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教授疾呼救救孩子!家長們停一停吧,否則孩子就毀了

前兩天,同事老方突然說自己要辭職回老家。

經過了解,才知道原來是他的女兒靜靜患上了抑鬱症

靜靜因無緣市重點高中,一度出現抑鬱和厭學情緒。

前段時間,和她一起長大的朋友跳樓自殺了,這件事再一次刺激了靜靜。

只因老方在飯桌上說了一句:

「現在的小孩,太脆弱了,自己跳樓沒想過家長怎麼辦?」

聽到老方說這樣的話,靜靜在飯桌上激動地摔壞了碗筷,之後一周都拒絕和老方溝通。

老方連哄帶騙將她帶到醫院看心理科,但靜靜完全不配合醫生詢問。

最後,醫生初步診斷靜靜患上了綜合性抑鬱症。

老方說:

「聽到醫生診斷後我腦子轟的一聲,我從來沒有想過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女兒竟然患上了抑鬱症。

這些年,我們忙著賺錢,想給她最好的物質基礎。

現在回想起來,每次和孩子相處都只是問學習、問成績;

完全忽視了對女兒的陪伴,更沒察覺到孩子的心理變化。」

聽完老方的講述,我安慰他,及時干預治療,孩子會慢慢好起來的。

後來,我翻看資料查找我國青少年患抑鬱症情況,看完數據著實嚇了一跳。

據《2022國民抑鬱症藍皮書》調查研究顯示:

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已達15-20%,50%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

難怪北大精神科醫生徐凱文會在演講上大聲疾呼:真的要救救孩子!

在當今這個孩子不愁吃穿的時代,孩子的精神撫養遠大於物質養育。

新時代父母的重要課題之一,就是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1、缺席的爸爸,焦慮的媽媽

容易養出心理抑鬱的孩子

心理學認為: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主要是孩子能否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而父親則是塑造孩子對生命的看法,關係到人格的形成。

爸爸缺席,媽媽焦慮,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

這種環境極易導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孩子會出現孤獨、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差;

甚至還有攻擊性強、喜歡較勁、叛逆等性格和行為問題。

孩子若是長期深陷這些不良情緒的泥潭之中,就容易患上抑鬱症。

一部分自以為是的父母從不反思問題是否出現在自己身上,反而責怪孩子心理抗壓能力差。

實際情況恰恰相反。

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控制、心理忽視、衝突或家暴,家庭環境才是青少年陷入抑鬱的首要因素。

知乎上一位抑鬱症治癒師在#為什麼孩子會離奇地抑鬱#提問下的回答,獲得了數萬人的點讚認同:

是因為父母「離奇地」把孩子留守了;是因為父母「離奇地」情緒不穩定;

是因為父母「離奇地」愛無能;是因為父母「離奇地」期望高;

是因為父母「離奇地」喜歡乖孩子;是因為父母「離奇地」負面思維。

仔細想來,確實如此。

很多父母雖然會和孩子待在一起,但卻很少聊天。

相比父母那代人,如今的孩子自我意識更強,匱乏的親子交流會讓父母和孩子成為同一屋檐下最熟悉的陌生人。

也有一些父母雖然口口聲聲說愛孩子,但當孩子說自己「心理生病了」,卻不肯和孩子站在一起擊敗抑鬱症。

他們口中的愛,是有條件的。

比如:

要孩子乖一點;要孩子考試達到班級第一;

掉出年級前十家長就開始拷問孩子為什麼會退步,卻不會因為孩子考了年級前十而讚賞孩子。

李玫瑾教授說:

「孩子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的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

爸爸的缺席,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媽媽的焦慮,讓孩子難以快樂。

教育是一項大工程,之後出現的所有問題父母都有著難以推脫的責任。

合格的父母是孩子的優質陪伴者,會和孩子攜手經歷人生的每一個難關,每一次成長;

更是孩子溫暖的療愈師,洞悉孩子所有的喜怒哀樂,接納他們的獨特個性,塑造內心強大的孩子。

只有父母負責到位、用心陪伴,才能收穫「由里到外」真正優秀的孩子。

2、「唯成績論」的父母

你不知道孩子

在心裡殺死自己多少次了

心理學專家陳默教授說過:

「父母在孩子的哪件事上,心很重很重,孩子早晚在這件事上會有麻煩出來的。」

父母若一味地關注成績,忽視了孩子日常的心理健康狀況,孩子大概率會因壓力過大而在學習上翻車。

前段時間,在網上刷到大V@北大雲龍的一條微博。

一個13歲的女孩在和媽媽發生爭吵後,從17樓一躍而下。

爭吵的原因是,媽媽面對女孩單元測試的失誤,一路上都在指責她。

女孩看著周圍同學投來異樣的眼光,懇請媽媽別說了。

回到家後,女孩第一次和媽媽大聲吼起來,把這麼多年積累在心中的壓抑和憋屈全部喊了出來。

媽媽給了女兒一耳光後,摔門而去,等她再回來時就只能抱著女兒冰冷的屍體痛哭。

女孩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

「媽媽,你贏了,我把命還給你。」

從街坊鄰居口中得知,女孩從三歲就開始被媽媽帶著上各種輔導班,英語、數學、體能、主持、鋼琴……

課補了不少,效果卻不明顯,女孩成績反而越來越差。

這場悲劇給所有父母提了一個醒:

