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因言獲罪」的「右派」分子朱鎔基

作者:

朱鎔基

這是1956年,朱鎔基與勞安在長沙的結婚照。此時,朱鎔基年方28歲,在國家計委任職。從東北工業部到國家計委,20多歲的朱鎔基以淵博的學識、出色的表現,成為當時最有前景、領導期望很高的年輕幹部。他的能力、人品,得到了很多同事的肯定。然而,1957年「反右」開始,脾氣倔強、性格率直的朱鎔基「因言獲罪」,被打成「右派」,從此陷入了長達20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蹉跎歲月。

從清華到東北開完歡送會、宣誓會,懷著特別的憧憬,承載著「建設國家」的使命,1951年,以學生自治會主席的身份,朱鎔基帶領幾百名清華畢業生赴東北。

「朱鎔基是學生會主席,在學生中威信比較高,所以組織上叫他帶隊。」朱鎔基清華時的同班同學郭道暉回憶說。「當時東北要建成重工業基地,所以,這些理工背景的學生都去那裡了。」朱鎔基被安排到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新華社公布的朱鎔基簡歷說,朱鎔基1951年到1952年,在東北工業部計劃處,當生產計劃室副主任。這一職位按照中國幹部職級排列應當是副科級。據當時的同事介紹,朱鎔基那時23歲,年輕氣盛,工作起來不要命,「熱情很高」。當時的領導對這些清華高才生也很重視,所以「朱鎔基沒來多久就擔任了計劃室副主任。」「這個時候,湖南人的個性和清華畢業生的『脾氣』已經有所體現。」朱鎔基由於淵博的學識、出色的工作表現,贏得了當時工業部領導的極大賞識。東北工業部對朱鎔基來說,除了取得初步經濟工作經驗外,還在於:這個年輕人的工作表現引起了相當多的人注意。這些人都很欣賞朱鎔基的人品和才氣,而且很多人後來都身居要職。多年後,每遇危難,都會有人施以援手,使他度過了次次危機,並能有嶄露頭角的機會。這些人中包括後來成為朱鎔基直接領導的呂東、袁寶華等,而對朱鎔基最重要的,當屬後來成為著名經濟學家的馬洪。可以說,這次「邂逅」對朱鎔基仕途和人生經歷影響巨大。到底有多大,很難加以評估。

馬洪比朱鎔基大8歲,時任中共東北局委員、副秘書長。馬洪的職務要比朱鎔基高許多。在工作上,馬洪是他的上級,馬洪對他十分賞識。3月2日,馬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當時朱鎔基工作很努力,人很聰明,很正直,很有發展前途。」1952年12月,東北工業部撤消,而此時,中國高層正在醞釀成立國家計委。由於懂經濟的人才十分缺乏,而東北政府已積累了幾年的經濟建設管理經驗,從東北調一批既懂經濟又有一定工作經歷的專業幹部進京,是當時中央領導人的願望。於是,「地方幹部支援中央」的政策出台。據馬洪回憶,1952年,東北局大概有100餘人奉命進京,作為地方支援中央的幹部,「我和朱鎔基是其中的兩個。」

按照官方公布的簡歷,朱鎔基1952年至1958年在國家計委燃動局、綜合局任組長、國家計委主任辦公室副處長秘書、國家計委機械局綜合處副處長。據朱鎔基的同事說,朱鎔基是時任計委領導人之一張璽的秘書。張璽政工出身,曾任河南省省委書記。而海外有傳記說朱鎔基是當時計委主席李富春的秘書,此說被朱鎔基的同事給予否定。馬洪說,「在計委工作的時候,朱鎔基的表現也很出色,是當時工作最出色的幹部之一。」朱鎔基的另一位同事回憶說,朱鎔基是計委當時最出色、最有前途、領導期望值很高的年輕幹部。他的能力、人品得到了當時很多同事的肯定。「朱鎔基講話邏輯性極強,看到什麼不對的地方,他就會指出來,從不馬虎。有時開會,由於職務關係,他只能坐在後面,但他只要看到或聽到他認為不合理之處就會立即指出,使有的領導很不滿意。」

朱鎔基在國家計委工作時間長達6年,6年中,中國經歷了初步工業化,而計委作為計劃經濟管理核心部門,無疑處在中國工業化的風口浪尖上。由於計劃經濟所固有的特點,計委幾乎要執掌這個國家的經濟生命線。有經濟學家評論說,「不能說這段時間對朱鎔基熟悉中國經濟沒有用處。」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朱鎔基還在國家經委擔任過一段時間領導職務。「計委工作相對宏觀,而經委工作相對微觀,但對朱鎔基的歷練是一樣的。」前不久,朱鎔基在香港發表演講時說,這麼多年,他對中國經濟脈搏的跳動,還是熟悉的。有人就此認為,這種熟悉和他在計委的工作經歷不能說沒有關係。朱鎔基的同事回憶說,當時經常看見朱鎔基翻看各種資料,還要經常起草文件,偶爾還寫經濟理論文章。他也十分注意學習,外語也沒有丟。

平靜的生活由於政治的干擾而結束。1957年春,中共中央提出開門整風,讓黨外人士對黨提意見,於是各民主人士紛紛以諍友身份對執政黨提出各種意見,有些甚至是非常尖銳的意見。1957年6月8日,在毛澤東親自指導下,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組織力量準備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內部指示。同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這是為什麼?》的社論。此後,全國陸續開展了大規模的「反右派」鬥爭。

本來,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要求民主人士幫助黨整風,鼓勵「鳴放」,於是很多人響應執政黨的號召,紛紛對黨提出批評和建議。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人不但沒有得到領導人的感謝,反而被稱作「蛇」,要引出洞來打。自從被稱作「蛇」後,55萬人便開始了痛苦而漫長的右派生涯。

知名人士李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打成右派就意味著被打入另冊,全黨共誅之。很多右派被打,被拘禁,被押送到北大荒勞動改造,被殘害致死。」1998年3月,在朱鎔基作為總理的首場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問起他的「右派」經歷,他表示,不願意回憶那段歷史。對朱鎔基來說,之所以不願意回憶那段經歷,大概是因為那段經歷的艱難和辛苦,不堪回首。但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1958年,「反右」拉開了朱鎔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之前的艱難序幕。這段艱難序幕的開始便是黨內反右上演。據一位了解這段歷史的人介紹,黨內反右是在黨外反右之後。當時《人民日報》曾經發表社論說,「黨內右派和黨外右派沒有本質上的不同,黨內有了右派分子,對我們黨和革命事業的危害就更加嚴重。」「如果在我們黨內容許右派分子存在,他們就會同黨外右派分子串通起來,從內部來打擊我們,從內部來反對我們。」「在當時,不僅黨外鳴放,黨內也要鳴放。」李銳說,「朱鎔基是在黨內鳴放後被打成右派的。」他為什麼被打成右派,他鳴放了什麼?記者接觸到的人大都不願意提及,甚至諱莫如深,幾經周折也只能找到一些零星信息。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往事微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29/2036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