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國企是黨國命根子,但已經沒有未來了,根本原因是被割韭菜的牛馬越來越少了。
中國超前消費崩了,信用卡數量連續11個季度減少。
中國高於20塊的香菸都沒多少人買了,這是不是消費降級?
中國「紙面財富」崩塌?比房子賣不動更擔憂的3件事,已經悄悄在城市蔓延
台北入選亞洲適合退休13城市低生活成本成優勢,中國大陸無一城市上榜。
墓葬行業被認為是最穩定的行業,但在中國經濟持續下行的壓力下,頭部企業虧損,整個行業也都非常不景氣。
黨的命根子,已經沒有未來了
一直以來,中國政府都把人口視為負擔。
計劃生育的初衷,就是要達到「人均國民經濟產值翻兩番」的目標,必須把分母降下來。
現在發現人口減少,未來沒人給房地產和地方財政接盤了,也沒人交社保了,又鼓勵多生。
作者「Leva」撰文分析,多生也沒用,工作機會沒有了,生出來的人口又變成「剩餘勞動力」,即使有工作機會,也是低薪資低福利,越來越多年輕人看明白了,社會不但壓榨我,還要壓榨我下一代,那我還生個屁。
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消費主體在海外,勞動者就是生產工具,就是成本,所以必須實行低薪資低福利政策,幫助中國製造業企業完成資本積累,開拓海外市場。
連比亞迪在巴西壓榨中國勞工都被巴西法院勒令巨額賠償,國內的辦法在海外行不通,那怎麼資本積累?壓榨國內韭菜和供應商,這樣沒有未來的。
中國的國企,是黨國命根子,不會允許外人染指,經營也不透明,黨委負責制,外國人也怕被割了韭菜。中國實際利用外資2025年上半年也創了新低。
按照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者,諾獎獲得者阿西莫格魯的說法,中國的榨取性制度是沒有未來的,一個制度對絕大多數勞動者來說沒有吸引力,努力沒有用、勞動沒意義,很多年輕人就躺平。
隨著中國人口快速下降,中國經濟必然萎縮,目前稅收和社保繳費基數已經漲不動了。
中國經濟好不好,首先看外商投資,外國人賺不到錢自然不來,再就是看稅收和社保繳費基數,這兩項指標幾乎不可能造假。
看股市、看GDP數字、看統計局發布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青年失業率、城鎮調查失業率……都是扯淡。
有人把雷軍成為首富看作中國製造業崛起的標誌,太淺薄了。
小米市值再高,在小米生產線上打螺絲的牛馬們,工資會不會漲?
中國的超前消費,崩了
超前消費,崩了。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數量已連續11個季度持續下滑,到今年二季度末卡片數量為7.15億張,三年內蒸發了9200萬張。
消息一出來,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才猛然想起來已經很長時間沒用信用卡了。而信用卡數量大跌,本質上是借貸消費的降低,或者說,超前消費,不存在了。數據顯示,上半年15家全國性銀行信用卡總貸款規模較年初減少1945億元,其中僅有四家增長。
為什麼人們花錢會突然變得謹慎?其實,超前消費與經濟環境緊密相關,回到十年前,借貸消費處於黃金期,2015年到2017年間呈現爆發式增長,光短期消費貸規模超過了8萬億元,是2014年末的2倍多。那時大家是敢借又敢花。
但是從2018年開始,一個信號就出現了:截至2018年6月末,消費貸款同比增速在21%,但同期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回落至9.4%,回到了15年前的個位數增長水平。緊接著就是三年口罩時期,普通人收入受到極大衝擊,這中間還穿插外貿、投資對經濟拉動力下降,產業升級等大事件,這些因素綜合下來,很多普通人的感覺就是兜里的錢變少了,而能掙錢的事也變少了。
中國高於20塊的香菸都沒多少人買了,這是不是消費降級?
最近,菸酒店老闆王強愁眉苦臉,主要原因是高檔香菸越來越難賣了。
作者「平說財經張平」撰文說,過去高檔香菸的庫存周轉在15天,現在延長至45天。菸酒店正面臨資金鍊斷裂的風險。此外,高檔煙即使降價也無人問津。像高檔香菸「和天下」之前曾標價100元,如今65元也沒人來買。不過,像「紫雲」這類20元以下的低檔香菸,現在卻賣得火熱。
事實上,國內香菸市場正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一邊是高檔香菸無人問津,而另一邊低檔香菸需求在上升。根據菸草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高價煙銷量同比下降12%,而20元以下低價煙銷量逆勢增長8%。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生存壓力之下,即使是成癮性消費,也不得不向價格低頭。」
這是不是消費降級呢?
