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父母沾上這3點習慣,孩子就會變成家庭難民

看到心理學教授賀嶺峰的一個演講,深深觸動了我。

他講到,現在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孩子的危機事件一年比一年多,這禍根大都出在親子關係上。

他認為,親子關係是孩子生命里最後一個紐帶,任何育兒方法都不如先跟孩子培養好關係。

然而,很多家長卻渾然不知。

他們還在以「我都是為你好」來道德綁架孩子,讓孩子深陷痛苦深淵。

他們雖然把孩子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但精神上卻無時無刻不在凌遲孩子。

他們扭曲了愛的理念、缺乏了愛的能力,用錯了愛的方式,硬生生把愛變成了傷害。

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家庭環境對培養一個孩子的心智和才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要想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父母一定要及時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

不要因為父母的壞習慣,把孩子逼成了家庭難民。

在孩子面前吵架

孩子失去幸福感

有研究調查顯示:孩子的心理問題,75%是由家庭環境引起的,其中父母吵架是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一項因素。

父母的破口大罵、面目猙獰,孩子會刻畫在骨子裡,影響著他日後的整個人生。

我朋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小時候她父母經常因為雞毛蒜皮的事吵架,甚至大打出手。

哪怕我朋友坐在大廳里,他們也可以吵得面紅耳赤,激烈時還摔東西。

在很多個午夜夢回,她總會不自覺想起父母爭吵的場景,感嘆人間不值。

長期以往,她變得無心學習,初二就輟學打工。

我曾挽留過她,但她覺得,待在家裡一刻都是人間煉獄。

後來她認識一個離異過的中年男人,義無反顧結婚了。

婚後卻發現,自己不知不覺沿襲了父母一言不合就吵架的習慣。

無法好好說話,更無法冷靜解決每一個問題。

自己拼了命要逃離父母,最後卻發現身上已布滿了他們的影子。

她失去了愛的能力,也失去了追求幸福的能力。

紅薯@心靈探險家發表的觀點很好解釋了這個現狀。

他說,父母天天吵架,孩子很容易形成高敏感人格。

孩子會過度敏感、在意別人的負面情緒,潛意識認為「婚後吵架是常態」。

甚至會導致價值觀扭曲,把父母矛盾歸咎自己身上,或者無視父母,性格涼薄。

看過這樣一句話:

「無論要當國王還是農夫,只要他的家庭和睦,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孩。」

孩子的願望很簡單,父母相愛、家庭和睦就已經非常幸福。

成人的爭吵不管誰贏了,輸掉的都是孩子。

不斷打壓孩子

孩子失去向上的力量

心理學有個詞叫隱形精神暴力,是指對他人有體系地、持續地使用有害話語或尖刻語調,試圖掌控另一個人。

中國很多父母就特喜歡使用語言暴力。

哪怕是好話也要反說,關心也要帶著教訓的語氣。

他們喜歡用貶低、諷刺的話來激勵孩子,卻從不知道語言是一把尖銳的刀,會插進孩子的心臟

中青報做過調查,調查對象為18-35歲的青年,有90%的人經受過父母的打壓,且直言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影響。

其中59%青年表示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

46%性格叛逆,自暴自棄。僅有11%才有謙虛的性格。

我們不得不承認,精神層面上的傷害絲毫不弱於身體暴力,它會最大程度擊垮孩子的自尊。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里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父母長期打壓、否定孩子,孩子會越來越抬不起頭。

電視劇《狂飆》大嫂陳書婷就是長期打壓孩子,把孩子養廢的。

她特別喜歡刀子嘴豆腐心,雖然愛子如命,但是嘴裡說出的話,句句是傷害。

高曉晨很認真彈琴,高啟強都忍不住誇他彈得好,但是陳書婷卻在一旁打擊:

「練了一個月才練成這樣,還有臉說!」

發現高曉晨練琴手勢不對,陳書婷立馬上手,大聲提醒:「手型!」

高啟強想阻止陳書婷的行為,陳書婷說道:「學琴不打怎麼行?」

哪怕當著眾人面,陳書婷也是毫不留情罵兒子是莽夫。

並強硬地數著「一二三」讓兒子乖乖屈服。

高曉晨在陳書婷強勢打壓下,慢慢變得叛逆和衝動。

畢淑敏說:「如果連最親的人都不顧你的尊嚴,否定你的價值,那麼孩子是無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這樣的孩子只會破罐子破摔,完全不顧自己的尊嚴。

