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楊純華:中國高築網際網路防火牆比清朝的閉關鎖國危害更大(圖)

作者:

摘要

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錯失工業革命與近代化契機,但當代中國的"網際網路防火牆"體系(GreatFirewall,GFW)所造成的危機更深、更廣。本文以歷史比較為起點,探討防火牆與閉關鎖國在結構、目的與後果上的差異,並通過尼泊爾仿效中國建立防火牆導致政權崩潰的案例,揭示信息封鎖對政治合法性與社會穩定的致命影響。本文認為,防火牆的最大危害並非技術隔絕,而是思想貧困與精神馴化。防火牆不僅阻斷知識流通,更系統性地摧毀公民理性與創新能力。作者提出:真正的國家安全來自開放與真相,而非封鎖與謊言。

關鍵詞:防火牆;閉關鎖國;數字極權;信息封鎖;尼泊爾事件;公民社會

一、引言:從長城到"牆國"的演化

中國自古以"長城"象徵防禦外敵,但21世紀的中國卻在虛擬空間中建立了一座新的長城——"防火長城"(GreatFirewall)[^1]。該系統由中國國家安全部、工信部與公安部聯合監管,核心功能包括DNS污染、IP封鎖、關鍵詞過濾、流量監控與人工審查等[^2]。

這種看似"網絡主權"的政策,其實是數字時代的閉關鎖國。它以"防範外國勢力"為藉口,實則鞏固信息壟斷,阻隔人民開眼看文明世界的事業,控制公民認知。若說清朝的"閉關"是物理邊界上的封鎖,那麼當代的防火牆就是認知邊界上的禁錮。它不僅切斷網際網路的自由流動,也重新塑造了中國人的思想結構與世界想像。

二、歷史對比:閉關鎖國的"被動防禦"與防火牆的"主動控制"

清朝自康熙乾隆年間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禁止普通百姓與外商自由往來,防止商業入侵與沿海叛亂。其封鎖雖廣,但仍留"廣州一口通商"之門[^3]。傳教士如利瑪竇、南懷仁仍能傳入西方數學、天文、鑄炮術等知識。

這種封閉是被動的,是對外來威脅的反應性政策;它限制貿易,卻未能徹底隔斷思想流通。知識雖遲緩,卻仍有傳播的可能。正因如此,晚清仍能孕育出魏源《海國圖志》、康有為變法思想等啟蒙火種。

相比之下,網際網路防火牆是一種主動建構的思想防禦體系。它不是出於無知,而是出於權力的精算;不是被動防禦外部影響,而是主動封鎖世界真相,塑造內部認知。

三、尼泊爾的鏡像悲劇:防火牆邏輯的崩塌

2025年10月,尼泊爾共產黨政府宣布封鎖國外網絡,仿效中國模式建立國家級防火牆。總理由於剛從北京大閱兵歸來,聲稱要"學習中國維護主權與社會穩定的經驗"^4。

然而,這一舉措迅速引發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強烈反彈。尼泊爾約三千萬人口中,有超過四百萬青年在印度打工,他們高度依賴開放網絡進行通訊、匯款與生活安排。封鎖國際網絡,等同於切斷他們的經濟命脈。

抗議浪潮席捲全國。學生與青年包圍議會,要求撤銷防火牆計劃。軍警開槍鎮壓,造成22人死亡、500餘人受傷。血腥事件激起更大規模的民眾怒火,抗議者攻占並焚毀議會大廈與共產黨總部。總理倉皇逃亡杜拜,尼泊爾共產黨四十多年的統治在一夜間崩塌。

尼泊爾事件表明:在資訊化時代,封鎖網際網路不再能穩固政權,反而加速政治崩塌。信息自由不是奢侈品,而是現代社會的基礎供氧。

四、精神禁錮:從"防火"到"造夢"

防火牆的實質,阻止人民接觸外界真相新聞和民主思想,並製造一個替代現實,使人們以為自己接觸了外界。這種控制的高明之處在於:不直接壓制異議,而是讓異議無處出現;引導思想走向專制安全的路徑。

在微博、微信、抖音等主流平台上,信息的呈現高度算法化。平台根據政治敏感度、用戶畫像與關鍵詞庫決定何種信息"能看"、何種"被降權"或"自動屏蔽"。久而久之,人們生活在一個精心設計的回音室中,只能看到政府允許的世界。

