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深度: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作者:
「無因全款退貨」制度在美國施行了很久,一直是安利公司的信譽和品牌象徵,退貨率微乎其微。然而在中國,精明的國人很快以「特色」的方式震撼了美國人:很多國人回家把剛買的安利洗碗液、洗衣液倒出一半留用,再用半空甚至全空的瓶子去要求全額退款。由於承諾在先,安利頂著每天的巨大虧損履行了退貨承諾,最後每天退款竟然高達100萬元,還得倒貼30萬元產品,最終不得已改變了制度。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我們經歷過鐵犁牛耕的時代,感受過大唐文化的豐富多彩,也承受過八國聯軍侵華的悲痛。

特別是在媒體網絡的加持下,越來越多人進入了「半人」隊伍,道德淪喪的新聞輿論時常可見,極致利己主義盛行,甚至出現集體性愚笨、集體性癲狂、集體性盲從現象,社會問題越來越多。

對此,清華大學歷史系彭林教授在演講中提到過,叫群體性迷失。

也許有人會困惑,我們的國力不是越來越強了嗎?老百姓幸福感應該比以前更強,怎麼反而陷入了群體性迷失?其實所謂的幸福感提升,大部分指的是物質層面。

當代國人的精神層面是匱乏的,而匱乏的根本原因,就是「半人」式教育。

01

半人教育·半人時代

如今這個社會,每個人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單一,人生目標和意義也都被標準化。

我們上大學是為了找工作,找工作是為了結婚,結婚是為了延續後代。

每個人被生下來、活下去,然後等待命運的終結。就像失去靈魂的軀殼,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更別談什麼理想和追求。

有人說是被生活所迫,有人說因為社會競爭壓力太大,實際上是半人教育的結果。

追述到孔子時代,當時我們的教育其實是以培養"成人"為目標的,清代王國維也認為教育的宗旨是讓人成為"完全之人物"——同時擁有技術層面的知識和人文方面的道德,既能博古,又可通今。

但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為國情的原因,我們放棄了"培養通才"的教育模式,仿效蘇聯開始"培養專才"。

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重工業幾乎無人才可用,需要專門的人才隊伍,於是開始分文、理,試圖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術。

雖然當時培養的那批人確實在後來的建設中成為了中堅力量,對中國的發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長久看來,這個教育方式已經不適合如今的中國了。

在這樣的半人教育之下,絕大多數人缺失了道德精神的薰陶,失去了對人文道德的重視,慢慢開始流於物質,計較得失,唯利益至上,甚至為謀求個人利益不擇手段。

慢慢的,教師忘記了自己的職業操守,把教育當作工作在完成任務;學生沒有思維能力,成了空有學歷的流水線大學生;企業家眼裡只有利益,完全喪失道德價值觀。

越來越多人在群體互動或社交時,只會進行盲目地、非理性的言語或行為,且不是個別現象,而是群發性事件,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群體性迷失。

主要表現為網絡暴力、利己主義、鍵盤俠、道德缺失敗壞等。

02

群體盲目·群氓暴力頻發

當一個人身處於群體中時,需要格外警惕,不要讓群體的偏執偷走自己的思考。

因為只要形成群體,人們就會為了維護和保持成員的和睦關係,不自覺放棄異議,把感情和思想朝向同一個方向。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丟失獨立意識與思辨能力,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大多數,跟風、盲從、焦慮、易怒、狂熱、縱慾,拒絕思考、放縱暴力,最終在追求「集體靈魂」中迷失,在追逐公共利益中竊取私利。

加上群體的感情常常是激烈和誇張的,成員的憤怒與厭惡一旦釋放到整個群體,就會迅速匯聚成暴怒與恨意,形成情緒的巨浪席捲整個群體,最終形成群氓暴力事件。

其中最著名最典型的就是【安利退貨門事件】——當時一家名叫安利的美國保健品跨國公司剛進入中國市場,所以一切制度都是以歐美的設計為標準。

按美國規定,產品實行「無因全款退貨」,不管任何原因,如果顧客在使用後感到不滿意,哪怕一瓶沐浴露用得一滴不剩,只要瓶還在,就可以到安利退得全款。

這項制度在美國施行了很久,一直是安利公司的信譽和品牌象徵,退貨率微乎其微。

然而在中國,精明的國人很快以「特色」的方式震撼了美國人:很多國人回家把剛買的安利洗碗液、洗衣液倒出一半留用,再用半空甚至全空的瓶子去要求全額退款。

由於承諾在先,安利頂著每天的巨大虧損履行了退貨承諾,最後每天退款竟然高達100萬元,還得倒貼30萬元產品,最終不得已改變了制度。

很多美國人至今也搞不明白:為什麼他們被哈佛引以為豪的制度體系、被譽為「完美無懈可擊的激勵制度」,在中國竟遭遇了滑鐵盧般的慘敗?

