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美味到令墮胎口水,還滋陰美容,外殼留下也有用!

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療養。自然的產物是最適合脾胃的「補品」,草木蟲魚,瓜果菜蔬,無分貴賤,皆可成為有益於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學活用,當自己的「調養師」。

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盧傳堅教授

每到冬季,各種燒烤煎炸類小攤子最受歡迎。「冷水蠣子熱水蛤」,冬天裡的生蚝又肥又甜,架在火上烤得噴噴香,特別誘人。精明的攤主還會打出「養生牌」,說生蚝有「滋陰美容」的效果,讓路過的年輕人更為心動。

生蚝,學名便是牡蠣,是一種常見的貝殼類水產,它登上中國人的餐桌上更是有招數百年的歷史。法國人喜歡生吃牡蠣,用它沾上檸檬汁一口「嗦」;而中式的吃法就更多樣了,可煮湯可爆炒,廈門和潮汕一帶,用鮮甜的小牡蠣做成的「蚝仔煎」更是著名小吃。中醫和牡蠣也有一份「不解之緣」,但入藥用的不是美味的蚝肉,而是不起眼的牡蠣殼。

多用的「殼」

吃牡蠣的時候,最難的一關是撬開外殼。它的外殼顏色灰白又凹凸不平,沒有其他貝殼那麼漂亮,除了當個燒烤容器似無大用。但在古代,牡蠣殼是重要的建築材料,嶺南沿海的不少民居至今仍保留著「蠣殼牆」,這種房子冬暖夏涼,耐潮又堅固。正是在和牡蠣殼打交道的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了它的藥用價值。

《本草經集注》記載牡蠣殼味咸,性平而微寒,主治傷寒、寒熱等病症。而現代的《中藥學》則認為牡蠣殼有潛陽補陰、重鎮安神、軟堅散結等功效,主要治療驚悸失眠、自汗盜汗、痰核等病症。現代人的工作較為勞心,情緒壓力大,睡眠問題也多見,再加上體檢中常發現各類結節類疾病,都有用上牡蠣殼的機會。

好吃的「肉」

那蚝肉除了美味,就沒有任何藥效了嗎?倒也不是。古籍《證類本草》中稱它「主虛損……兼令人細肌膚,美顏色」。牡蠣肉被稱為「來自海洋的牛奶」,說的便是它質地潔白又汁液飽滿,有滋補腎陰的功效;陰分足了,皮膚便能變得水潤細膩,因此「美容養顏」的功效倒也說得過去。但牡蠣肉的作用也僅限於此,功效不如牡蠣殼那麼廣。唯有「滋陰」這一項,吃「肉」比吃殼更有用。

但吃它養生也有一點小技巧,生吃蚝肉過於生冷,容易傷脾胃;「烤生蚝」等做法又常需加入大量香辛料,過分香燥。最好方法的還是煮湯,用它配上海帶或是紫菜,再加入一點肉末,美味與養顏並行不悖。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廣東省中醫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14/200391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