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媒體對德國財長克林拜爾(Lars Klingbeil)訪華首日成功與否立即發表了評論。
《南德意志報》總結說:克林拜爾在中國舞台上展現出友好與堅定的平衡。他堅持要求公平的市場准入,而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則承諾會認真對待德國的擔憂——但也僅止於此。
《星星》周刊認為:克林拜爾在北京發出的信息清晰明確,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在北京一場微妙的會晤中,中方讓他清楚地感受到,誰才是真正的掌權者。
《世界報》寫道:克林拜爾(SPD)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進行了六個小時的會談,這畢竟不算短:一場一對一會談、一輪財政政策對話、晚上還有一頓晚宴——這並非毫無意義。
友好的克林拜爾與彬彬有禮的東道主——人們不應被這些畫面迷惑。因為:當前的中歐關係並不算良好。北京是一個難以對付的夥伴——嚴格來說,這種關係已不能算是傳統意義上的夥伴關係。中國尤其讓歐洲人感受到其力量。
也正因此,克林拜爾此行來到這裡。問題是,評判這類訪問成功與否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僅僅對話就夠了嗎?
說克林拜爾「美化」奧拉夫·朔爾茨(SPD)時代可能並不公平。但有那麼一個朔爾茨時刻,卻讓這位社民黨主席至今印象深刻:那是2022年秋天。朔爾茨成功促使習近平公開警告弗拉基米爾·普京,反對在烏克蘭動用核武器。這是一次外交成功,當時總理與總理府大肆將功勞歸於自己。
德國財長如今恐怕也不會要求那麼多:一個「迷你朔爾茨時刻」就足夠了。一絲突破,一點進展。畢竟克林拜爾不像朔爾茨那樣會見到習近平,而是只見到副總理何立峰——但這位副總理畢竟主管中國的經濟、貿易與財政。何立峰正是最近在中美關稅爭端中代表中國參與談判的人。對於想促成某種協議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會談對象。

德國財政部長拉爾斯·克林貝爾在北京。17/11/2025路透社- Maxim Shemetov
克林拜爾近來強烈主張歐洲應保護自身市場,抵制來自中國的傾銷產品。必須徵收新的歐洲對華鋼鐵關稅——這已成為德國黑紅聯盟政府內部的共識。而且布魯塞爾可能很快就會做出決定。
當克林拜爾坐在何立峰對面時,他並未明確提及這些。他表示,中國企業如今已成為「德國企業的嚴峻競爭者,競爭我們當然不怕」。但他強調,所有競爭必須在公平條件下進行:「公平的商業關係包括確保獲得關鍵原材料的可靠路徑,確保削減過剩產能。」
東道主何立峰則要求德國與歐洲在消除貿易壁壘以及對特定企業的不公平待遇方面作出讓步:「希望德國能夠在歐盟層面推動靠近中國,以化解貿易爭端」,為雙方企業創造「無歧視且公平的商業環境」。
這些場面遠非公開對抗。沒有雷霆般的言辭,沒有擴音器式的叫嚷。這與近期的氣氛截然不同。若能在此之後出現可展示的成果,那將意味著進步,也意味著近期「冰封期」的緩解。
不久前,中國外長指責德國外長搞「麥克風外交」,意指為了效果而刻意表態。背景是: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基民盟)此前針對台灣發表了言論,引發中國強烈不滿。最終,他在出發前臨時取消了訪華行程。據悉,中方曾要求其收回相關表態,並且幾乎沒有為他安排足夠層級的會面。
現在的情況依然艱難。鋼鐵關稅只是眾多爭議之一。還有德國總理拒絕華為參與德國5G網絡建設的決定;以及近幾周持續發酵的晶片相關爭端——圍繞被荷蘭政府接管的中國晶片製造商 Nexperia。一時間還看不到解決方案。
德國此行要向北京傳遞的信息是:歐洲人希望擺脫被動狀態,更堅定地維護自身利益——儘管仍然是自由貿易的支持者。克林拜爾在北京所採取的方法,是展現實力與閉門談判的結合,同時避免讓對方難堪。柔性外交或許是一種有效的衝突解決方式。
在媒體前亮相時,克林拜爾談到烏克蘭問題。他聲音不高,更像是低聲表達。克林拜爾認為,中國在推動結束俄羅斯侵略戰爭的努力中,是關鍵夥伴。他說:「我們歐洲人敦促這場殘酷戰爭儘快結束。為此我們應共同努力。」何立峰對此並未回應。當克林拜爾表示希望繼續交流時,他只是輕輕點頭。在他的講話中,他也不忘提到中國最新的經濟增長數據:今年達到5.2%。這樣的增長數字對克林拜爾而言只是一種夢想。而他所希望的「朔爾茨時刻」暫時落空。也許下次吧。雙方至少表示希望保持聯繫。
阿波羅網評論員王篤然分析,克林拜爾此行的最大意義不在成果,而在於讓歐洲清晰意識到:中共已不再以夥伴姿態面對歐盟,而是以「力量優勢」姿態重新定義互動。習近平曾因國際壓力而罕見對普京發出核警告,但如今北京更具侵略性,也更難對外讓步。德國的柔性外交雖能維持溝通,卻難撼動中共核心戰略。
「在北京,外交突破從來不是靠誠意換來的,而是靠壓力逼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