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銀行賣房,也搞「雙11」。
某國有大行在資產拍賣平台,開了雙十一專場,專門推薦旗下分行手中的商鋪資產,「銀行直供」,單價不到5000元/㎡。
而國有大行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專場,房產居多,主要還是住宅。
有的大行沒有自己出面,而是委託拍賣公司,打出了「低於市場均價25%」的口號來,確實便宜不少。
比如一套140㎡的北京力鴻花園房產,起拍價743.2萬,單價大約5.28萬/㎡,而在同一個小區,有掛牌房產賣6.5萬/㎡,而整個小區的均價7.1萬/㎡。
如果按照小區均價,這套房大約994萬,一個折扣下來250萬,確實挺狠的。
而這樣的房產,這家銀行「雙11」待處理的有12套。
而在另一家股份制銀行推介的房產里,有房產能打到5.5折,分別涉及武漢、重慶、燕郊、嘉善、永清等部分縣市。



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乃至於地方信用社,都在直接賣房。
比如,蘭州銀行,2024年有1000多套,而2025年又加了近1800套,兩年小3000套;吉林銀行有2000套,而天津銀行有1300套。
信用社也是賣房大戶,四川的信用社系統,有25000套,而遼寧農信,也有上萬套了。
銀行一下成為最大的二手房業主,大力賣房中。
2
對銀行來說,房貸依然算優質資產。
2025年三季度末,個人住房貸款餘額37.44萬億,在這麼大體量面前,即便是淨息差在縮,但是仍然能夠為銀行賺取利潤。
個人按揭違約,還是極少數。
但是,房產肯定已經不算優質資產了。
銀行手裡的房產,主要來自個人和企業的貸款違約,他們貸款還不起,只好拿房子抵債,銀行獲得產權,然後再通過變賣、拍賣等手段,實現資產變現。
目前,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大約3.43萬億,不良率1.51%。
不良資產需要處置,而股票和房產的處置還有時限,根據《商業銀行法》,在2年內處置,最多可延緩到3年。
所以,能回收一點是一點,靠打折賣出去,總好過超期處置不掉,被監管處罰。
銀行也只能一邊發房貸,一邊賣房子。
銀行打折也「打得起」,但是也確實不太好賣。
不少人也就是上去看看,從目前的案例來說,報名的確實不多,成交也比較困難。
能不能買呢?
銀行主打的是「產權明確」,銀行把債權剝離,產權直接歸銀行,直接能過戶,但是,不少銀行也為新業主埋了雷。
3
舉個例子。
平台有一套87㎡的房子,起拍價只要16.4萬,在一個均價至少3000多的縣城裡,起拍單價只有1800多,便宜吧,當地居民買一套自住也確實划算。
但是,這裡面的事兒就比較多,原房主6萬多的貸款還不起,2019年被銀行收了房,但是房子16萬,那剩下的10萬咋辦呢?
銀行把房子租給了原房主,1年1萬,租了10年。

也就是說,買了這套房到2029年,既收不了房,也收不到租金,還要承擔房價繼續下跌的風險,畢竟,小縣城的房子,一點也不缺。
與法拍一樣,涉及騰退還是大麻煩,法拍還有法院強制,但是變賣的話,只能願打願挨。
而銀行直接賣房,最不開心的還有周邊的業主。
現在,二手房是買方市場,業主除了參考地段、房型外,還要參考的就是周邊成交價,而銀行直賣價,也是其中之一。
畢竟,這房子在銀行眼裡值多少錢,還是比較「權威」的,仲介壓價就更有理由了。
附近二手房,就更難了。

















