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波羅網王篤若報導/在川普第二任期伊始,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再度升溫。
面對中國大陸日益增強的軍事壓力,美國國防界流傳著一個傳聞:川普團隊正秘密推進一項針對台灣的「全面軍事計劃」,包括增購潛艇、轟炸機、遠程火力系統,甚至在台灣預先部署特種部隊,並將太空和高超音速飛彈作為遏制北京的關鍵籌碼。這一計劃據稱旨在取代傳統的「戰略模糊」政策,轉向更具進攻性的多層次防禦架構。
然而,這一「計劃」的細節雖在智庫報告和國會聽證中頻頻現身,卻尚未得到白宮或五角大樓的正式確認,引發外界對其實施路徑的質疑。
公開警告與幕後布局
川普本人在公開場合對台灣問題始終保持曖昧姿態。早在2024年大選期間,他就曾對支持者表示:「北京很清楚,如果在我任內他們敢輕舉妄動,會面臨什麼後果。」這一警告雖未明確承諾軍事干預,卻暗示了華盛頓的底線。
11月4日,五角大樓提名人奧斯汀·達默(Austin Dahmer)在國會公聽會上進一步闡述了這一思路。他強調,美國需「成熟並部署」一系列針對中國潛在入侵台灣的威懾工具,包括有人潛艇、水下無人機、地面機動遠程火力、轟炸機及其他長程空中資產,以及「太空控制」系統。達默直言:「台灣必須更快行動,首先大幅增加國防開支,並迅速獲取所需武器,以威懾中國侵略。」這一表態被視為川普團隊防禦戰略的冰山一角。
國防分析人士指出,該計劃的核心在於「前沿部署」:不僅僅是增加裝備數量,還包括在台灣周邊預置特種部隊,以應對突發升級。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一份2023年戰爭模擬報告(雖非最新,但被川普過渡團隊頻繁引用)模擬了中國2026年入侵台灣的情景,結果顯示,美國若依賴高超音速武器效果有限,反而應優先投資長程反艦飛彈、轟炸機、小型生存性艦艇、無無人水面艦艇以及潛艇等平台。該報告特別強調,潛艇能在敵方防禦區「製造混亂」,而轟炸機的射程和載彈量將對解放軍構成「巨大挑戰」。
太空與高超音速
新戰場的角力更引人注目的是,該計劃將目光投向太空和高超音速領域,以對抗中國「日益增長的太空武庫」。
美國空軍正加速開發從B-2「幽靈」或未來B-21「突襲者」轟炸機上發射的高超音速巡航飛彈,而海軍也計劃為潛艇配備類似武器。國家利益雜誌(The National Interest)在11月的一篇分析中警告,川普政府若不優先生產無人水下車輛(UUV)、先進無人機以及長程彈道飛彈和高超音速巡航飛彈,將在南海、東海乃至台灣海峽「拱手讓給中國」。文章指出,中國已部署數千枚飛彈,專為擊沉航母設計,形成「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泡泡」,迫使美軍難以靠近。
此外,五角大樓官員透露,美國正研發「太空基飛彈防禦」系統,以應對中俄的長程巡航和高超音速威脅。基金會為國防民主(FDD)的一份5月報告建議,通過低成本太空效應器(如衛星網絡)針對彈道和高超音速飛彈,形成對本土及前線部隊的全面防護。這與用戶所述「研製新型高超音速飛彈以遏制中國太空武庫」高度吻合,但專家提醒,高超音速武器雖被譽為「遊戲改變者」,其高昂成本和有限效果(如CSIS模擬中僅能「擊落少數高價值目標」)仍需權衡。
台灣與盟友的角色
加大投入或「讓開」川普團隊對「模糊威懾」已顯疲態,轉而強調「多層次防禦」。達默在聽證中敦促台灣「顯著增加國防支出」,並加速採購反艦飛彈等不對稱武器。近期,美國已批准向台灣出售價值20億美元的軍售包,包括首次交付的「國家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NASAMS)——該系統曾在烏克蘭戰場經受考驗,還涵蓋「海馬斯」火箭炮、「標槍」和「毒刺」便攜飛彈,以及AIM-120中程空對空飛彈。台灣國防部表示,這些裝備將強化島內「刺蝟戰略」,即通過低成本、高機動性武器(如移動海岸防禦飛彈、短程防空和小無人機)抵禦入侵。地區盟友的態度則更趨務實。華盛頓要求日本、澳大利亞等AUKUS夥伴「幫忙守住防線」,否則「就讓開」。AUKUS協議的核心——核動力潛艇和技術合作(如AI和量子計算)——正被視為台灣防禦的延伸支柱。但批評者擔憂,台灣自身潛艇建造計劃(包括柴油電動潛艇)進展緩慢,受美方交付延誤影響(如「毒刺」飛彈項目延至2031年)。War on the Rocks雜誌4月報導稱,台灣國防的最大瓶頸並非預算,而是美國軍工企業的「遲到交付」。
真實性核實
傳聞有據,但細節待證據DefenseScoop網站報導,這一「全面軍事計劃」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源於達默的國會證詞和多份智庫模擬。儘管川普尚未公開簽署相關指令,但過渡團隊已開始整合這些元素,形成「台灣優先」防禦框架。國防優先基金會(Defense Priorities)10月的一份簡報警告,美軍干預台灣面臨「根本挑戰」,如燃料補給和轟炸機防護,但潛艇和飛彈仍是關鍵。然而,高超音速武器的實戰效能仍存爭議——華盛頓郵報4月援引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的話稱,中國高超音速飛彈可在「幾分鐘內摧毀美航母群」,凸顯美方防禦的緊迫性。
總體而言,用戶所述內容與近期國防討論高度一致:從裝備擴充到太空對抗,川普的台灣戰略正從「警告」轉向「行動」。但在2025年國會預算辯論前,這一計劃的資金和技術落地仍充滿不確定性。北京方面尚未回應,但解放軍空軍已於10月加強H-6K轟炸機繞台巡航,搭載疑似YJ-21「航母殺手」高超音速飛彈,進一步考驗華盛頓的決心。(註:本文基於公開來源核實,如DefenseScoop、CSIS和國家利益雜誌報導。川普團隊未正式確認「預先部署特種部隊」細節,此部分屬推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