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面對孩子犯錯,父母的3種反應,決定了他不同的命運

看到一段監控視頻,視頻中媽媽大聲嘶吼:「你是不是想讓我死?」

起因是老師告訴這位三胎媽媽,小兒子差點把女同學推到馬路上。

媽媽想到這可怕的後果,瞬間情緒崩潰,拿起棍子就給兒子來了幾下,接著坐在地上痛哭,不停扇自己耳光。

孩子的錯誤,就是能輕易打敗身經百戰的父母。

小到丟了鑰匙,大到偷改成績,孩子層出不窮的錯誤,總能精準擊潰父母的心理防線。

沒有不犯錯的孩子。

然而父母處理的方式,會對孩子的性格塑造產生深遠影響。

孩子犯錯時,父母的「第一反應」里,藏著孩子的命運走向。

把錯誤上升到人格,孩子自卑敏感

知乎上有個問題:「還記得父母對你說過傷人的話是什麼嗎?」

下方網友說到自己的童年,小時候書桌有些亂,媽媽就罵道:「沒見過你這麼邋遢的女生。」

東西掉在地上,媽媽說:「東西都拿不住,手跟廢了一樣,什麼都做不好。」

網友並非做什麼都邋遢,只是一時沒來得及收拾書桌,也並非什麼都做不好,相反她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媽媽卻習慣用「礙事、沒用、好吃懶做、邋遢」這樣詞彙指責她,網友因此活得小心翼翼,不停揣測母親的心思,在家儘量不說話。

長大後的她,遇事就喜歡後縮,愛看別人臉色行事,時不時還伴隨抑鬱焦慮。

「劍橋大學的溝通課」提出:不要把孩子錯誤「籠統化」,就是不要用一個錯誤行為,來評判整個人的品質。

把錯誤上升到人格,不僅不會糾正孩子的錯誤,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

在《讚揚與責備》書中,作者寫了一個真實案例。

多拉小時候搶奪了同伴的玩具,媽媽就說她是壞孩子;磨破了鞋子,媽媽說她不愛惜東西;瞪著別人看,媽媽說她被慣壞了;想吃東西,媽媽說她任性;早晨起床慢,媽媽說她太偷懶。

這導致成年後的多拉,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做事前先懷疑自己的能力,只能向心理諮詢師求助。

很多父母,擔心錯誤會延續,怕孩子問題越來越大,焦慮中,就不自覺地把孩子錯誤擴大化,上升到人格。

殊不知,搶奪玩具,只是年幼的孩子喜歡,但不知道借的正確方法;磨破了鞋子,只是貪玩,根本沒想那麼多;

瞪著別人看,只是孩子生氣的表現;想吃東西,只是因為餓了,起床慢,孩子自控力還需時間養成。

心理學家阿普特說:「當孩子因特定的錯誤受到責備,孩子會從錯誤中成長,而籠統化的責備,只會讓孩子走向自卑。」

當孩子被定義為人格缺陷,傳遞出的信息就是負面的,只會告訴孩子「你不好」。

把錯誤上升到人格,孩子在一次次打擊下,喪失自尊,這種消極的思維,會使孩子鮮活的心蒙上陰影。

別擴大錯誤,用一個行為否定孩子的價值,貼上標籤的孩子,要用一生撕下。

把錯誤歸咎到年齡小,孩子沒有邊界感

前不久,看到一則新聞:

男孩不斷闖入試衣間,在試衣間的女顧客,多次制止無果後,希望男孩的父母能夠管一下孩子。

沒想到對方不僅不道歉,還覺得女顧客矯情,小孩子懂什麼,之後就倒打一耙,罵這位女顧客不檢點,應該是做特殊職業的。

類似的新聞屢見不鮮,有男童故意闖入女廁所,有在看電影時,多次踹幕布的,在這些家長看來,孩子還小,所以問題不在孩子身上,況且長大了就懂事了。

孩子犯錯常見,可一直等他長大自己明白,而不是通過教育進步,後果不堪設想。

教育心理學認為:對孩子行為不規範,任其胡作非為,會打亂孩子的內心秩序,破壞他們的安全感,導致孩子沒有邊界感。

電影《冰裂》,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影片主角田義從小調皮搗蛋,砸碎別人家玻璃,媽媽覺得就是小孩玩鬧。

教唆同伴扯掉女孩的褲子,女孩的媽媽來討說法,田義媽媽認為,是女孩沒把褲子綁緊,兒子懂什麼男女有別。

田義故意把村里老爺爺的菜毀了,還傷了老爺爺的腰,媽媽說菜窖挖的地方不對,兒子還小不懂,大人不懂這個道理嗎?