第一,受薪族生活和債務壓力大,不敢多消費
「債務枷鎖」也讓中產人士消費降級。上海白領奚敏,之前沒買房之前,抽的是30元一包的「利群」。而她在市中心買了一套650萬的商品房之後,每月的房貸是1.8萬。這個月供占了她的收入的70%。於是,奚敏戒掉了「利群」,改抽12元的「中南海」。
第二,政策控煙和稅收降低了購煙需求
一包50元的香菸,其中就有29元是稅款。顯然,在政策控煙,以及香菸價格持續上漲的情況之下,老百姓購買高檔煙的需求在快速下降。
第三,辦公室的遞煙文化在消失
現在就算你遞給客戶香菸,人家也會婉轉回絕說:「別抽了,吸菸對身體當了!」
第四,年輕人吸菸的數量越來越低
喜歡吸菸的90後、00後的年輕人數量要遠比中年人低。試想,中年人因為身體原因吸菸人數在逐步減少,而年輕人群體大多都不愛抽菸,這就導致高檔香菸賣不出去,低檔香菸還有點消費需求。
總之,高檔香菸沒什麼人購買了,說明老百姓消費能力被削弱了。
中國「紙面財富」崩塌?比房子賣不動更擔憂的3件事,已經悄悄在城市蔓延
房子賣不動,其實只是表面現象,真正更令人擔憂的3件事,已經悄悄在城市蔓延。
作者「萬公子」撰文說,第一,當「紙面財富」崩塌,預售屋解約潮背後的家庭財務危機。
數月來,全國各地開發商幾乎都加入了「買房送裝修、送車位」類似的變相促銷活動中,照理來說,100萬的房子送15萬的車位,相當於打了85折,已經很優惠了。然而很多人手上真的是資金緊張了——
今年前5個月,很多人連預售的新房都退訂了,退單量比去年同期暴增60%。
更麻煩的是,退訂的人一多,開發商收不到首付,資金周轉就更困難。而銀行那邊貸款審批也更嚴了,房貸增速降到了7.38%,是18個月以來最低的。這些問題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最後可能拖累整個經濟鏈。
第二,中產消失的骨牌效應,正在改寫樓市消費圖譜
以前的成交數據里,千萬的二手房很普遍。如今呢?最近一組成交數據,真的讓人大吃一驚,大城市成交的多是「廉價房」——
廣州200萬以下的二手房占了總成交的46%,南京更是高達58%。就連上海,300萬以內的房子都占到45%。
中產換房改善?真的越來越不現實了。當中產都開始收緊錢袋子,消費降級,受影響的又豈止是房市?
第三,不動產的價值邏輯,正在經歷一場靜默革命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那些大型保險資金早已悄悄轉向了:2025年上半年,他們對不動產的投資增加了40%,但錢不是進入了普通商品房,而且投到了物流園、長租公寓這類能穩定收租的項目。
北京五環外放開限購,表面是鼓勵買房,其實恰恰就暴露了重大轉向:現在真正的剛需都在郊區,市中心高價房反而難賣。今年前7個月,北京八成的成交都在五環外,這就已經說明了一切。
一位做投資的朋友跟我聊天時感嘆:「現在誰還指望房價暴漲?能穩定收租4%–5%的資產才是真香。」
這三股力量,正在不動聲色地改變市場的走向。
也難怪!當上海的工程師用公司股票買房,普通家庭為了省利息甘願住在20年的老小區時,發生改變的又何止是房市?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劇本,都在重新改寫。
台北入選亞洲適合退休13城市低生活成本成優勢
根據美國旅遊媒體網站Travelbinger報導,台北市名列亞洲13個適合美國人退休的理想之地。受青睞的原因包括是數位遊牧族的熱門遷居地,再加上低廉的生活成本等。
亞洲國家因多種因素而成為美國退休族的熱門目的地,例如較為親民的生活成本、更優質的生活品質、能夠融入新文化,甚至有機會與自己的原生文化再度聯繫。
文章仲介紹的亞洲13個國家和城市,分別有柬埔寨施亞努市(Sihanoukville)、柬埔寨暹粒(Siem Reap)、印尼峇里島(Bali)、馬來西亞吉隆坡(Kuala Lumpur)、馬來西亞檳城(Penang)、菲律賓杜瑪奎特市(Dumaguete)等地。
中國最穩行業也扛不住了(中國特殊行業龍頭產業,變天了)
隨著《入殮師》《人生大事》等影片熱映,「00後入殮師」等話題頻繁登上熱搜,這個曾被諱莫如深的行業逐漸走入大眾視野。
然而,如今行業的日子並不好過。8月29日,「第一股」福壽園發布2025年中期報告,上半年淨虧損2.6億元人民幣,印證了此前的虧損預警。報告顯示,上半年收入總額僅6.11億元,同比驟減44.5%,其中核心墓園服務收入從去年同期的9.06億元暴跌至4.77億元,跌幅超過一半。
墓地價格雖然連年上漲,卻沒能帶動業績。財報數據顯示,福壽園的經營性墓穴平均售價,從2018年的10.25萬元/個漲至2024年的12.12萬元。但消費者顯然「不買帳」,願意為高端安葬支付溢價的人越來越少。中期報告顯示,市場從近12萬元的「豪華房」轉向均價6萬多元的「剛需房」,需求結構出現明顯下沉。
福壽園的困境並非個案。作為行業龍頭,它的頹勢正是整個生命告別業態劇變的縮影。越來越多家庭選擇縮減或乾脆放棄購買墓地,告別儀式也逐漸精簡。曾經被視為「剛需」的消費,如今正在動搖。
其背後有兩大原因。首先是經濟環境趨緊,家庭開支普遍收縮,消費者不得不在「最後的消費」上更加謹慎。福壽園在財報中也坦言,業績下滑的直接原因是「客戶的消費行為趨向謹慎」。另一方面,是觀念的轉變。現代社會對生死的態度逐漸不同於以往,不再一味追求厚葬和豪華,而是更看重儀式的溫度與精神寄託。
當經濟壓力與觀念變化疊加,昔日「長紅」的生命告別賽道,正在顯露前所未有的疲態。
請訂閱阿波羅網主頻道,訂閱連結:
請訂閱阿波羅網副頻道,訂閱連結:https://shorturl.at/lMP34
請訂閱乾淨世界:https://shorturl.at/luFT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