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王維洛:長江三峽大壩工程的結局是凌遲

作者:

水庫誘發滑坡、水位周期性變化幅度大、庫岸劣化導致三峽庫區地質災害不斷

【摘要】

黃河三門峽工程的結局是立斬,而長江三峽工程的結局是凌遲。中國百姓愛圍觀被殺頭被凌遲的熱鬧場景,可謂風景這邊獨好。

1990年工程論證領導小組技術負責人潘家錚稱三峽水庫的庫岸主要由堅硬、中等堅硬岩石組成,總體穩定條件是較好的。庫岸穩定,大中型崩塌、滑體約140處,其中穩定性較差的14處。隨著三峽工程的進展,投入地質災害治理的資金不斷增加,至2023年8月用於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已經超過230億元。治理資金大幅度投入,結果不是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減少,而是越治理隱患點越多。到2022年已查明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隱患點7400處,受威脅的民眾人數超過一百萬。目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密度是全國平均數的33倍。

三峽地區地質條件複雜,地質結構破碎,又是中國的暴雨區之一,歷史上有滑坡和崩塌的紀錄。三峽地區的居民點多建造在古滑坡體上。在這樣的地質、地理、氣候條件下建造三峽大壩工程就是一個錯誤決策。三峽大壩豎立之後,水庫水位最大提高了113米,水庫誘發地震,庫水位周期性變化,水位消落區岩體劣化,都是導致三峽庫區地質災害不斷、地質災害隱患點增多的主要原因。

庫岸劣化,是一個新概念。三峽水庫水位每年在海拔145米至海拔175米之間變化,形成了30米高的消落帶。消落帶岩土體處於一種浸泡-風乾交替狀態。這種乾濕交替對岩土體來說是一種「劣化損傷作用」,從而容易觸發滑坡、崩塌的產生,對三峽水庫庫區生態環境與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威脅。

2023年6月重慶市、湖北省領導人分別視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隱患點。2023年7月初三峽庫區19個區縣303個鄉鎮(街道)遭受嚴重洪澇、地質災害,造成134060人受災,死亡失蹤25人。7月5日習近平對防汛救災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級領導幹部靠前指揮。之後地方政府和專業主管部門動作頻頻,說明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壞消息已經上達龍庭,習近平曾做過專門的指示。2023年11月16日長江航道局在重慶奉節關廟沱水域首次舉行三峽庫區深水搜尋打撈沉船演練,為三峽庫區因滑坡、岩崩造成沉船的重大事故做準備。該來總是要來的。

圖1:風景這邊獨好。三峽庫岸劣化的實例,三峽庫區巫峽段箭穿洞危岩劣化圖像對比,圖片來源:殷躍平等:三峽庫區高陡岸坡潰屈失穩機理及防治研究

一、水庫誘發滑坡

在《地質災害的魔鬼已經從瓶子裡放出來了》[1]一文中筆者談到了水庫誘發滑坡的概念:水庫誘發滑坡是指水庫建成以後,沿岸地區自然條件發生顯著變化,由於水位升高造成河流局部侵蝕基準面和地下水位抬高,並引起水文動態變化,使庫岸遭受強烈改造,從而導致岸坡失穩誘發的滑坡。水庫誘發滑坡既有一般滑坡的共性,受到地形、岩性、降雨等自然因素控制,但又具有特殊性,其活動會受到水庫蓄水及庫水位周期性升降及其誘發地震活動的影響。水庫誘發滑坡區別於一般滑坡,就在於其特殊性,水庫蓄水、水庫水位周期性升降和水庫誘發地震活動是導致滑坡產生的主要因素。

黃潤秋、許強、戚國慶在《降雨及水庫誘發滑坡的評價與預測》[2]一書中將水庫誘發滑坡稱為庫水誘發滑坡,強調了水庫中的水的作用。黃潤秋又將庫水誘發滑坡分為直接誘髮型和間接誘髮型兩種。