田義踢開前排女同學凳子,導致同學撞了頭,老師說他幾句,他死不承認錯誤,還把老師推倒在地,田義的媽媽再一次選擇放任。

直到後來在學校打架鬥毆,進了警局,爸爸看不下去,訓斥了兒子幾句,媽媽還說孩子還小,丈夫說得太重。

不過也因為傷人,田義被開除。

不愛學習的田義就找了一份司機工作,這期間接觸到黑道,憑藉著一股狠勁,打人砸店無惡不作,直至殺了人,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有一句話說得好:「父母愛孩子本無可非議,但愛不該是牢籠,不該是蜜罐,不該是保險箱,否則蛹中的蝴蝶,就沒有飛起的可能。」

小錯不糾正,孩子就默認行為是正確的,傷害別人是可取的,膽子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最後只會鑄成更大的錯。

對孩子行為立規矩,是告訴他什麼能做,什麼不可以,告訴孩子邊界感在哪,不能輕易越界。

父母以年齡小逃避錯誤,看似在保護孩子,實則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把錯誤歸結到行為上,孩子能健康成長

美國教育專家劉易斯說:「我們每天都應該為孩子營造一種允許他們犯錯的環境,而我們的作用就是陪伴他們共同度過相應的挑戰。」

如果我們把孩子的錯誤,從負面解析,這個錯誤會帶來負面的影響,當我們把錯誤看成孩子學習的機會,錯誤就是孩子成長的攀雲梯。

卡爾·威特作為教師,記錄了對兒子的教育過程,也因為他的教育,智商不高的兒子14歲就成為哲學博士。

有一次,卡爾帶著兒子出去購物,回家的路上,卡爾發現兒子手上多了一個蘋果,這明顯就不在購物清單里。

他耐心詢問兒子蘋果哪來的,兒子回答:「我看這個蘋果可愛,覺得一定好吃,就隨手拿了。」

卡爾並沒有生氣,也沒用「偷」這個詞,他覺得兒子只是沒有意識到錯誤,這時正需要他的教育。

晚飯後,卡爾問兒子:「你拿水果付錢了嗎?」

兒子搖搖頭,卡爾接著說:「拿東西是要付錢的。」

兒子不滿地說道:「那麼多水果,拿一個又沒事,之前老闆還送過我果子呢。」

卡爾接著說:「商販靠賣水果賺錢生活,你不付錢,他們如何生活?而且老闆之前送過你水果,說明他對你有好感。」

兒子思索了一會,承認了錯誤,再也沒有隨手拿過別人的東西。

事後卡爾總結道:「孩子的任何一點惡習都可能成為一座堤壩上的蟻穴,若不及時填塞,就會在未來的某個日子裡出現洪水泛濫的情形。」

卡爾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用了「特定化評判」,就事論事,只說錯誤的行為。

責備只針對行為,並且指明了改正的方向,這就是正面的教訓,孩子在每一次錯誤中得到學習。

而且,卡爾從始至終,都沒想過掩蓋孩子的錯誤。他深刻明白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錯誤只能在正視中,得到改善,這才是對孩子好,也是父母的遠見。

勇敢地接納孩子會犯錯的現狀,幫助他們從錯誤中不斷精進,這樣父母不會焦慮,孩子感受到的也是鼓勵。

寫在最後

有一句話這樣說:「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還是最大的風浪,要看父母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就是拼爹拼媽,父母引導什麼樣,孩子就如何跟從。

別把錯誤上升到人格,擊碎孩子的自尊,孩子一生自卑;

別帶領孩子逃避錯誤,錯誤從不會消失,還容易毀了孩子;

把錯誤歸結到行為上,幫助改正,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

犯錯的孩子,更需要愛的支持,明智的父母,會給予有尊嚴的愛。孩子朝著哪個方向走,在於犯錯的時候,父母指引的方向。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爸媽精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31/199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