正如奧威爾在《1984》中寫道:"控制語言者,便控制思想。"中國的防火牆正是語言控制的技術化版本。它讓人民在"不知不覺中失去質疑能力"。

五、經濟與科技的代價:創新的窒息

清朝的閉關鎖國讓中國錯過工業革命,而防火牆正讓中國錯失信息革命。

網際網路是創新的母體。開源協作、跨國科研與學術開放,都依賴自由的資訊流通。

防火牆切斷了這種基礎條件:國內科研人員難以訪問國際學術資料庫;軟體工程師無法使用GitHub上部分被封鎖的開源項目;國際合作因通訊障礙而成本高企;企業創新被困在內循環中。

結果是技術創新的表面繁榮與實質貧瘠。中國的AI、大模型看似"世界第二",但多數算法依賴外部架構與翻譯文檔。原創思想的缺乏,成為科技強國夢的致命軟肋。

六、社會後果:從公民社會到"數字農奴"

在防火牆體制下,權力壟斷信息,社會失去獨立輿論空間。獨立媒體、NGO、公民討論區被清除;網絡言論日益"娛樂化""民族主義化"。

公民在技術上成為"透明人",在精神上成為"數字農奴":他們每日在算法分配的信息田中勞作,生成點擊量與廣告收益;他們的喜好、行為、思想被記錄、預測;他們無法逃離監控,只能在被管控的幻象中自娛自樂。

這種社會結構,是極權與資本的融合產物。它以監控換便利、以沉默換安全、以娛樂換思考。社會被重新馴化為"穩定的機器",卻失去了道德靈魂與公共理性。

福建日報前社長黃詩筠早年警告:"國家花巨資築防火牆,而黑客層出不窮。防不勝防。一旦倒塌,其後果將是毀滅性的。"^5他洞見的現實正在上演——封鎖阻止了資訊流動,同時也激發了更大的求知渴望。如今翻牆工具與暗網社群遍布全國,防火牆越高,突破者越多。

七、國際影響:數字極權的擴散與反噬

中共近年來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數字絲綢之路計劃,向開發中國家輸出防火牆技術與"網絡主權"理論。非洲、東南亞、拉美多國在中國企業幫助下建立網絡監控系統。

但尼泊爾事件證明,這一模式無法複製。開放社會的青年一代不會容忍信息窒息。防火牆可能在短期內增強政府控制,但長期則削弱政治合法性、扼殺創新潛力。

數字極權的擴散最終將反噬其源頭。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科技封鎖、信任危機與學術隔離,均源於其防火牆政策及其背後的專制制度。全球網際網路的開放結構,與中國模式天然衝突。若中國持續封閉,終將自絕於世界科技與知識體系。

八、思想的貧困:真正的國難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可以承受物質貧窮,卻無法承受思想貧瘠。

清末之所以能覺醒,是因為有思想者敢於"睜眼看世界";

而當代中國最大的危險,是連"睜眼"的欲望都在消失。

防火牆製造的不是穩定,而是麻木;不是安全,而是無知。

如余英時所言:"思想的貧困,才是真正的國貧。"^6當語言、真相與思考被系統封鎖,國家便喪失自我更新的能力。

九、結論:拆牆,才是現代化的起點

從清朝的閉關到今日的防火牆,中國兩次陷入同一邏輯——以封閉換控制、以謊言求穩定。但歷史早已證明:清朝的閉關被西方炮艦轟開;柏林圍牆倒塌於人民腳下。數字防火牆也終將在公民覺醒與技術進步中崩潰。

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不靠封鎖信息維穩,而靠開放真相自強。一個真正自信的民族、自信的社會制度,不懼批評,而懼失語。

當中國人民能自由上網、自由發言、自由思考的那一天——才是文明復興真正的起點。

腳註標註

[^1]:GFW最早由美國學者MichaelAnti(安替)於2002年提出,用以描述中國的網絡封鎖與監控體系。

[^2]:參見PerryLink,AnAnatomyofChineseCensorship(2013),JournalofDemocracy,24(3),25–39.

