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多地告急 萬億級大雷即將引爆

日本《日經亞洲》11月18日最新報導,中國正在整合更多中小型金融機構,這些機構因向公共投資領域過度放貸、且缺乏還款前景而面臨風險。

其中一個例子是,中國北部內蒙古自治區將120家較小的金融機構合併為內蒙古農村商業銀行(Inner Mongolia Rural Commercial Bank),該行已於今年5月開業。其位於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的新總部在周邊建築中格外醒目。

類似的新銀行也在今年2月於內陸的河南省成立——這是由25家貸款機構合併而成。

農村金融機構加速整合:債務風險成主要推手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數據,中國共有逾4,000家金融機構,但今年上半年數量減少了225家,降幅達5%,超過了2024年全年減少的195家。

被淘汰的機構大多位於農村地區,包括農業類貸款機構和村鎮銀行。這類銀行約占中國全部金融機構的80%。

被清除出局的機構大多位於農村地區,包括農業類貸款機構和村鎮銀行。這類銀行約占中國全部金融機構的80%。

隨著經濟低迷持續,農村人口外流使情況進一步惡化,加大了銀行整合的壓力。

今年早些時候,東北吉林省的13家金融機構被合併為一家農業銀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也在推進類似的金融機構整合計劃。

地方財政承壓:房地產下行與預算外債務雙重衝擊

《日經亞洲》指出,新冠疫情以及中國房地產泡沫的破裂,也加深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困境——這些政府曾被視為安全的借款方。

中國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但隨著房地產市場低迷,這一收入來源較2021年高峰已暴跌約60%。

預算外債務正成為地方政府的沉重負擔。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被用於公共工程及類似項目,但其中許多項目並不賺錢——例如鮮有人使用的高速公路——從而帶來了違約風險,並可能對整個中國金融體系造成影響。

中國領導層在2024年決定在五年內投入10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4萬億美元),以控制此類隱性債務。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2023年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未償債務達約60萬億元人民幣。

日本綜合研究所(Japan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員Shinichi Seki指出:「目前的支持力度仍然不足。」

中共中央委員會在今年10月通過的《關於制定2030年前國家五年規劃的建議》中表示:「要提高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的能力,有序推進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領域風險處置。」

儘管過去五年已獲得總計5300億元人民幣的公共資金支持,但中國區域性銀行仍累計擁有近1.4萬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如果中國經濟無法實現反彈,這一數字可能進一步膨脹。

區域性銀行治理亟待加強:規模化併購難解根本問題

《日經亞洲》指出,銀行合併能夠形成規模效應,有望幫助穩定存續機構,但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樣不可或缺。

中國的區域性銀行曾出現管理問題,包括地方監管部門違規干預等情況,有時甚至導致擠兌事件。

總部位於內蒙古的包商銀行(Baoshang Bank)便是在類似背景下於2019年事實上被國有化,其近乎倒閉的原因被歸咎於在主要股東授意下進行的魯莽放貸。

瑞穗研究與技術公司(Mizuho Research& Technologies)首席經濟學家Naoki Tsukioka表示:「對於中國金融體系的健康運行而言,最關鍵的是區域性銀行要具備強有力的治理能力,並能夠獨立於相關利益方。」

Tsukioka指出,如果忽視治理問題,「提升地方經濟、推動銀行整合等舉措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示意圖)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FX168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118/2307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