2013年7月27日發生在金沙江溪洛渡庫區水庫誘發滑坡,造成至少9人失蹤,是一次典型的水庫誘發滑坡。在中國發生水庫誘發滑坡最多的是長江三峽水庫,包括葛洲垻水庫。

圖2:三峽工程下閘蓄水6個星期後發生了千將坪滑坡,造成24人死亡失蹤。圖為千將坪滑坡全貌,圖片來源:殷坤龍、張宇、汪洋:水庫滑坡涌浪風險研究現狀和災害鏈風險管控實踐

圖3:新灘滑坡涌浪傳播曲線,圖片來源:殷坤龍、張宇、汪洋:水庫滑坡涌浪風險研究現狀和災害鏈風險管控實踐

二.三峽水庫誘發滑坡

2.1.自1994年底三峽工程正式開工以來,在防治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方面已經投入超過230億元資,可是三峽庫區地質災害依然不斷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唐鳳嬌等在2022年《工程地質學報》上發表的《金沙江溪洛渡庫區水庫誘發滑坡時空分布規律及易發性研究》一文中提到的2003年發生在湖北省秭歸縣三峽庫區千將坪山體滑坡和自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以來持續發展的三峽庫區藕塘滑坡。

1986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進行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分十四個專業組,其中有一個專業組名叫地質地震組。1990年國務院聽取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工作匯報時,工程論證領導小組技術負責人潘家錚謊報稱三峽水庫的庫岸主要由堅硬、中等堅硬岩石組成,總體穩定條件是較好的。庫岸穩定,大中型崩塌、滑體約140處,其中穩定性較差的14處,而且距離垻址都在26公里以外[3]。1992年3月21日鄒家華副總理在向全國人大代表對三峽工程議案做說明時更進一步稱:專家組認為,水庫無滲漏及嚴重的浸沒坍岸問題,庫岸的總體穩定性是好的。少數可能失穩的大型崩塌滑坡體離三峽垻址都在二十六公里以遠,不會影響工程的運用和大壩安全。1994年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4]。在三峽工程移民投資的400億元人民幣中拿出了6億元包幹三峽地質災害治理[5],後來稱其為一期治理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一些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費用則由中央政府直接撥款,未計算在內)。1997年三峽工程完成大江截流。三峽庫區地質災害問題凸顯出來,2001年,國務院在三峽工程投資款之外又增加了40億元,專門用於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並成立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稱其為二期工程。2003年,中央又決定再拿出近80億元(一說72億元)用於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稱其為三期工程。2003年6月1日三峽工程正式下閘蓄水至海拔135米,三峽水庫投入使用。2005年6月1日三峽水庫提前蓄水至海拔156米。在2008年10月和2009年10月兩次向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衝擊失敗之後,三峽工程修改了水庫排渾蓄清運行計劃,2010年9月第三次向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衝擊,獲得成功。從此之後,三峽水庫的水位在海拔145米至海拔175米之間變化,形成30米高的水庫消落帶。2009年之後,三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費用打包在三峽後期工作的總投資中,用於地質災害的治理資金有100多億元[6]。根據水利部三峽工程管理司司長阮利民提供的數據,截至2023年8月,三峽後續工作專項投資累計安排1095億元,其中用於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資金111.83億元[7]。從1994年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至2023年8月累計用於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資金超過230億元,相當於鄒家華副總理在向全國人大代表對三峽工程議案做說明時提出的三峽工程總造價570億元的40%。

230億元防治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資金投了下去,可是三峽庫區地質災害依然不斷,地質災害隱患點反而是越治越多。1990年潘家錚匯報說,三峽庫區大中型崩塌、滑體約140處,其中穩定性較差的14處。到2003年6月13日公布的三峽庫區共有滑坡、崩塌2490處。2009年9月,納入後續規劃的滑坡、崩塌和危岩共5386處,共威脅177米(移民遷建線)以上89萬餘人[8]。到2022年已查明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隱患點7400處[9],受威脅的民眾人數將超過一百萬,接近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提出的工程移民113萬。

2.2.自2003年6月1日三峽工程正式下閘蓄水至海拔135米以來三峽庫區發生多起水庫誘發滑坡災害

根據筆者掌握的資料,自2003年6月1日三峽工程正式下閘蓄水至海拔135米以來三峽庫區發生多起水庫誘發滑坡災害:

