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波羅網王篤若報導/外界傳聞習近平「大權旁落」不斷,中共卻在此時高調拋出《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條例》,並被包裝為「最高指導文件」。但觀察人士認為,這更像是在權力搖搖欲墜時的一劑緊急補藥:習近平試圖以毛式的思想政治工作重塑人心與忠誠,借意識形態奪回主動權。
9月28日,新華社報導全體黨員需接受新的思想再塑;中宣部隨即發布解讀,強調幹部要「絕對忠誠」,學校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企業、農村、社區乃至快遞員、外賣員等新興群體均被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覆蓋範圍。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一場全社會「全覆蓋」式的政治動員,近乎復刻毛澤東時代的做法。
評論員陳靜在看中國分析,歷史教訓仍在。毛時代將思想政治工作推至極致,滲透軍隊、工廠與農村,最終導致經濟崩潰與社會混亂,甚至出現高層叛逃(如林彪事件)。鄧小平改革開放後選擇拋棄這一模式,轉向務實的經濟建設,才帶來數十年的增長。因此,學界與評論員普遍對習近平重走「毛路」持否定態度,認為此路註定難以帶來實質改善,反而可能激化社會摩擦。
這一舉動的時機尤其敏感。傳聞中,軍權已由張又俠代管,黨務與政務則分別由蔡奇與李強分掌。習近平在此背景下急推《條例》,被部分觀察者視為「病急亂投醫」。思想政治工作既不能刺激經濟增長,也無法化解債務與結構性問題;當一個領導人只能寄希望於再次動員思想教育,恰恰暴露出其可用工具的貧瘠。
現實問題具體且直接:企業需要的是減負與創新環境,而非額外的政治包袱;農民需要的是增收與穩定,而不是再被要求背誦政治口號;城市居民關心房價、物價與就業,而非持續的政治灌輸;新經濟從業者更需要勞動保障而非政治學習。正如網絡上一句諷刺所言:「接班人都失業了,還接什麼班?」這一句點評在社交媒體上被廣泛引用,反映出民間對「政治接班」話語的冷漠與反感。
關於習近平健康與權力格局的討論亦甚囂塵上。政論家陳破空指出,習近平近期的新疆、西藏行程更像「告別之旅」,而實際權力似乎已出現分流:黨務由蔡奇掌握、政務由李強主導、軍務由張又俠負責。外界甚至有人描繪習近平如今更像靠藥物維持的「政治空殼」——表面能「健步如飛」,實則體弱不支。對此,評論界觀點分歧:有人認為即便身體受限,習近平仍緊抓意識形態工具;也有人認為其時代的集權模式已難以回復。
這也構成了習政權的兩重尷尬:一方面,部分「老人黨」盼其離去,以期權力重組;另一方面,又懼怕他驟然倒下導致「群龍無首」的全面危機。習近平本人已與中共體制深度綁定,他的存亡被視為與中共未來命運緊密相連。
總體來看,《思想政治工作條例》在外界眼中更像是習近平的「迴光返照」——一次在權力虛浮與不確定中推出的奪權運動式舉措。學者與評論員普遍警告:這類以思想動員為主的政策既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經濟與社會問題,也可能加劇政權的焦慮與社會對立,最終成為治標不治本的「爛尾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