過度的掌控欲

孩子失去獨立的自我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通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為人父母的最大的心願,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他們都希望孩子在自己的控制下變得優秀,可不知過分的控制欲往往會毀掉一個孩子。

他們總會為自己的控制欲找理由:

「我一切都是為你好;我不管你,你就不聽話;你是我生的,我就有權利管你。」

這些孩子要麼一生依賴父母,做一個沒有獨立人格的巨嬰;要麼一生在跟父母作抗爭,做一個拼命想擺脫父母影子的人。

電視劇《奮鬥》裡的演員朱雨辰就是前者。

他曾坦言,媽媽給的愛,壓力太大了。

他四十多歲也想成家,但是沒有人會嫁給他,因為他有個事無巨細的媽媽,親手拆散他三段感情。

他媽媽曾在節目表示:「女的就應該做賢妻良母,第一眼看上去就不能輕浮。」

所以兒子看上的所有姑娘,媽媽都看不上。

最可怕他媽媽完全放棄自己的生活,跟著他東奔西走,照料他的起居飲食:

「早上四點給兒子熬梨汁,堅持了十年了。

兒子去哪裡拍戲,我就帶著電磁爐,別的演員吃外賣,只有兒子吃我做的飯。

我沒有自我,我完全沒有自我,我一個人頂兩個菲傭。」

媽媽恨不得時時刻刻把孩子捆綁在身邊,孩子又怎能做自己呢?

懦弱的孩子會選擇服從,而叛逆的孩子一生都在拼命擺脫父母的控制。

網上有個話題叫#如何擺脫父母的控制?

有個網友說,我的人生是從30歲開始的,因為我開始擺脫父母對我的控制。

自己已經獨立生活10年了,但至今聽到父母喊自己的名字都會汗毛直豎。

父母落後陳舊的思想控制著她的生活,她不得不遠離。

有不少感同身受的網友留言道:

「想自殺了。」

「快被折磨瘋了,為什麼我的事情不能自己做主?」

「我連找個對象都要按照他們喜歡的樣子找。」

他們每個人都在對父母的控制欲嗤之以鼻,痛不欲生。

他們在愛的海洋里拼命掙扎,卻永遠體會不到幸福的滋味。

倫敦大學學院發表的《積極心理學期刊》表示:

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父母的控制欲就像一雙強用力的雙手,緊緊掐住了孩子的脖頸,無法呼吸。

很喜歡一段話:

「家是月光下的傾訴,夕陽里的攙扶。家是一份責任,一副重擔,是真正讓你覺得溫暖、自由、放鬆的地方。」

孩子的幸福無關名利,父母給的愛已足夠。

電影《怦然心動》朱莉的父母,值得所有中國父母學習。

朱莉第一次碰見父母吵架,爸爸媽媽分別來房間安撫她:

「這不是你的錯,我們會一直愛你。」

朱莉遇到早戀問題,媽媽溫柔鼓勵,爸爸則選擇信任不插手。

朱莉碰到糟糕的事情,爸爸告訴她:「沒有什麼比我女兒生命更重要。」

他們尊重朱莉的興趣,肯定朱莉的獨立,相信朱莉的選擇,讓她完全做自己。

就像朱莉說的:「有這樣的家人我很知足,我從不曾為了我家的清貧感到困惑,我很慶幸成為他們的女兒。」

我們可能成為不了像朱莉那樣的孩子,但我們可以成為朱莉那樣的父母!

不在孩子面前吵架,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讓孩子享受家帶來的歸屬感。

不強勢打壓孩子,給孩子肯定與鼓勵,讓孩子自發性成長。

不掌控孩子,給孩子自由與選擇,讓孩子可以活出自己的色彩。

一個充滿愛、尊重、自由的家庭氛圍,孩子才能成為家庭里最幸福的成員。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05/196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