2003年7月13日湖北省秭歸縣千將坪滑坡,導致24人死亡失蹤;

2008年11月23日重慶市巫山縣龔家坊崩滑;

2009年3月重慶市雲陽縣涼水井400多萬立方米的滑坡復活變形;

2009年5月18日重慶市巫山縣龔家坊再次發生山體崩塌;

2009年5月6日湖北省巴東縣沿渡河鎮姚家灘滑坡體整體下滑;

2011年10月21日重慶市巫山縣望霞發生山體滑坡;

2014年9月2日湖北省秭歸縣杉樹槽滑坡,損毀大嶺電站;

2015年6月24日重慶市巫山縣紅岩子滑坡,導致2人死亡;

2019年12月10日湖北省秭歸縣卡門子灣滑坡;

2021年8月28日湖北省秭歸縣歸州鎮向家店村小岩頭發生滑坡;

2023年10月9日重慶市巫山縣銅鼓鎮水流村發生滑坡。

這些只是筆者掌握的一些資料,是三峽庫區水庫誘發滑坡岩崩事故中很小的一部分。

圖4:三峽庫區湖北巴東姚家灘滑坡體整體滑移,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圖5:三峽庫區湖北巴東姚家灘滑坡體整體滑移,淹沒水電站後的情景,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圖6:三峽庫區湖北巴東姚家灘滑坡體整體滑移,淹沒水電站前的情景,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圖7:2015年6月24日巫山紅岩子滑坡,導致2人死亡,圖片來源:如圖所示

圖8:2019年12月10日湖北省秭歸縣卡門子灣滑坡,圖片來源:如圖所示

2.3.三峽庫區滑坡災難加重的主要原因

三峽地區地質條件複雜,地質結構破碎,又是中國的暴雨區之一,歷史上有滑坡和崩塌的紀錄。三峽地區的居民點多建造在古滑坡體上。在這樣的地質、地理、氣候條件下建造三峽大壩工程就是一個錯誤決策。

三峽工程建造之後,水庫蓄水、將水位最大抬高113米,蓄水位周期性在海拔145米至175米範圍內變動,形成30米高的消落帶、水庫誘發地震,都是導致庫岸穩定性減弱,老滑坡復活,新滑坡崩塌產生的主要原因。

李砰、李願軍、楊美娥在《長江三峽庫區水庫誘發地震的研究》[10]一文中分析了千將坪滑坡發生的原因,總結得十分到位:三峽庫區存在水庫誘發破壞性地震的危險,這種危險隨著二期和三期水位的增加而日趨臨近。上述兩條強震發生斷層被一條活斷層連接,Q3以來的構造活動已引起長江兩岸大量滑坡體的再活動,當水庫儲水後,許多滑坡體的下部為庫水所浸潤,如遇誘發強震將會引起巨大的災害。巴東至秭歸區段多為移民遷建區,滑坡體上有眾多的城鎮和居民點,一旦發生破壞性地震,滑坡體湧入江中,引發的災難,將是十分慘重的。中國長江三峽工程於2003年6月1日正式下閘蓄水,自蓄水達135米水位以來,庫區微震頻繁,6月7日起突然在湖北省巴東縣城北信陵鎮沿江一線發生了2000多次密集的小震群。長江南岸的秭歸沙鎮溪及附近於2003年6月10日發生1.7級地震,7月9日發生1.6級地震,7月13日零時20分突然發生2400餘萬方的大滑坡,此滑坡體緩慢滑入江中,一個小鎮消失了,24人遇難,千餘人劫後餘生。在這個過程中,水庫蓄水->水位抬高->誘發地震->誘發滑坡,因果關係非常明確。加上三峽地區原有自然條件,複雜的地質條件,破碎的地質結構,又是中國的暴雨區。這就是230億元防治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資金投了下去,但是三峽庫區地質災害依然不斷,地質災害隱患點越治越多的主要原因。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22/202101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