這就是群氓的「力量」,群體一旦得勢,庸眾化為暴民,於是呼啦啦大廈將傾。

遙伸至歷朝歷代,各個時代里也有相同的「群氓」:仇視一切外來事物而又愚昧無知的義和團、野蠻殘暴的太平天國式農民、剛剛占領北京城就貪圖享樂迅速滅亡的李自成農民軍、把明末抗清將領袁崇煥碎屍萬段、分屍吃肉的北京城百姓……

再例如現代優衣庫門前蜂擁而上的人群、網絡上扎堆「維護正義」的「鍵盤俠」、甚至為自己權利抗爭卻失控的遊行隊伍……

無怪乎孔子在《論語》中說:「鄉愿(沒有自己的判斷,一味隨波逐流、趨炎附勢的人),德之賊也」。

歷朝歷代,百姓們通常都只會大罵貪官、大罵權力壟斷者,因為那些人有比我們更順捷的渠道,去獲取本不應得的利益。

在大部分人心目中,很多官都是黑的、醜惡的,而民都是無辜的、善良的。

實際上,一旦普通百姓獲得了某種權力(哪怕是臨時的)、有機會更改遊戲規則時,他們表現出來的群體犯罪行為和集體竊取,與貪官&腐化分子沒有兩樣,甚至更明目張胆,因為中國有句名言,叫——法不責眾。

一個人犯錯,遭到千夫所指、過街喊打;而一群人犯罪,則是理所應當,每個人都堂而皇之地認為自己無錯,集體無意識地掩飾,這是整個民族的悲哀。

03

群體冷漠·極端利己

縱觀近幾年,各種因小事引發的極端惡性事件屢見不鮮:在高鐵上霸座的人;逼停公共交通的人;將尖刀刺向醫生的人。

再看看今年以來發生的惡性事件:

(不完全版)

我們會發現,中國人好像每一天都活在危險中?

下樓遛個彎可能會碰上沒牽繩兒的狗,坐公共交通害怕遇到神經病拿刀子砍人,送孩子上學害怕老師同學訓斥欺負……

此外,中國人內卷壓力實在太大。據調查,近五成的城市居民月收入不足5000元,同時卻要承擔房貸、汽車貸款、教育支出等重負,勞動者平均每天要工作9.7小時,中學生每天學習時間超過10小時。

在這種種壓力之下,國人必須繃緊神經、壓抑情緒,扮演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因此,一旦理想和權益沒有因為付出而得到回報時,就會迅速轉化成憤怒。

整個社會似乎充斥著一種負面情緒,人們的戾氣越來越重,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或陌生人無足輕重的一個動作,就觸發了脾氣爆發按鈕。

曾經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逐漸變成了「絕不可以受欺負,個人利益一點都不能少」,最終演變成越來越多的衝動激情犯罪。

甚至有人惡意誇大和傳播「遲到的正義」,把以暴制暴當做社會法則來踐行,且都認為自己在做正確的事情。

如果用《烏合之眾》裡一句話來形容就是:「群體不善分析,卻急於行動。」

此外,這種戾氣除了在現實生活中被發泄,還有一個範圍更廣的去處——網絡。

一有爆點事件,網民們就會迅速出來站隊發表出的個人立場,即使並非是他們真正的個人價值觀,不過是對輿論的盲從罷了。

以前謠言還會止於智者,現在人們只關心立場、態度和情緒,只在乎這件事是否符合自己的感受,是否能宣洩的情感。

而當情緒凌駕於理性,真相就已經不再重要了。

到最後,謊言能在大眾面前輕易得逞,猜測甚至能直接被宣布成結論,社交平台變「審案公堂」,真相全靠網友的態度來決定,因為人們只相信大多數人的聲音。

法國作家大仲馬曾經說過:「所謂歷史,不過是掛小說的一顆釘子。」

在當今時代,所謂「事實」,也不過是用來掛人們立場的一顆釘子。

——————

《阿房宮賦》裡有句話:後世哀之而不鑒者,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在以人為本的時代,我們的國民教育竟然沒有了「人」,這是怎樣的悲哀。

要知道,人類社會之所以一直處於發展之中,正是因為人類從未停止思考。

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目睹個體在群體中消亡時,我們必須停下來反思——一個朝氣蓬勃的社會,一定是社會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平衡協調的社會。

雖然生產力快速發展讓我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這絕不是社會的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民,在新的世紀裡(特別是大學教育),必須走出"半人時代",也必將走出"半人時代",邁向新的"全人時代"。

人類彼此的陪伴所迸發出的火焰,也不應只是燒光每個自我,而是可以化作溫暖的路燈,照亮我們共同前行的路。

我們有必要為此付出一切力量,扭轉當前局面。因為任何時候,你我都不是局外人。

責任編輯: 李安達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11/1989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