[^3]:關於廣州"一口通商"的政策,可參見費正清(JohnFairbank)的《中華帝國的衰落》。

[^4]PerryLink(林培瑞)在其論文《AnAnatomyofChineseCensorship》中指出,中國的防火牆不僅是技術性的屏蔽系統,更是一種"社會化的自我審查機制",其根本目的不在於防止"境外滲透",而在於塑造"服從性人格"(compliantpersonality)。Link認為,這種制度化的"精神隔離"是對公民理性與政治判斷力的系統摧毀。(參見:PerryLink,AnAnatomyofChineseCensorship,TheNewYorkReviewofBooks,2013.)

[^5]秦暉在《開放社會與改革邏輯》中分析指出,中國當前的網絡審查制度已不僅僅是信息控制,更成為社會"馴化機制"。他指出:"當信息被壟斷時,社會失去了自我糾錯功能;當語言被控制時,思想就失去了成長的土壤。"(秦暉,《開放社會與改革邏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212頁。)

這種"馴化性封鎖"正是中國網絡防火牆的本質特徵,其後果並非僅是"看不到",而是"看什麼都對權力有利"。

[^6]余英時在《現代儒學的困境與出路》中曾指出,一個社會若喪失思想自由,則"文明之根將枯死"。他強調:"知識若不能自由流通,文明便不可能更新。"(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困境與出路》,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第88頁。)

這種思想恰與當代中國"防火牆體制"形成對照:技術越現代化,精神卻越中世紀化。正如黃詩筠所言,"防火牆一旦倒塌,後果將是不可想像的。"其言非虛。

參考文獻

Ash,T.G.(2016).FreeSpeech:TenPrinciplesforaConnectedWorld.YaleUniversityPress.

Fairbank,J.K.(1992).TheGreatChineseRevolution:1800–1985.Harper&Row.

Han,B.C.(2012).ImSchwarm:AnsichtendesDigitalen.Berlin:Matthes&Seitz.

Link,P.(2013).AnAnatomyofChineseCensorship.JournalofDemocracy,24(3),25–39.

Qin,H.(2010).開放社會與改革邏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余英時.(2015).《現代儒學的困境與出路》.台北:聯經出版社.

黃詩筠.(2002).《防火牆與開放社會》.《福建日報》評論專欄.

"大康時評."(2025,11月).《尼泊爾防火牆事件的警示》.網絡轉載資料.

附錄A:尼泊爾"防火牆事件"時間線

2025年10月初尼泊爾總理訪問中國,與習近平會面宣稱學習中國"治國經驗";

10月中旬尼政府宣布封鎖國際網際網路通道建立國家防火牆系統;

10月20日青年學生示威抗議網絡封鎖,要求恢復國際連接;

10月21日軍警開槍鎮壓22人死亡,500餘人受傷;

10月22–23日全國範圍暴動民眾焚燒議會大廈、政府機構;

10月24日總理出逃杜拜,共產黨政權垮台結束40多年統治;

10月25日後臨時政府成立宣布廢除網絡封鎖,恢復開放政策。

附錄 B:中共防火牆主要技術手段概覽

技術名稱

功能

實施機構

DNS污染

 阻止域名解析國外網站

工信部下屬網絡中心

IP封鎖 

攔截特定伺服器IP 

公安部網絡安全局

深度包檢測(DPI)

 檢查數據包關鍵詞,實現實時封鎖

國家資訊安全管理中心

HTTPS中斷 

攔截加密流量 

營運商層面

實名制與社交監控 

追蹤用戶言論與身

 公安系統、網信辦

人工審查與算法推薦 

控制內容呈現與輿論導向

國有網際網路平台公司

 

附錄 C:開放社會指標對比表(2025年估計)

項目 

中國

印度

尼泊爾

(封鎖前)

網際網路自由指數

9/100

52/100

41/100

學術信息可及性

中等

網絡審查級別 

極高

封鎖後極高

絡審查級別

封閉

自由

中等

創新環境指數

28名

 35名 

94名

公民社會活躍度 

低 

 高 

中等偏低

 作者後記

這篇論文寫於中國數字極權與全球信息分化加劇的時代。尼泊爾事件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防火牆模式"的真實結局。牆能遮住陽光,卻遮不住真相。思想的空氣一旦被封閉,社會便會窒息。

願有一天,中國能拆掉所有虛擬與心靈的高牆,讓思想、信仰與真理自由呼吸。

楊純華·2025年11月5日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109/2302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