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秦暉:我們與世界接軌,應該是底線的接軌

作者:

很多人與秦暉相遇,都會遭遇一種電光火石般的衝擊。

你越有邏輯能力,就越能體會他的清晰與穿透力;你對生活越有常識感,就越能體會他的重要性。

比如福利與自由的關係。

有些人不滿意美國,覺得美國過於自由,不保護窮人,也不滿意瑞典,認為瑞典的福利太過分,養了懶漢。言下之意,這兩個國家都有毛病,都不應該學習。

秦老師說,美國人的自由咱們學不來,那咱們學習美國人的福利行不行?瑞典的福利學不來,那瑞典人的權利我們有嗎?

比如為了抗疫,讓民眾隔離在家,對窮人不友善的美國居然也緊急安排了失業救濟的福利,人人皆可申請,甚至自由業者也可以申請。這樣的福利,我們能學嗎?同樣,如果我們有瑞典人的基本權利,恐怕我們也不會發生因為警示公眾而遭訓誡的事情吧?

最糟糕的是既不給福利,也不給自由,那就等於把人往絕路上逼。典型的就是農民工進城,既沒有城鎮救濟、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的福利,也沒有路邊擺攤、住貧民窟、鑽橋洞的權利。

說白了,中國與世界的對接,沒必要刻意培養出一種苦大仇深、橫眉豎目的氛圍。作為後發展國家,我們抄全世界的作業,可以先不抄別人家高的部分,但至少可以先學別人家最低的部分。

這最低的部分,就是底線。我們與世界的接軌,應該是底線的接軌。

秦老師強調,也許這是我們唯一必須要接的軌。

再比如左右之爭。

這是最爭論不休的問題,尤其當話題涉及政府在社會的角色時。

左派認為,政府應該把事情統統管起來。右派則認為最好的政府是管事最少的政府。於是,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上大家爭論不休。

於秦暉老師來說,如果不把政府的權力與責任分開描述清楚的話,這種左右爭論,往往是雞同鴨講。

不把權力責任區分清楚,就會出現這樣的尺蠖效應:左派主張政府擴大權力,右派主張政府不用負責任。一放一縮之間,結果只會是:政府的權力不停擴大,責任又在不停縮小。

北宋王安石司馬光的鬥爭為例。王安石主張「摧制兼併,均濟貧乏」,照顧窮人、保證平等,有今天左派的意思;司馬光主張「國家不與民爭利」,有今天自由右派的味道。

問題是,爭論雙方都不是「受權於民」,所以落實的結果,變成了老百姓一方面被王安石的國家統制限制住了權利;另一方面,司馬光的自由放任給了「官品形勢之家」放手聚斂的權力。

這兩種政策輪番上場,北宋也就在「尺蠖」的一放一縮中走向危機,最終在危機中滅亡。

秦暉說,在這種情況下,你讓我選擇做王黨?馬黨?騎牆黨?得了吧,我誰也不選。因為我是人,又不是尺蠖。

因為是人,應該有最樸素的常識,那就是:

左派可以主張一個責任大權力也相應大的政府,右派可以主張一個權力小責任也相應小的政府。但左右兩派,要的都應該是「權責對應」的契約性政府,我們都不能接受那種權力大到不受制約,責任小得不可追問的政府,這就是「共同的底線」。

秦暉又沉重地補充道:實現共同的底線之前,我們有什麼資格妄稱「左」「右」,標榜這種或那種現代文明中的「主義」呢?

秦暉的主張,在一些場合,甚至成了左右派公敵。

不過,他不在乎。學者,但求學理嚴謹,邏輯一致,何懼流言蜚語?

這是秦老師的氣度。

當然,也是因為「共同底線」過於重要,非如此說不可。

理解秦暉所說的共同底線,並不需要多複雜的頭腦。

比如,我是儒教徒,你是基督徒,但我們都主張信仰自由、政教分離,反對異端審判、神權政治,這也是「共同的底線」。這個底線並不要求我們放棄或修改原有信仰,或是「和稀泥」地搞個「半儒半耶」的「中間道路教」。

再比如,你是代表底層的左派,我是代表中產階級的右派,我們彼此各自主張互相辯論,但我們都同意遵守現代政治的基本文明規則,不搞「你死我活」,不會將政見不同上升為暴力剝奪、驅趕或鎮壓。這就是共同底線。

沒有底線的共識是靠不住的。在一個可以把「異端」燒死的神權體制下,基督教和儒教可以討論什麼樣的共識?在一個可以互相人身傷害的社會,左右派談什麼共識?

強調這樣的共同底線,說穿了,就是一種大白話,大實話。

卑之無甚高論。

我們今天的時代,重視秦暉,喜歡秦暉,也正在此。

不僅僅在於他罕見的淵博、極度的專注力,更在於他以難得的清晰邏輯,為我們守護最基本的底線。

如果我們的社會少了共同底線的共識,會演變成何等的殘酷狀?

珍惜秦暉,就是珍惜我們自己,無論左右。

秦暉的學問,是「早稻田大學」培養出來的地氣。早年失學務農,在田間地頭,反而造就了他極其犀利的問題意識。

秦暉的格局,是一種世界性的眼光。他有這樣的視野,是因為他從小喜歡看世界地圖、轉地球儀嗎?很難說。但是這種縱貫東西的大格局,實乃吾人之福氣。

和他同一個時代,是我們的幸運。

秦暉老師被稱作"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涉獵廣泛,但其實他的研究一直緊緊圍繞著中國國家轉型的核心問題意識。這是他作為一個中國現代歷史親歷者的反思,也是一個歷史學家"通古今之變"的責任與擔當。

他是典型的"π"型的學者,從中國古代歷史一路走來,輻射世界上其他面臨同樣問題的國家,以社會史和經濟史兩條理路為基本支撐,為我們提供了關於轉型的全景式思考。

雖然秦暉老師的很多觀點飽受爭議,而且一些作品也受到了限制,但是無論對於專業歷史學者或是普通讀者來說,理解中國現代轉型問題,認清當下現實困境,秦暉絕對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

先知書店為書友們精選了秦暉老師6本代表著作。這6本書從中國傳統歷史、其他開發中國家的轉型經驗、現代文明必須具備的底線三個維度,幫助我們理解現代中國的發展和走向。

其中,《傳統十論》一書已經再版了14次,每次再版都迅速售罄,本次還增加了秦暉老師最新的有趣"點子"。感興趣的朋友請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單選多選,任君所願。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先知書店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11/2002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