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大罷免首波投票登場,不同於昨日的大雨,全台天氣晴朗,民眾上午8時起進入投票所投票。(宋碧龍/大紀元)
周六(7月26日),台灣大罷免首輪投票結果出爐,無一名在野黨立委被罷免。有近400萬台灣人參加周六的投票並當日開票,且兩大政黨都承認選舉結果,再次令外界感嘆台灣民主的成熟。
投票結果顯示,24名國民黨立委和前民眾黨籍新竹市長高虹安可以繼續留任。罷免案要想獲得通過,必須獲得該選區內超過四分之一合格選民的支持票,且支持票總數必須超過反對票總數。
支持罷免的人士批評國民黨立委及其盟友阻撓關鍵立法,尤其是國防預算,並通過了被認為削弱行政權力、偏袒中共的有爭議修改法案。中共一直不放棄武統台灣,但在歷史上從未統治過台灣。
在野黨的行動引發一些台灣民眾對台灣民主完整性及其遏制中共軍事威脅能力的擔憂,從而引發罷免運動。
國民黨指責執政黨此舉是政治報復,是挑戰台灣民主制度。
選舉結果對兩黨各有啟示
國際危機組織東北亞高級分析師楊晧暐(William Yang)告訴彭博社,周六的台灣選舉結果顯示,更多台灣人仍然支持維持台灣政治的現有權力平衡,即在野黨在立法機構中占多數,而執政黨控制著政府的行政部門。
目前立法院的113個議席中,國民黨是多數黨(52席),民進黨是少數黨(51席),另有2席無黨籍立委屬泛藍陣營。
立法院共有31席國民黨籍立委面臨罷免投票,首波24位立法委員周六投票,剩餘7席將在8月23日投票。
如果周六的罷免投票及其後的補選中有6名國民黨立委席位被民進黨翻轉,民進黨就能獲得立法院多數席位(占過半的57席),擺脫「朝小野大」局面,重回「完全執政」。「朝小野大」指執政黨的立委人數比在野黨少。
美聯社指出,如果8月的第二波罷免結果仍對民進黨不利,這將意味著2028年大選之前,台灣總統賴清德領導的政府可能會繼續面臨來自立法院的強大阻力。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蘇子喬認為,近期推動發放現金、給軍警等群體加薪以及改善福利的立法,或許讓周六的選舉結果對國民黨有利。
台灣2025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了5.48%,主要依靠由人工智慧相關的高端半導體需求。台灣人仍然對住房和日常商品價格感到擔憂。
「儘管民進黨在罷免投票中遭遇挫折,但國民黨並不一定能鬆一口氣,因為民眾對罷免行動的支持依然強勁且積極。」蘇子喬說,「對反對黨的不滿情緒依然存在,有著巨大的動員潛力。」
兩黨共識:允許選民自由選擇 是台灣民主最珍貴之處
儘管兩大政黨依然存在嚴重分裂,但整個選舉過程秩序井然、和平有序,彰顯了台灣作為唯一享有民主的華語社會地位。
在680萬合格選民中,有超過半數參與了周六的投票。
賴清德總統在臉書貼出了一份聲明,呼籲民眾尊重並接受周六的選舉結果。
他說:「今天的結果,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罷免與反罷免,都是人民在憲政制度下所擁有的正當權利。儘管社會上存在不同立場,台灣人民依然能透過合憲合法的方式表達意見、做出決定。這正是民主台灣最珍貴的地方。」
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今天的結果不應被誤解為兩岸或外交政策的信號,也不應被解讀為『親中』或『親台』的立場。相反,它反映了台灣民主問責機制的力量和活力。」
台灣陸委會周三表示,中共當局和官方媒體試圖公然干預台灣選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