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無聲地改變全球就業市場,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先倒下的,是年輕人!
史丹福大學最新研究顯示:
過去三年,最容易被AI取代的崗位里,22-25歲新人就業率猛降13%。
與之相反,各領域的資深從業者,不但安然無恙,還穩中有升。
更多教育/選校/留學問題,可添加規劃師:ischool114,1V1諮詢

AI正在「吃掉」年輕人!
可能你從來沒想過,如果剛畢業就找不到工作,罪魁禍首或許是因為「你生得太晚」。
這份由經濟學家埃里克・布林約爾松和斯坦福數字經濟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研究,揭示了一個殘酷又真實的現象:
在AI高度滲透的崗位,年輕人的就業率正在快速下滑。
比如,軟體開發行業,美國22-25歲的開發者就業人數下降近20%。同一時期,26-30歲群體略有下滑,但40歲以上開發者基本穩定。


究其原因,是因為這兩個行業的初級崗位,是最容易被AI所替代的。
大型語言模型(如ChatGPT)能快速掌握書本知識、流程規範,這些恰好是初級員工或低學歷勞動力賴以求職的「顯性技能」。
「自動化型」AI應用(比如代碼生成、報表處理)帶來的劇烈影響,使這些領域裡,新人的就業率跌幅大增。
美國人工智慧公司Anthropic的CEO甚至將其稱為AI對白領的「大屠殺」。
圖| CNN
這也給如今的畢業生就業拉響了警報。
AI對年輕人而言,紅利與危機並存:因為你生得太晚,就業市場已經被AI「偷走」了一塊。
AI「精準打擊」下
哪些崗位新人就業不降反升?
但並非所有年輕人的出路都變窄了。
研究同時顯示,護士、護理員等需要現場操作和體力勞動的職業,不僅沒被AI衝擊,還呈現就業增長態勢。

儘管在這些崗位上,也有對AI的廣泛應用——比如現在國內就有護理機器人上崗,承擔送藥、測量、轉運物資等工作,但這些機器人還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它們屬於「增強型」AI工具,即協助管理、維修等,崗位的」主角「依然是人本身。

況且,這種既有感情、信任需求,要應對突發情況的崗位,也不可能離開人的主導,員工的豐富經驗、臨場反應依然是這些崗位的主要技能。
AI學不來的「江湖經驗」
前浪坐收年齡紅利
正當年輕人(22—25歲)的就業自2022年底(ChatGPT上市前後)以來幾乎陷入停滯,年長的員工卻穩坐泰山。

資深人士的「核心價值」,主要來自於他們豐富的「江湖經驗」和人際關係應對能力。
畢竟,如果老闆給機器人一個眼神,AI是不可能立馬心領神會的,也不會去判斷客戶是否「話中有話」——這些還得靠有經驗的資深人士來完成。
所以,在那些採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行業中,年長的員工反而不容易被替代,就業機會保持穩定或略有增長。

未來社會挑戰
要求年輕人「長出」複合型能力
此前,我們讓DeepSeek預測過,「未來10年內可能消失或大幅縮減的大學專業」,它給予的回答與斯坦福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
1.基礎會計學
2.傳統新聞學
3.傳統圖書館學
4.外語翻譯專業
5.傳統印刷與出版
6.基礎攝影與攝影
7.傳統農業科學
8.基礎市場營銷
9.傳統廣播電視學
10.基礎人力資源管理
這份列表里的職業多帶有「基礎」「傳統」二字,可見,一些簡單重複、可被程序指令所替代的工作,將來都岌岌可危。
而對於「未來10年最不會被AI替代的十種職業」,DeepSeek給出的答案里,醫療護理人員、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從業者占了前三位,正是那些需要大量經驗和情感輸出的崗位。
也就是說,需要發揮人類獨特技能(如創造力、同理心、複雜決策)的職業,在AI時代里,將更具抗替代性。

這也對未來年輕人的成長帶來諸多啟發。
比如,年輕人需要:
1.主動學習跨界技能;
2.關注「增強型」 AI工具的發展方向;
3.不盲目追求熱門專業,結合自身興趣與未來可持續發展潛力選定賽道;
4.提高解決複雜問題及團隊協作能力。

同時,我們也要客觀、冷靜地看待,「畢業即失業」的焦慮雖然正在部分行業蔓延,但也不是絕對宿命。
正如Anthropic的CEO所言:
沒人能篤定地預知未來,預測強AI的影響的難度史無前例,因此一切終歸只是猜測。
未來的職業趨勢,是「人類+AI」協作模式。我們和AI,不是搶飯碗的競爭對手,而是互相協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