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8元/平、2000元就能買下70平方米住房的消息傳出來後,甘肅玉門的老城火了!
搜索「玉門老城」,出來的關鍵詞就是「鬼城」。
那麼玉門老城經歷了什麼?
01昔日「西部明珠」
很多人不知道,這裡曾經被譽為「西部明珠」,而這都跟石油有關。
1939年,石油地質學家帶領團隊,在老君廟門前西側確定井位,以人工鑽井的原始方式,成功打出玉門油田第一口油井——老一井。
這口井日產量達10噸,不僅揭開了玉門油田開發的序幕,更打破了中國「無大油田」的認知。
巔峰時期的玉門,堪稱「富得流油」。
巔峰時期老君廟油田年產能曾達相關規模,在那個能源匱乏的年代,它的產量占據全國90%以上的石油產能,直接支撐起中國早期工業的發展。
「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的詩句,正是當時玉門地位的真實寫照。
作為中國第一石油城,玉門的城市規模一度位居甘肅前列。



圍繞石油產業,一座座職工宿舍、辦公樓拔地而起,蜿蜒的道路串聯起城市的脈絡;醫院、學校、超市、影劇院等配套設施迅速完善,形成了功能齊全的生活圈。
當時玉門城鎮共有約5萬個在職崗位,其中3.6萬個直接或間接與石油工業掛鈎。

那時的玉門,街道上車水馬龍,廠區內機器轟鳴,學校里書聲琅琅,夜晚的文化宮燈火通明,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對於老一輩石油人來說,這裡不僅是謀生的場所,更是承載青春、夢想與榮光的家園。

02從繁華都市到「空城」的無奈
其實玉門的衰敗,早已埋下伏筆。
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玉門的經濟結構極度單一,65%以上的經濟總量依賴石油產業,這種「一油獨大」的模式,在不可再生資源面臨枯竭時,註定難以持續。
石油產量的下滑成為壓垮城市的第一根稻草。
1959年,玉門油田年產石油達到140.6萬噸的峰值,此後便逐年遞減。
經過數十年的大規模開採,到1998年,年產能已降至38萬噸,僅為巔峰時期的零頭。石油產業的萎縮,直接導致大量崗位消失,城市發展失去核心動力。

人口流失隨之而來,且愈演愈烈。
1995年,首批約2萬名石油職工率先離開玉門,前往其他油田或城市謀生;隨後幾年,又有1萬名職工和5萬多名普通居民陸續遷出,曾經熱鬧的城區逐漸變得空曠。
2001年,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批准玉門油田辦公生活基地整體搬遷至酒泉市附近,僅留下必要的開採設備和少量工作人員;2006年9月,玉門市政府也正式遷移至新市區,這座承載了幾代人記憶的老城,徹底淪為「被遺棄的城市」。

除了產業萎縮和人口流失,生態破壞與自然災害更是雪上加霜。
長期無節制的石油開採,沒有配套的環保措施,導致玉門老城的空氣、土壤和水資源遭到嚴重污染,原本適宜居住的環境變得惡劣,甚至影響到居民的正常飲食起居。
同時,玉門地處祁連山地震帶,頻繁發生的地震和土石流災害,對本就衰敗的城市基礎設施造成進一步破壞,讓留存的居民更加難以安身。

最終,玉門老城的房價跌至冰點。
70平方米的房屋售價僅2000元,每平方米單價約28.57元,相當於一杯奶茶的錢就能買下一平方米的空間;租房市場更是「白菜價」,月租金低至20-50元,部分無人問津的房屋直接荒廢,成為拾荒者的臨時住所。
大家「白給也不要」的調侃,雖有些誇張,卻道出了老城宜居性喪失的現實——沒有就業機會、缺乏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惡劣,低價背後是難以承受的生活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