於我現在非常排斥跟他們在一起。」

「東亞家長會冷落每一個試圖和他們溝通的孩子,告訴他們我受傷了,被罵。告訴他們我很痛苦,被罵。告訴他們我很開心,被罵。告訴他們我看到了有意思的事情,被罵。反正我說什麼都是錯的,做什麼都是錯的。」

「有些父母不明白為什麼孩子跟自己不親了,因為父母不再是那個安全的人,因為跟父母分享會感到痛苦,因為無論說什麼都會被潑冷水,每次對話都會變成吵架,變成刺向自己的刀。」

06

為何孩子不願跟父母溝通?

每個和父母不親的孩子,

都至少被潑過十次冷水。

07

東亞家長,特別是中國家長,為什麼總是喜歡否定、說教、挖苦、諷刺、挑刺、貶損呢?

大概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一種潛意識的權力欲。

東亞家長有一大行為特徵,那就是不會順著子女說。他們覺得「順」是下位者對上位者的姿態,是地位低賤者對地位高貴者的姿態。

所以,無論子女說什麼,他們的條件反射就是,必須逆著來。覺得唯有如此,才能體現自己作為父母的地位和權威。這是一種隱形的權力欲。

第二:對快樂的情緒過於陌生。

習慣性的打壓、否定、貶損,很大程度上,是在延續自己父母那套教育方式。

老一輩接受的教育,是以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為榮。在這種教育理念的薰陶下,久而久之,他們便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所以當孩子在經歷快樂時,他們會下意識地否定。他們並非看不慣孩子開心,而是對陌生情緒感到不安。

第三:認為這都是「為了孩子好」。

東亞文化特別推崇「謙遜謙卑」,這導致無數父母在面對孩子所取得的成績時,表現得極其彆扭——他們既希望孩子有出息,又希望孩子不要得意忘形,所以特別喜歡打擊孩子、否定孩子、貶損孩子,認為這是一種敲打、一種鞭策、一種激勵。

08

但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會產生三個大問題。

第一:和父母不親。

「很多父母想不通一件事: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跟自己不親了。其實這是一種『失望性情感隔離症』。如果在童年少年時期,孩子的委屈、撒嬌、苦惱、快樂,在父母那裡從來不會得到正向反饋,那麼在領悟這個事實後,孩子就會選擇不再與父母建立情感連接,以免再次受到傷害,這就是失望性情感隔離。」

第二:形成自卑型人格。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會產生很強的自卑心理,喜歡自我否定,甚至最基本的大方接受別人誇獎都做不到,而這一切的源頭都來自於他們小時候,想要依靠時,得到的是否定和說教;想要肯定時,得到的是掃興和貶損。所以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自卑型人格、抑鬱型人格或討好型人格。」

第三:甚至走向輕生。

「特理解那些寧願選擇輕生,也不向父母求助的孩子。有的原生家庭,父母給予的傷害,是會讓人窒息的。不要說什麼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有些父母除了養育之恩,關於精神層面的打壓、貶損、挖苦、否定樣樣精通……攤上這樣的父母,如果自己無法救贖,最終走向悲劇,只能是終極歸宿。」

09

說了這麼多,我就是想告訴很多父母:不管你的出發點是什麼,不管你以前經歷了什麼,當孩子向你傾訴煩惱和分享快樂時,你習慣性地進行否定、挖苦、貶損、說教、挑刺,是一種病,得改。

怎麼改?

複雜的先不說,就從少說一些「金句」開始吧:

●「做好你自己。」

●「別管別人怎麼樣,做好你自己的事。」

●「肯定是你自己有問題。」

●「為什麼別人對你這樣,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問題?」

●「你怎麼老是在抱怨,怎麼不反思一下自己的問題?」

●「誰不是這樣,我們小時候比你苦多了。」

●「別人都可以,你為什麼不行?」

●「不就是一點兒XX嗎?」

●「人家不是故意的。」

●「做人要包容。」

●「ta也有自己的道理。」

●「你還是太年輕了。」

●「白給我都不要。」

●「哎呀,其實也就那樣吧。」

●「肯定很貴吧,整天浪費錢。」

●「還不是花我的錢買的!」

●「那麼貴,你的錢是大風颳來的啊?」

●「等你以後出社會了。」

●「有朝一日你坐到我這個位置上……」

●「一點挫折都受不了。」

●「你就是矯情。」

●「你也太嬌氣了。」

●「這麼嬌氣能成什麼事兒?」

●「你這算什麼,我們當初……」

●「你夠幸福的了,我當初……」

●「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都是這樣的啦。」

●「不然你還能怎麼樣?」

●「你就是自尊心太強了。」

●「你沒有經歷過不知道……」

●「你還有時間浪?」

●「有的吃就不錯了。」

●「你就是活該。」

●「知足吧你。」

●「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就……」

…………

10

網上有一句話,

得到了很多孩子的點讚:

「做東亞家長的孩子,

是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

他們永遠都在否定你,

不會提供任何情緒價值。」

所以最後,

我把心理學者張怡筠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父母親存在的最大意義,

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

當你想到你的父母時,

你的內心會充滿力量,

會感受到溫暖,

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

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的父母。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拾遺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25/1958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