在學習上偏執地對孩子有著過高期望,壓垮的是孩子的未來,毀掉的是一個家庭。

父母想培養優秀的孩子無可厚非,但在望子成龍的路上也要反思自己是否為孩子灌輸了「唯成績論」的單一價值觀。

在這些孩子眼中,「我學習是為了我媽,我媽開心,全家開心」,「我學習不好,我就是廢物」。

想起徐凱文教授曾對北大本科生和研究生做過一次統計:

其中30%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

還有40%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著。

這類孩子在徐教授眼中都是患上了「空心病」,即「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

那些心理有隱患的孩子,表面一如常人,甚至你會覺得他們那麼樂觀開朗,那麼愛笑,怎麼會和抑鬱症沾邊。

殊不知支撐他們成長的根系和樹芯早已千瘡百孔,不用經歷風吹雨打,早晚有一天,他們就會因為承受不住而轟然倒塌。

心理學教授王國峰說過:

「能發現孩子正面動機的父母,他的孩子活在陽光下;

總看見孩子負面動機的父母,他的孩子將活在陰影里。」

而讓孩子成長為沐浴著陽光,主根粗壯大樹的秘訣就在於——

父母做好孩子的引路人,鼓勵孩子擴大社交,允許他們有自己的興趣和熱愛。

如此一來,孩子才能加強自身與世界的聯繫,也能在多樣的價值觀中感受人生的多面與精彩。

3、父母做好「三多三少」

孩子才能一路向陽

紀錄片《我們如何對抗抑鬱》中,高三女孩鍾華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鍾華確診抑鬱症後,爸爸將病情告訴了媽媽,問她:

「現在鍾華病了,你看怎麼辦?」

她的媽媽說:「那就休學吧。」

鍾華在紀錄片中坦言:

是媽媽的那句話救了她的命,如果她的媽媽像其他家長那樣說她矯情,她可能當時就從窗戶上跳下去了。

孩子患上抑鬱症後,家人的理解就是他們在黑暗中掙紮下的一束光,是將他們從陰霾中拉出來的救命繩。

正如心理學家曾奇峰所說:

「孩子成長沒有偏方,有的只是負責的父母,為他們提供穩定而健康的土壤。」

健康的土壤,產出豐碩的果實;積極的家庭氛圍,造就樂觀的孩子。

教育路上,父母做好「三多三少」,才能養出一個溫暖、快樂、心理健康的孩子。

(一)多點認可,少些責備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父母,沒有什麼資源,沒有太多文化,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

那你就多鼓勵他,認可他,多表揚他,理解他,多支持他。

不要把自己的認知、焦慮、恐懼、憤怒、委屈強行轉移給孩子,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日常對孩子說話的內容和語氣,會投射到孩子的性格中。

從今天起,日常生活中要對孩子多些鼓勵與認可,讓孩子相信「我可以」;

讓孩子明白「無論發生什麼事,我都可以告訴父母,他們是我堅強的後盾」。

這3句激勵孩子的良言妙語,你一定要知道:

1、「孩子,你可以的,自信是你最大的財富,我們都為你感到驕傲。」

2、「孩子,你不要害怕,你的努力和堅持會助你達成目標。」

3、「孩子,你可以自己做決定,我們相信你一定可以解決難題,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二)多點理解,少些控制

作家黑塞說:

「家庭不單是身體的住所,也是心靈的寄託處。」

父母良好的教養態度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

一個咄咄逼人的父母,教不出懂得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孩子。

一個以愛之名控制孩子的父母,教不出敢於冒險,落落大方的孩子。

想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邊玉芳給出3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1、「高接納性」:父母要無條件接納孩子所有情緒,包容並引導孩子消解負面情緒。

2、「高反饋性」:父母要對孩子情緒給予共情並有所回應,理解孩子情緒產生的原因。

3、「高預測性」:父母要未雨綢繆,提前教會孩子和情緒和平相處的方法,讓他們學會合理地表達情緒、調節情緒,做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緒左右。

(三)多點陪伴,少些敷衍

現在的孩子玩伴很少,多和電子產品為伍,因此父母的陪伴就顯得尤為珍貴。

就像一位校長送給家長的這段話:

「教育,就是陪伴,而不是陪著。

教育需要父母蹲下來和孩子講話,讓孩子成為主角,傾聽孩子的聲音。」

陪伴的方式和質量決定著孩子一生的性格底色。

父母用心陪伴出來的孩子,親子關係融洽,與人溝通順暢,表達能力生動,內心積極陽光。

1、陪出好習慣:平時多陪孩子讀書,慢慢養成孩子良好閱讀習慣。

和孩子一起制定學習、生活計劃表,帶孩子過有規律的生活。

2、陪出好性格:放學回家後,不能只問學習,多和孩子說說「廢話」。

要知道今天孩子是開心還是難過,有什麼疑惑需要你解答,前期注重情感撫養,孩子才能順利渡過叛逆階段。

3、陪出好身體:運動所產生的多巴胺和內啡肽,是人體快樂因子,有助於孩子遠離抑鬱症。

因此父母可以將陪孩子運動半小時列入每日家庭活動中,周末帶孩子進行有意義的戶外運動,激發孩子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情。

願所有父母都能明白:

孩子的心理撫養離不開你每一次用心的陪伴、及時的讚美、必要的鼓勵和溫柔的安慰。

願所有孩子都能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活的輕鬆且自在。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魯春林老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04/196161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