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大反轉,中國當下鐵飯碗穩了

反轉來的突如其然。

前兩天全網都在討論砸碎鐵飯碗,這兩天隨著國考公告的發布,發現公務員又開始擴招了。

鐵飯碗到底碎不碎,成了薛丁格的貓。

1

今年度國考招考公告發布,共計招生3.96萬人,人數直逼4萬大關。

這個數字同比去年多了近2500人,增長6.7%,再度刷新歷史新高。

培訓機構瘋狂打電話,說現在就是鯉魚躍龍門的最佳時期。

擴招無疑利多廣大脫不下長衫的考生,意味著上岸可能性更大,將會有更多的機會加入為人民服務的公僕隊伍。

瞅了眼數據,當前國考報名正在進入白熱化。

截至10月19日下午16時,2024年國考有841019人報名,543359人通過審查;全國平均競爭比13.73:1。

這還只是國考第五天,參考去年的數據,到報名截止日最終會有約200萬人共走這趟獨木橋。

目前競爭最激烈的是一個寧夏的崗位,國家統計局寧夏調查總隊業務處室一級主任科員。

截至10月19日16:00,該崗位已經報名1396人,而招考人數只有1人。

如果仔細看擴招數據還挺有意思。

本輪國考擴招最多的省份是海南,高達70.2%。

還有部分省份擴招幅度超過20%,例如,江西省擴招28.1%,青海省擴招28%,西藏自治區擴招26.2%,貴州省擴招25.6%,重慶擴招23.5%,湖南省擴招22.9%。

基本都是經濟遙遙領先的地方。

像河南這種人口大省擴招11.6%,在一眾中西部兄弟省份里都不是特別顯眼。

最近這五年,國考招錄人數一直呈現擴張的趨勢,算上今年已經連續六年擴招。

2020年到2024年的國考招錄人數依次約為:2.41萬、2.57萬、3.12萬、3.71萬、3.96萬。

這還沒完,擴招路上國考並不孤單,隔壁省考也早早加入擴張大軍,甚至擴得更猛。

今年上半年的省考整體擴招約16%,招錄人數超過18萬人。

有多個省份的省考大幅擴招,尤其是廣西、甘肅兩省並駕齊驅,招錄增幅非常大。

甘肅2022年計劃招錄公務員2364名,今年計劃招錄超4000名,同比增長約80%。

廣西2022年計劃招錄公務員4368名,到2023年增長至6781名,同比增長約55%。

此外,雲南、內蒙古擴招比例也均在50%以上。

相比之下,東部沿海地區的省考崗位雖小有增幅,但增長沒這麼熾熱,比如江蘇,擴招比例超過13%,山東擴招比例則為9.7%。

綜合國考和省考的總體情況來看,鐵飯碗擴招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尤其是中西部省份。

2

砸碎鐵飯碗的消息也是事實。

一邊砸一邊擴,好像是周伯通在玩並不精妙的雙手互搏,搞得圍觀群眾有些分裂。

精減編制這些年一直都在提,不過被廣大自媒體樂觀輸出成讓讀者大呼過癮的爽文。

相比較擴招的幅度,精減的崗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差了點成色。

首先,大部分存在所謂縮編現象的都是事業單位,至於身穿白襯衫的公務員群體並沒有受到特別大的影響。

比如,今年被媒體頻頻提起視作精減標兵的黑龍江哈爾濱、陝西延安等地,確實發出了精減人員的通知,但刀口對準的是事業單位,而且還特別註明是編外人員。

哈爾濱的通知中就明確表示:

此次專項整治行動的實施對象為市級機關、市屬事業單位(以下簡稱「用人單位」)現有雇員、行業專職人員、工勤人員和單位自聘人員(統稱「編外用人」)。

編外人員俗稱臨時工,像城管、輔警等等。

這一群體我們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也接觸的非常多,他們的存在主要是彌補正式編制人員的不足,並且時常會因為辦事不力登上各類社會新聞。

這些頂多算是鐵飯碗的青春版,和群眾認知中的鐵飯碗,確實有些距離。

另外一個容易被廣泛誤解的,很多人以為一些單位精減編制等於裁員,隔著屏幕都感覺到一種想要瘋狂點讚的衝動。

然而,精減編制並不是把人裁了。

最典型的是年初公布的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雖然提到了國家機關各部門人員編制統一按照比例的進5%精減,但很多人都自覺忽視了後半句,收回的編制主要用於對重點領域和重點工作所需。

其本質不過是編制的再分配。

家裡有體制的應該都了解,一直以來,大部分單位都不是滿編,存在一些用以機動的空編,保持單位用人的靈活性,單位領導也因此手握一定人事權。

現在社會新聞里出現的單位合併也好編制精減也好,大多只是將原有的空編按比例收回,並不等於人員裁撤。

甚至有單位合併過了,辦事人少了,然後又多了幾個主任、副主任。

過去十年來,中國公務員的編制總量基本算是恆定,大致維持在700萬人左右,但編制分配並不均勻。

這就導致有的單位事情不多編制不少,有的單位人員捉襟見肘卻編制緊張。

所以編辦收回編制也可以理解,從更科學的角度對編制進行再分配,優化人員配置,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

至於吃瓜群眾腦補的國家機關裁員,砸了一些人的鐵飯碗,這種事近二十多年歷次行政改革中就從沒出現過。

至少從目前來看與公務員群體關係著實不大。

3

有人該納悶了,經濟這麼艱難,不裁員也就算了,鐵飯碗為什麼還要擴招?

這涉及到一個全國範圍內都面臨的年齡結構問題,退休潮來了。

當前的公務員隊伍中,有很大一部分群體是60後、70初。

這波群體比較特殊,既趕上了建國後的生育高峰又趕上了八十年代行政改革的擴招高峰,一度是公務員群體無法撼動的龐大力量。

按照男同志60歲、女同志55歲退休年齡來算,這幾年正是他們大規模退休的時候。

由於編制總量總體恆定,既然有這麼多人需要退休,自然需要補充缺失的幹部血液,因而在招錄效果上就呈現出擴招的態勢。

最典型的就是國考大戶稅務系統。

稅務系統在歷史上出現兩次大擴張。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初,稅務系統為了應對劇增的工作壓力大幅擴招。一次是1994年實行分稅制,一局變倆局,稅務幹部再次大幅擴招。

如今這批人面臨退休,大量編制空出,這才促成了如今國稅連連擴招的大繁榮。

原本退休是一個核銷編制的好機會,可以通過到齡退休的方式自然實現編制遞減,用時間換空間實現編制規模縮減。

但這些年由於高校擴招疊加經濟形勢導致就業壓力比較大,公考就成了一種穩就業的途徑。

因而,各級單位也樂於用公考這個蓄水池來緩解一下就業壓力。

至此,似乎一切都已經邏輯閉環,將擴招解釋的合情合理。

但還是有一處bug,上文中提到,無論國考還是省考,擴招大戶基本都是一些中西部省份,比如甘肅、廣西、雲南、貴州。

這就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疑問,為何這些中西部省份成了擴招大戶?難道這些省份公務員群體更容易衰老、提前進入退休潮?他們不是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了嗎?

這是超出考公本身的複雜問題。

大家都知道中西部地區人才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各行各業都出現人才寧願考到外地也不願留在家鄉的現象。

諸如名校碩博寧願在北京朝陽區當城管,也不願意建設家鄉的例子實在太多了,甚至還有一些城市時常爆出公務員流失的新聞。

在人口流失的大趨勢下,一些想上進的中西部地區只能在提高公務員的招收數量或者降低報考限制來吸引優質考生,以此提高基層公共服務質量。

其實很多小城市都屬於「體制內城市」,經濟循環都離不開以公務員等體制主力軍,一旦缺編過大,直接影響當地本就不樂觀的經濟現狀。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如果連體制內的人都留不住,就意味著治理陣地的失守,那麼中西部的未來就真的危險了。

至於薪資問題,得益於轉移支付,真正的鐵飯碗從來都不用擔心吃飯的問題,除非飯碗不夠鐵。

所以明面上是擴招,實際是在堅守基層治理的基本盤。

如此一來,鐵飯碗系列事情就變得非常清晰了。

擴招存在,裁員不存在,精減編外人員部分存在。

總而言之,職業的盡頭是編制,中國當下依然還會維持一個龐大的財政供養群體。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莫忘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104/1973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